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政工程全套施工图纸

市政工程全套施工图纸

一、项目概况1.1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常州市武进区提出了建设智慧武进、低碳武进、幸福武进的宏伟目标。

同时,武进区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家“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称号,成为全国唯一的综合绿色建筑产业基地,是培育绿色建筑的上、中及下游产业的空间集聚地。

示范区位于武进中心城区西南部,美丽的西太湖(滆湖)东岸线,总面积约15.6平方公里。

区内交通便捷(常合高速、常泰高速、外环高架和规划中的城际铁路均可直达本区域),水网纵横,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本底。

其中启动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330公顷以产业、研发、行政功能为主,南部160公顷主要为产业备用地。

东龙路(虹西路-延政西大道)位于武进区东部,本次施工图设计范围北起虹西路(K0+874.055),南至延政西大道(K2+435.363),全长1561.308m。

项目位置如下图所示:1.2设计依据1、《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2、《常州市南部新城(武进城区)次区域规划(2011-2030)》3、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本项目地形图及测量资料5、《东龙路延伸段(长虹中路-延政西大道)-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2014-5-19)》6、建设部建质[2004]16号文颁发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1.3工程设计范围与内容东龙路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40km/h。

本次设计范围北起虹西路,设计起点桩号为K0+874.055,南至延政西大道,终点桩号为K2+435.363,全长1561.308m。

道路标准段红线宽30m,交叉口渠化宽度33m、36m。

本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道路、桥涵、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联合通讯、结构工程。

东龙路施工图共分为六册,本册为第一册:道路,版本号:A版,具体图纸分册情况如下:★第一册道路工程第四册给水、燃气工程第二册桥梁工程第五册电力、联合通讯工程第三册雨污水工程第六册管线综合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二、沿线地理自然概况2.1自然地理与环境2.1.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形起伏较小,南高北低,沿线自然地面黄海高程一般在3.09~4.23m之间(除干枯河塘及大寨河河道),最大高差为1.14m。

地貌单元上属长江三角洲冲、沉积地貌单元。

本次最大勘察深度25.0m范围内的土层均为第四纪全新世(Q4)及晚更新世(Q3)冲沉积层。

2.1.2场地水文气象条件1.常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冲、沉积平原,地形平坦,河网稠密,沟塘众多,地下水埋藏较浅。

2.常州在气候上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东南偏东风为全年主导风向,雨水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4度,年平均降雨量达1071.5mm,雨季平均127.5天。

每年6月份~9月份为高温多雨时期,降雨量占全年的40%。

冬季降雨量占全年的11%,是降雨量最少的季节。

冬季因气温低,土壤冻结现象时有发生,冻结最大深度为12.0cm。

3. 贯穿本路段的明河塘与周边地表水系沟通,水资源丰富,属于长江下游太湖水网区。

上层滞水水位常年内绝大部分时间高于河水位。

地表水系与本区的上层滞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大气降水、上层滞水是对地表水的主要补充。

4.拟建路基范围内存在地表水明河塘河水,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从大的区域上可划分为上层滞水与浅层承压水。

2.2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的划分和评述2.2.1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的划分勘察深度范围内,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按岩土体成因类型、时代、埋藏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异同性,把岩土体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层。

2.2.2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的评述根据钻探资料,构成沿线路基土的主要为第四纪全新世(Q4)的素填土、中液限粘质土和晚更新世(Q3)的中液限粘质土、细砂土及中液限粉质土。

据各土层的土性特征,自上而下共划分为6个单元层,其中①单元层分为2个亚层,分别描述如下:①1素填土:松散,厚度较薄,主要由杂色的建筑垃圾及中液限粘质土组成,该层层厚0.30~0.50m,层底标高3.47~4.63m,属于中偏高压缩性土。

天然含水量W平均为30.7%。

该层物理力学性质差,需挖除。

①2中液限粘质土(粉质粘土): 灰~灰黑色,软~可塑,切面稍有光泽,韧性、干强度中等,该层层厚0.40~1.60m,平均层厚0.83m,层底标高 1.87~3.87m,α1~2=0.425MPa-1,属于中偏高压缩性土。

天然含水量W平均为31.3%;天然孔隙比e0平均值为0.862;液限WL平均值为34.9%;塑限WP平均值为21.7%;塑性指数Ip平均值为13.2;液性指数IL平均值为0.73。

