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一、背景与任务
针对目前高职生源的不同,学生在数学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而目前我们的教学基本是按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要求,采用大班授课形式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差。
基于上述背景,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形式,成为当务之急。
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教学的一种手段。
分层教学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分层评价,以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本课题由基础部理科教研室申请并承担,在学院教务处的指导配合下由基础部理科教研室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课题名称是“高职生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内容是探索高职生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教学的新思路和实施办法,并在04级新生入学后进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实践。
内容包括:分层的标准、分层的方法及实施策略研究;分层教学的师资配备;分层教学的教学目标设置,分层教学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探讨;以及教材建设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分层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中与初中阶段,高等职业学校的分层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而《高等数学》的分层教学,只在少数几个本科院校作过尝试。
我们开展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意在解决我校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以适应我校《高等数学》教学实际,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更好的实现教学的最大功效,进一步推进我院教研教改工作。
在我院高职学生中实施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改革,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合理调配时间和精力,安排好专业课与基础课的学习,减少以往严重抄作业、旷课等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更恰当的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以实现教
学效率的最大化。
三、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深入各系各专业进行调查研究,对数学分层教学的教学内容与各专业课的联系作深入细致的调研。
根据调查情况,从课程名称、分层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选用、选修课开设、作业批改、成绩考核与评定等七个方面拟出初步方案,其中在学生选课、选层、教学班人数控制、成绩评定方面作了详细的说明,并在理科教研室全体教师会上多次讨论,经多次修改制定出《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改革方案》。
《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改革方案》上报学院教务处后,经教务处进一步修改后形成(见附录2),并在全院实施。
四、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按照《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方案》,我们在本院04级学生中全面推行分层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一)》十三个班级共594名学生、《高等数学(二)》二十个班级共805名学生。
理科教研室所有数学教师承担了分层教学改革的任务,分层教学改革,对于教务管理来讲,是一种挑战,对于教师来说,则是一次锻炼。
在备课、上课、作业内容等教学环节上都要准备A、B两套方案。
在教学方法上A、B班也有所不同。
在期末考试时需要编制A、B两套试卷。
教研室在组织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大量而细致的研究和讨论。
按A、B层次分班后,总体来说, A班从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课堂纪律,作业完成各方面都比B班好,教学的目标等方面也都高一层次。
教师在上完A 班课后,接着去上B班课,心理上需要及时调整。
其次,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增大,虽然教材是相同的,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必须从不同层次去考虑和实施。
教研室经常召开分层学研讨会,互相交流,在发扬各位老师教学个性的同时,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课后的作业布置和测试,改变“各自为政”的现象(目前我们已经这样做了)。
同时还组织教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钻研,准确把握A、B层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要求,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分层教学也需要学生共同参与。
分层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而是教
师和学生双方互动地教学活动,需要双方共同参与。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同学是好的,学习是努力和自觉的。
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特别是B班中的少部分学生,上课自己不听课,还影响其他同学听课,使得任课教师无法授课。
因此分层教学不是教师一方的研讨,应该是双向的改革探索工作,必须有各方面的配合,必须面对来自不同的压力,必须付出比以往更大的努力,来面对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发展。
五、分层教学的效果
分层教学的效果十分显著,表现在3个方面:
首先,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从第1学期期末成绩(表1)来看,高数(一)的优秀率为39.5%,高数(二)的优秀率为50.8%,总体优秀率为46%。
几乎一半的学生成绩都在80分以上,说明分层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
另一方面,高数(一)的不及格率为21.4%,高数(二)不及格率为12.2%,总体不及格率为16.1%。
与分层教学前的30%的不及格率相比,不及格率大幅度下降,说明分层教学已经初步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即降低不及格率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高数(一)B班的27.2%的不及格率,显示出分层教学对于高数(一)B 班的效果不大。
主要原因是,对于B层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差异仍然很大,少数学生客观上已经具备了分流到C层的条件,但我们没有设置C层,使得同一层次的学生差异难以缩短,给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带来障碍,即产生所谓“B 班不B”的现象。
表1 分层教学第一学期期末成绩分析表
表2 分层教学第二学期期末成绩分析表
从第2学期期末成绩(表2)来看,高数(一)优秀率为41.7%,高数(二)优秀率为59.6%,总优秀率为52.0%,与第1学期相比,略有上升。
另一方面,高数(一)的不及格率为21.6%,高数(二)的不及格率为9%,总不及格率为14.3%。
与第1学期相比,基本持平。
高数(一)B班的不及格率为29.8%,与第1学期相比,有所上升。
说明高数(一)B班的困难学生在增多。
如何控制高数(一)B班的不及格率,是分层教学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端正了教育思想,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学风建设。
基本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减少了“差生”人数,唤起了“差生”的学习信心。
厌学、弃学、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大为减少。
第三,提高了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消除了教学困惑,减轻了厌教情绪,提高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六、结论和建议
分层教学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应该坚持和完善。
首先,分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尊和自信,端正了学习态度。
其次,分层教学融洽了师生关系,缓解了师生的对立情绪,减少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
第三,降低了不及格率,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四,解决了困惑高职院校多年的教学难题,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教学形式。
进一步做好分层教学的对策:⑴要改进分层的方法,消除“恋班”现象。
⑵实施动态管理。
⑶加强集体备课。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体现出高等数学知识的“必需”、“够用”,又如何把握新形势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目前学分制改革正在高职院校蓬勃开展,而学分制下的分层教学将更有深远的意义,也会使学分制改革更为完善、更有成效。
基础部
2005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