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未点燃的蜡烛B的位置放光屏,用眼睛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可以判断像的虚实B.玻璃板可以与纸面不垂直C.蜡烛离玻璃板越近像越大D.做多组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2.小强对光现象很感兴趣,通过学习,他对光现象有以下一些理解,正确的是()A.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前端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光,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B.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首次将太阳光分解成了七种颜色的光C.使用验钞机时,我们看到的验钞机发出的淡紫色的光就是紫外线D.雨后天边的彩虹门是半圆形,说明光在空气里不是沿直线传播3.如图所示为某一条入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路径,保持入射光线不变,通过调整平面镜使反射光线射向P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平面镜向右平移面镜B.调整后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不再相等C.平面镜应该逆时针转动D.调整后的反射角比第一次的反射角大4.城市洒水车在夏天洒水时常常拖着彩虹尾巴,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是()A.光的漫反射B.光的色散C.光的镜面反射D.光沿直线传播5.大约在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也第一次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因。
如图是小孔成像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B.烛焰在光屏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实像C.无论怎样移动蜡烛,烛焰在光屏上形成的像都是放大的D.小孔成像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6.如图所示,长30cm的物体AB斜放在平面镜前,会在镜中成像A B''(未画出)。
若A 到镜面的距离为7cm,B到镜面的距离为25cm,则A到B'的距离为()A.30cm B.40cm C.50cm D.60cm7.对下面诗句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理解正确的是()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中“高”是指声音响度大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③“绿树荫浓夏日长”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④“潭清疑水找”是光的折射形成的A.只有①④正确B.只②③有正确C.只有②③④正确D.①②③④都正确8.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的,光路图如图所示。
当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A.下降B.上升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9.下列词语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对它的解释所用物理原理相符的是()A.凿壁偷光——光的直线传播B.海市蜃楼——光的反射C.一叶障目——光的反射D.镜花水月——光的直线传播10.关于甲、乙、丙、丁四幅图所对应的说法错误的是()A.甲图“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乙图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使荧光物质发光C.丙图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镜间的距离无关D.丁图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11.2020年6月21日下午14:36,合肥地区上空出现了日环食现象,如图所示。
图中的光学现象与日环食现象原理相同的是()A.小孔成像B.透过放大镜观察物体C.筷子弯“折”D.雨后彩虹12.下列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A.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B.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C.人在月光下,地面上会出现影子D.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13.如图所示,小明将一块红色透明玻璃片甲和一块绿色透明玻璃片乙部分重叠,然后在正下方放置一张白色纸板。
将太阳光竖直照射到玻璃片上。
则白色纸板上各区域所呈现的颜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区域Ⅰ为红色B.区域Ⅱ为白色C.区域Ⅱ为黑色D.区域Ⅲ为绿色14.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是()A.水中“倒影”B.手影C.海市蜃楼D.雨后的彩虹二、填空题15.晴朗的夜晚看到星星在“眨眼”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夜晚的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月亮,这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___________像。
16.如图所示,高明文化中心大楼在平静的水面能形成清晰美丽的“倒影”,水中的“倒影”与大楼的对应点到水面的距离______;在一楼图书馆的自修室我们要保持安静,为了避免影响他人,墙壁上张贴着“请保持安静”的警示语,这是在______(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控制噪声;在音乐培训室,小丽在不同的乐器上演奏同一个音,发出的声音的______不同。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17.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图所示的是一只白鹭平行于溪水水面飞行的画面。
白鹭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白鹭看到了水中的鳜鱼是由于光的_______形成的。
18.如图所示是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则______是法线,折射角为______度,界面的______(选填“上”、“下”、“左”、“右”)边是玻璃。
