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概论·第三章 历史认识论

史学概论·第三章 历史认识论

第三章历史认识论第一节历史认识的主体一、历史认识的主体及其认识能力的构成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现实的人类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史学研究者广义的历史认识者认识历史的特点:普通人对历史的认识是自发的、散漫的、常随事而发,不成系统。

不需要专门训练,只要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就会教会他如何回忆自己的历史以及与他直接接触的群体的历史。

不需刻意去记忆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所记忆的知识他自己以及与他自己有关的人与事的历史。

故而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历史研究者认识历史的特点:自觉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

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深刻而有系统的。

经过专门训练,作为群体历史的研究者,要论证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探索历史轨迹,探寻规律,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历史和历史规律。

广义的历史认识者与狭义的历史认识者的联系:普通人的历史认识状况、水平规定与制约着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水平。

历史学家研究成果能否被接受、发挥作用取决于一般人的历史认识状况与水平。

历史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构成要素,大体由是哪个方面组成:1、感知与思维能力,依赖这些能力进行历史信息的采集、传递、建构等活动。

感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外部的个别特征的反映,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的感觉器官引起的。

分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运动、平衡感等)。

知觉: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不同种类的感觉在人脑中被联系起来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形成知觉。

它比感觉复杂、完整,是感觉和思维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形成一般概念提供基础。

实践是知觉的基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见解的概括的反映,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认识主体自身的感知能力有限,可以利用工具弥补。

如人无法用眼睛感知出土器物的成分、性质,但可以利用光谱分析仪、红外线探测仪、化学物理实验设备。

人脑无法处理、计算的历史资料、数据,可以利用计算机。

2、理论、方法、知识这是主体认识客体的精神工具。

理论包括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等。

是对世界、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任何历史研究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方法是主体为获得一定的历史知识而采用的操作手段。

如史料的搜集、考订、辨伪、分类、排比,从个别的史实中归纳出普遍的历史认识,历史论著的撰述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方法。

知识要素主要作为研究者的已有知识基础而发生作用。

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可能无能为力。

主体有没有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知识、知识的多少、正确与深刻的程度等,都影响认识活动。

3、情感、意志的非理性因素情感是主体对认识对象是否符合其需要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常表现为爱与恨、满意与不满、愉快与厌恶、尊重与卑视等心理状态。

一经产生,就会对主体的认识活动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

意志是主体为实现某个认识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认识活动的一种心理活动。

历史认识充满艰难曲折,要完成目标离不开意志的作用。

二、历史认识主体因素对历史认识活动的影响1、哲学观点历史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始终受其哲学观点的指导和支配。

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对带整体性宏观性历史问题的认识,哲学观点有决定性的作用。

2、政治立场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和理解,影响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哲学观点的支配是内在的,而政治观点的影响是外在的。

历史学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避开政治去研究历史。

他可以不公开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甚至可以自觉地有意识地淡化、掩饰自己的政治立场、态度,但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和理解却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存留在他的意识中,从而影响到对历史的认识。

同时,现实政治是历史上政治的继续和发展,历史学家在分析历史上的政治问题时,很自然会将它与现实政治相联系。

历史学家对现实政治的理解、对现实政治所持的态度、立场很自然地变成认识历史的一种重要中介。

3、知识基础知识基础是指历史认识主体以往接受全部文化教育所获得的知识的总和,包括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以及以此为基础所获得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

知识水平,是指主体所占有的只是在认识事物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知识结构,指主体的知识构成对适应研究的合理性状况;思维方式是主体在获得知识水平、知识结构过程中所形成的,与一定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相联系以以其为基础,但这种联系并不一定有一种确定的执行,并非所有具有雄厚知识基础者都一定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

认识能力,是主体接受、理解运用和创新概念的能力,即主体洞察客体内在联系、善于借势其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这几种因素相互渗透、作用,融合成单个认识主体独特的知识基础。

知识基础并不等于学历。

知识基础人人各异,具有特殊性。

这也是造成历史认识丰富多样的重要因素。

哲学观点、政治立场主要规定认识活动的方向,知识基础则决定着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所能够达到的真理性程度,奠定认识成果的科学性。

4、情感。

5、生活经验。

经验作为生活阅历的沉淀,是认识主体在理解历史时具有一种独特的体验色彩,发挥其他认识因素不能替代的作用。

是造成主体意识结构的个性特色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陈寅恪关于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阅读、何兆武对体验在历史认识中重要性的强调。

6、性格气质。

最能显示个性差异的心理因素,影响历史认识。

气度恢宏,性格豁达者,观察历史问题不易沉溺于细枝末节,力图穿透历史的表象解释其本质联系,显示出对历史进行宏观把握的兴趣。

气质忧郁,性格多疑,优柔寡断者则缺乏对历史进行宏观把握的气度和魄力。

性格各异的史学家,在治学风格上显示出不同的特色,所获得的历史认识在广度、深度上也会有所区别。

以上诸因素在历史认识活动中,不是单独其作用,而是相互渗透、包容,形成一个认识结构以实现认识功能。

一种认识因素结合到一个主体的认识结构中,就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的意义,成为结构整体的一部分,带上了这个结构的特有的色彩。

