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3、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如: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和血浆)4、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成分最相近的两种细胞外液是:组织液和淋巴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8、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该过程的四大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9、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10、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11、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感受器指的是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的树突)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形成原因:K+外流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形成原因:Na+内流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双向的6、①轴突②线粒体③突触小泡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膜突触后膜是树突或细胞体膜突触间隙成分是组织液7、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8、神经递质的种类: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胞吐作用结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9、憋尿现象说明的问题是:低级中枢要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10、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1、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12、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13、胰岛素本质:蛋白质抗利尿激素本质:蛋白质促激素释放激素本质:蛋白质促激素本质: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性激素本质:固醇(口服注射均可)14、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15、血糖平衡的调节(自己画)16、甲状腺分级调节图解(自己画)17、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8、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教材31页表格)19、体温调节过程图(教材32页)人体产热途径: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散热途径:皮肤毛细血管散热;汗液的蒸发寒冷环境下,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人持续高烧39度时,产热=散热21、水平衡调节过程(自己画)2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23、T细胞和B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24、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等25、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来源:浆细胞本质:蛋白质作用:与相应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少量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18、体液免疫过程:(自己画)20、细胞免疫(自己画)21、免疫系统功能过强: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自身免疫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系统功能过弱:免疫缺陷病(艾滋病)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植物向光弯曲原因: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生长素多长得快,向光弯曲生长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4、生长素的本质:吲哚乙酸原料:色氨酸5、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极性运输方式: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还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6、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表现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能体现两重性的实例: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除草剂7、顶端优势的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侧芽对生长素敏感,发育受抑制(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去除顶芽)8、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防止果实、叶片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9、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实验常用方法:浓度较低时用:浸泡法浓度较高时用:沾蘸法;保留芽和幼叶的作用: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10、五种植物激素的区别名称合成部位主要作用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促进扦插生根,促进植物生长和果实发育,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根冠、萎焉的叶片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根尖促进细胞的分裂,延缓叶片衰老乙烯植物体各个部位促进果实的成熟11、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第四章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是种群密度2、影响种群密度决定因素是(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①死亡率②出生率③性别比例④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将来发展趋势)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4、调查培养液酵母菌种群密度方法:抽样检测(振荡的作用:使酵母菌均匀分布)5、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取样器取样(统计丰富度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J”型增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增长率不变Nt=N0入t (N0表示起始数量入:数量是一年前的倍数 t:时间)(2)“S”型增长:在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6、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7、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8、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9、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垂直结构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水平结构:镶嵌式分布9、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10、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主要成分是:生产者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5、物质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循环反复利用6、信息传递的特点:双向传递7、下图是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b:摄入量 c:同化量 h:粪便量 f: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d: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e: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i: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一个营养级的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8、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9、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10、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该营养级同化量×100%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10%-20%11、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2、碳循环图A:生产者 B和C:消费者 D:分解者①:光合作用②和③:呼吸作用④:分解作用13、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或碳酸盐14、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CO215、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形式:有机物16、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17、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燃烧18、温室效应的解决途径: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植树种草;开发新能源19、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20、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21、信息传递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2.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2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2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5、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反之)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生态系统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