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22、《礼记》二则
设计者:荥阳市第二初级中学李新栋
第周第课时总第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了解作家作品,能借助课注、工具书通顺翻译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3)欣赏并初步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陶冶。

2.教材分析
《<礼记>二则》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其中《虽有佳肴》是《礼记·学记》中的节选,《学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主要阐述教育作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节选的这一部分课文提出的就是“教学相长”的观点。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开头部分,主要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加之这两篇课文比较短,课注详尽,因此学生基本可以借助课注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老师只需稍加指导即可。

另外这两篇文章较多使用对偶和排比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通过指导朗读做到当堂背诵,并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因为课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有逻辑论证的过程,但教学中不宜太过强调,让学生借助朗读,体会作者论述过程中层层向前推进的语势即可。

学习目标
1. 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翻译课文,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 反复诵读,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

3. 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评价任务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

2、通过思考探究,理解认识“教学相长”的观点和对“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的影响。

《<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