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笔墨丹青[学习目标]一、绘画艺术的起源1.新石器时代:用稚拙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和图案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绘画。
2.战国时期:用毛笔在绢帛上绘画,该时期帛画代表作《人物龙凤图》。
3.汉代:帛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二、绘画艺术的发展1.概况概念阐释“以形写神”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酷似。
他们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就不算成功。
判断正误文人画与山水画都强调意境,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 √)提示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山水画注重写实、意境,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举凡名山大川、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画。
问题思考思考民间风情画的出现和普及受什么社会因素的影响?反映了中国画怎样的发展方向?提示民间风情画的出现和普及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画世俗化的发展方向。
2.中国绘画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②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2)影响:中国绘画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归纳总结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绘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风格看:宫廷和风俗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由于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也在不断融入外来风格。
(4)从绘画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到宋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时代变迁对绘画的影响(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碰壁后,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阶层,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隋唐时期:①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②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宗教画、山水画、人物画等大量出现。
(3)两宋时期:①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②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展;③思想上理学兴起,使得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
反映在绘画作品上,文人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④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4)明清时期:政治上专制统治的强化、社会的动荡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各异、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也出现了由百姓自己创作的富有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绘画艺术形式。
针对练南宋时期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他们的画作又被称为“残山剩水”。
这些正是当时南宋“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反映。
这体现了绘画( )A.场景的生动性B.色彩的多元性C.形式的多样性D.内容的时代性答案 D解析由材料可知,“残山剩水”寓意“山河破碎”,是社会现实的折射,D项正确。
“场景”“色彩”“形式”均非题干主旨,排除A、B、C三项。
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应用《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真实地呈现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以及当时丰富的生活景象。
2.获取材料信息材料一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念,主张绘画要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
顾恺之《女史箴图》应用1 材料一中《女史箴图》属于什么类型的绘画?作品体现出作者什么绘画理念?提示类型:人物画。
理念:绘画要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以形写神”。
材料二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自题《墨梅图》《墨梅图》应用2 《墨梅图》属于何种绘画类型?此类绘画的精髓是什么?提示文人画。
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1.(2018·吉林东北师大附中月考)对比新石器时代和战国秦汉时期的绘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以帛画为主B.色彩都比较鲜艳C.都用毛笔绘画D.都有质朴、浪漫的特色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比较新石器时代和战国秦汉时期的绘画特点。
战国时期才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故A、C两项与新石器时代的绘画的特征不符,均排除。
B项属于帛画的特点,也不符合题意,排除。
2.顾恺之在为裴楷画像时,颊上添加三笔毛,“觉神明殊胜”;为谢鲲画像时,注重环境刻画,云“此子宜置岩壑中”。
这体现了顾恺之的绘画特点是( )A.以形为重B.以形写神C.环境烘托D.神似形不似答案 B解析由材料中“觉神明殊胜”“此子宜置岩壑中”可知,顾恺之绘画时注重刻画“形”,但最终是为“神”服务的,即“以形写神”。
3.北宋郭若虚评价文人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人品发高,虽游戏间而心画形矣”。
以下作品符合其主张的是( )A.《洛神赋图》B.《步辇图》C.《清明上河图》D.《墨兰图》答案 D解析材料中显示的文人画的特点是“人品发高”,《洛神赋图》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步辇图》是宫廷画,故B项错误;《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表现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达,故C 项错误;《墨兰图》是文人画,显示了这一特点,故D项正确。
4.(2019·海口高二检测)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云:“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物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经验丰富者)。
”黄庭坚认为画竹应该( )A.取材于市民生活B.学会栽培竹子C.注重抒情写意D.揭露社会现实答案 C解析据材料“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物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经验丰富者)”可知黄庭坚认为画竹应该注重抒情写意,故C项正确。
5.(2018·菏泽高二期中测试)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这些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
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B.中国小说、戏剧的繁荣C.中国城市经济的兴盛D.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街头画家”“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元代世俗文化的兴起,但无法说明绘画艺术的繁荣情况,故A项错误;小说、戏剧的繁荣是世俗文化兴起的一种表现,故B项错误;世俗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的繁荣,故C项正确;世俗文化的兴起与政治清明或黑暗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6.(2018·乐山高二检测)下列两幅绘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其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是( )[明]董其昌《山水图》[清]郑板桥所绘兰花A.山水画B.文人画C.花鸟画D.风俗画答案 B解析明清时期的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和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董其昌、郑板桥正是其代表人物,故B项符合题意。
课时训练题组1 绘画艺术的起源1.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下列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集体舞蹈图B.《人物龙凤图》C.《女史箴图》D.马王堆汉墓壁画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新石器时代”“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可知A项符合题意。
B项是战国时期的帛画,C项是魏晋时期的绘画,D项是汉代的墓葬画,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2.对如图绘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画在植物纤维纸上B.它是一幅雕版印刷品C.作者是晋代顾恺之D.研究战国楚文化的珍贵资料答案 D解析该画为战国时期的楚帛画《人物龙凤图》。
A、B两项分别始于东汉和隋唐,C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题组2 绘画艺术的发展3.(2018·邢台高二月考)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
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
”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
霎时间,电闪雷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
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A.注重写意传神B.意在借物抒情C.追求娱乐教化D.渴望俗世认可答案 A解析据材料“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写意传神、栩栩如生的特点,故A项正确。
4.(2018·沙市中学高二期中)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社会危机的加深B.科学技术的发展C.深受理学的影响D.统治阶级的倡导答案 C解析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穷尽,把握事物本原。
材料中的这种状况深受理学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
5.(2018·海淀高二检测)如图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写意花鸟画《荷花翠鸟图》,以下对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B.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C.生动表现了社会风俗D.隐喻专制制度的没落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和作者可以判断是文人画,因此它追求个性和意境,故A正确;该作品并不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故B错误;表现社会风俗的是风俗画,不是文人画,故C 错误;材料中的图片信息不能反映封建制度的没落,故D错误。
6.(2018·德阳高二检测)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
对此类作品的认识正确的是( )A.《清明上河图》是其佳作B.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C.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D.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答案 D解析《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文人画未体现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故B错误;文人画的突出特点是写意,故C错误;据材料中“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可知文人画是集文字、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故D正确。
7.(2019·广东四校联考)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
”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B.诗歌的抒情性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答案 C解析题意为“绘画无法表达的可以借助诗歌,诗歌无法表达的借助于绘画”,强调的是绘画和诗歌的相互作用,单强调一方面的作用均不全面,故A、B、D三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强调了双方的相互作用的只有C项,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