19.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______传播的;坐在教室最边上最前排的同学看黑板另一侧的字迹觉得看不清,是由于光发生了______。
20.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
一位同学很粗心地仅画了三条光线,没有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
其中反射角大小为______;玻璃在______(选填“AB左侧”“AB右侧”或“CD上方”)。
三、解答题21.暑假,小明自从学习了物理以后对家里面所发生的事情都十分感兴趣,都要从物理学的角度探究一下。
(1)小明的爸爸十分喜爱喝茶,他从网上了解到,新鲜的茶叶采摘下来以后要经过“杀青”的制作过程,如图甲所示。
这种方法是通过加热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 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
(2)用沸水才能很快泡出茶香、茶色,将沸水倒入茶杯中后,如图乙所示。
透过水杯看到的是茶叶正立、放大的 _____ (填“实像”或“虚像”)。
(3)小明从冰箱里取出一罐放了很长时间的易拉罐饮料,不一会发现易拉罐的外表面有许多水珠出现,如图丙所示。
马上用干毛巾擦,能擦干吗? _____ 为什么? _____ 。
(4)小明在家中找出一个空碗。
将一枚5角硬币放在碗底部中央,适当移动自己的视线直到看不到碗中的硬币,如图1所示。
保持眼睛的位置和角度不变,慢慢往碗中注水到满,就会发现碗中原来的硬币出现了,如图2所示。
请在图2中画出看到硬币右边缘的光路图。
(_____)2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天空的颜色1900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当入射光照射到尺寸小于入射光波长十分之一的分子上时,入射光将被“打散”,并从分子四周射出,如图甲如示。
该现象被称之为光的瑞利散射。
研究发现,在大气层,太阳光中的蓝紫光比红光瑞利散射更明显。
晴天,在大气分子的强烈散射下,大量蓝、紫色光被散射至天空,天空才呈现蔚蓝色(人眼对紫光不敏感)。
而比蓝光波长更长的其他色光不易被散射,可以继续向地面传播。
当日落或日出时,太阳几乎在我们视线的正前方,此时太阳光在大气中要传播更长的路程,阳光中的蓝光大量被散射,剩下的光主要是红橙色光,云也因为反射这些红橙色光而呈现红色,这就是为什么日落时太阳附近呈现红色,但此时天空仍然是蓝色的。
云朵反射太阳光并非瑞利散射。
科学家发现,光线散射程度随分子直径d和入射光波长λ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瑞利散射只符合散射程度随变量减小之前的特征。
(1)红光的波长_____(大于/小于/等于)蓝光的波长。
(2)以下色光,最能穿透大气层的是_____。
A.红光 B.绿光 C.蓝光 D.紫光(3)天空的颜色与海拔高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_。
(4)当波长为450nm的蓝光,散射程度最高时,入射的大气分子的直径为_____nm(保留两位小数)。
(5)根据短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色光的瑞利散射规律等同于光的反射规律B.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天空在白天是黑色的C.白云看起来是白色,是因为光的瑞利散射D.高原地区的人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强度弱23.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响里传出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通电了,交响乐又响起来,小吴从挂在墙上的镜子里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仔细观察还发现当音箱音量突然变大时,烛焰摇曳得更明显.(1) 烛焰没有受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__________的影响所致.(2) 他在镜子中看见的蜡烛是通过________后形成的_________(填”实”或“虚”)像.(3) 当蜡烛越靠近音箱时,蜡烛在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上述现象中,除与响度知识有关外,相关的声的知识还有(写出1例):__________ 24.小溪同学每天都要乘校车沿芙蓉路来学校上学,普于观察的她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校车玻璃窗上,都会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她还发现,早上太阳从东边升起来了,可是西边建筑的玻璃幕墙上也有一个太阳照着她,使他觉得特别刺眼.(1)关于小水珠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A.夏天,窗上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冬天,窗上的小水珠是由小冰晶熔化形成的C.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D.无论冬天还是夏天,小水珠都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2)玻璃幕墙上的太阳是由于光的_____形成的.(均选填“直线传播”或“反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B3.D4.B5.D6.B7.D8.A9.A10.B11.A12.B13.B14.B二、填空题15.折射反射实16.相等声源处音色17.反射折射18.BF60°右19.直线镜面反射20.30°AB左侧三、解答题21.22.23.24.【参考解析】一、选择题1.A解析:AA.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可以用光屏来判断蜡烛像的虚实,若在光屏上承接到像,说明成实像,若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成虚像,故A正确;B.玻璃板必须要与纸面垂直,若不垂直则代替像的蜡烛不会跟点燃蜡烛像重合,无法验证像与物大小关系,故B错误;C.像的大小与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无关,无论怎样移动物体,像和物体始终等大,故C 错误;D.做多组数据的目的不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而是得到普遍性规律,故D错误。
故选A。
2.B解析:BA.红外线可以用来进行遥控,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功能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故A错误;B.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故B正确;C.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的效应进行防伪的,紫外线看不到,故C错误;D.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折射形成的,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