哲学观点、政治立场,可能许多历史研究者具有共同的取向,但这并不能保障他们在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上保证有一致的认识。

因为共同的哲学观点、政治立场为不同的认识主体接受时,各自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甚至情感与个人特有的性格气质,对其进行内化与消融。

其中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其重要的作用。

主体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哲学观点、政治立场进行理解和体会,从而使共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主题意识中呈现不同的特色。

黑格尔曾说:正像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力量。

历史学家以其独特的认识结构去认识历史,在历史研究实践中所呈现的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眼光、特殊视角、特殊的思维方式、特殊的判断尺度。

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每一个新的认识,都是从自己的主题认识结构出发,主体对新的历史现象达到的一种理解。

同时主体的认识结构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生经历的丰富、科学文化的进步而发展更新。

历史认识中百家争鸣现象的普遍存在,主体各种因素所形成的认识结构是主要的原因。

三、如何对待史学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一种观点是不敢正视,甚至不承认。

天真地以为只要在研究中坚持客观公正,不杂科学研究以外的目的,并尽可能地占有史料,就能够获得与客观历史实际相符合的认识。

其实强调从客观历史实际出发与达到对历史客体的完全的认识是两回事。

绝不是有了前者就必然有后者。

过分地追求完全客观的认识,是一种理想化倾向,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有害的。

其次,不能回避历史认识主体因素,应加强对其的研究。

四、历史认识主体的社会性这是指社会时代条件对认识主体的影响。

每一个史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结构,由此决定他对历史认识的独特视角。

但史家有离不开社会性带的规定,正视主体的这种时代性,决定了一定历史时期主体意识的发挥具有共同的指向性,从而使史学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

不同时期的史学在理论选择,目标取向,课题发掘,研究手段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史学主体认识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时代的认识和把握。

第二节历史认识的客体一、历史认识客体与历史存在将历史认识的客体等同于历史存在在史学研究中是普遍的现象,但是错误的。

①历史存在即人们常说的客观历史,是脱离历史认识主体而存在的自在之物,将其当作历史认识的客体而否认历史认识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就会滑向将主、客体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立场。

②扩大了历史认识客体的范围,并因此模糊了客体的许多属性,如历史认识客体由于它是从一种自在的存在进入到认识结构中而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状况。

这一混淆会导致忽视主体的能动性,从而造成历史研究中的盲目性倾向。

历史存在包括人类以往整个历史活动的全部内容,它的过去性的特点使之凝固不变,且与现实活动区分开来。

它的无限丰富性,使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对历史认识主体来说,它是一种自在之物,独立于认识者的意识之外。

当其处于一种与认识主体不相干的状态时,它还不是历史认识的客体。

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与主体共同构成历史认识的两极,成为历史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

对客体的含义不可能离开主体去做孤立抽象的理解。

“如果我们对事物不能加以研究,那么它们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存在的了。

”客体是认识论中的范畴,不同于历史存在。

历史存在当其与历史认识主体隔离的时候,还不是历史认识的客体,只有当其进入历史认识者的视野,成为其认识的对象时,才成为历史认识客体。

历史客体是历史存在的一部分,是被主体所认识的历史存在。

作为历史存在的一部分,它具有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不能被主体任意扭曲或改铸。

而作为主体的研究对象,它不能脱离主体而成立,与主体处于相互依赖、联系、作用之中。

历史客体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故有学者将其分为现实的客体与潜在的客体。

二、历史认识客体的属性1、二重性这是指历史认识客体不同于一般认识客体的特性。

历史认识主体不可能直接与研究对象建立联系,需借助于史料这个中介进行。

历史认识的对象是进入主体的历史存在,但历史存在是已经逝去了的过去,认识者永远无法与之直接面对,因而主体与客体不能建立起直接的对象性关系。

只有通过客观历史的遗存——史料进行历史认识。

故而历史认识的前提是历史研究者要占有大量的史料并透过史料去认识历史客体。

于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史料,这一历史认识的客体就具有了二重性。

史料本身并不是客观历史,它只是各个历史时代所留下的残骸与痕迹。

文字史料是历代学者对历史进程的记录、描述,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但在历史认识中,与主体建立直接关系的是史料而不是史料所记述的历史本身。

历史学家认识历史,首先是认识史料,将史料纳入到认识结构之中,于是史料对认识主体来说就具备了客体的意义,成为历史认识的中介。

这样,历史认识的客体就有两个,学者将其区分为历史客体与史料客体,它们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