以上土层地质年代为第四纪全新世(Q4)。

②中液限粘质土(粘土): 灰黄色,可塑,切面有光泽,可见少量黑褐色的铁、锰质染斑,韧性、干强度高,沿线路基区内均有分布(除明河塘位置)。

层厚 3.50~4.70m,平均4.06m,层底标高-1.63~-0.07m。

压缩系数α1-2=0.211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

天然含水量W平均为28.0%;天然孔隙比e0平均值为0.767;液限WL平均值为38.7%;塑限WP 平均值为21.6%;塑性指数Ip平均值为17.2;液性指数IL平均值为0.38。

③中液限粘质土(粉质粘土夹粉土): 灰色,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夹粉土薄层,粉土稍密,呈水平层理,沿线路基区内均有分布。

层厚4.10~8.50m,平均层厚6.22m,层底标高-9.33~-4.75m。

α1-2=0.254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

天然含水量W平均为31.0%;天然孔隙比e0平均值为0.834;液限WL平均值为34.7%;塑限WP平均值为22.0%;塑性指数Ip平均值为12.7;液性指数IL平均值为0.71。

④细砂土(粉砂):青灰色,中密,饱和,级配一般,主要组成物为长石及云母碎片,沿线路基区内均有分布。

层厚5.40~8.40m,平均层厚6.67m,层底标高-15.57~-12.59m。

α1-2=0.165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

天然含水量W平均为33.2%;天然孔隙比e0平均值为0.908。

⑤中液限粘质土(粉质粘土): 灰色,可塑,切面稍有光泽,韧性、干强度中等,沿线路基区内均有分布。

层厚 4.60~6.10m,平均 5.45m,层底标高-20.43~-18.09m。

α1-2=0.288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

⑥中液限粉质土(粉土):灰黄~灰色,中密,很湿,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韧性低,主要组成物为云母碎屑及长石。

本层未揭穿,揭露最大层厚2.60m,α1-2=0.200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

以上土层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

2.3岩土工程技术参数各土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压缩模量Es详见下表。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 表2.1层号土名CJJ37-90对应土名(JTG D63-2007)含水量天然孔隙比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压缩模量W(%)e0(-)WL(%)WP(%)Ip(-)IL(-)[0af](kPa)Es(MPa)①1 素填土素填土30.7 0.962①2 中液限粘质土粉质粘土31.3 0.862 34.9 21.7 13.2 0.73 100 4.0②中液限粘质土粘土28.0 0.767 38.7 21.6 17.2 0.38 200 8.0③中液限粘质土粉质粘土夹粉土31.0 0.834 34.7 22.0 12.7 0.71 170 7.0④细砂土粉砂33.2 0.908 210 11⑤中液限粘质土粉质粘土30.9 0.824 35.3 21.8 13.6 0.67 160 7.0⑥中液限粉质土粉土31.0 0.876 31.0 22.1 8.9 1.00 160 9.0三、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3.1技术标准道路技术指标一览表表3.1指标名称单位技术指标采用指标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路设计年限年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为15年路面结构设计基准期为15年机动车道数/ 双向两车道设计速度km/h 40道路红线宽度m 33圆曲线半径设超高最小半径(一般值)m 1501000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m 300平曲线最小长度m 110圆曲线最小长度m 35竖曲线半径凸型极限值m 400 /一般值m 600 2100凹型极限值m 450 /一般值m 700 2500最大纵坡% 6 1.30最小纵坡% 0.3 0.30最小坡长m 110 110最大坡长m / 170每条机动车道宽度m ≥3.5 3.5净空高度m机动车道4.5非机动车道2.5人行道2.5非机动车道宽度m ≥2.5m 3.25人行道最小宽度m ≥2m 4.5道路荷载BZZ-100 BZZ-100高程系统1956黄海高程平面坐标系统常州市地方坐标系统常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3.2设计采用的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程》(CJJ 169-2012)5、《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 194-2013)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 JTG D30-2004 )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9、《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 JTG F10-2006 )1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J D50-2006 )1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1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 2000)1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1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1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16、《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T/T90-2012)17、《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T/T135-2009)18、《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 25993-2010)以上规范和标准应以实施的最新版本为准3.3工程设计概要3.3.1道路平面设计道路平面设计遵循规划线位。

道路线形控制点参数如下表:控制点坐标表表3.2IP1 JD2 IP2桩号K0+874.055 K1+875.450 K2+435.363 X=(m)3512088.406 3511107.896 3510555.451Y=(m)492755.273 492551.826 Y=492460.849交叉口虹西路交叉口横溪路交叉口延政西大道交叉口转角/ 左偏2°10'09.3" /R=(m)/ 1000 /L=(m)/ 37.861 /T1=(m)/ 18.933 /T2=(m)/ 18.933 /E= / 0.179 / 本项目沿线有5个道路平面交叉口,其中主干路1条,次干路1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