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
理教学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中考物理试卷对实验的考查,已从简单的背诵实验知识转向考查对实验的思想、原理、方法的理解上,重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试卷中实验题的得分率都不高,反映了目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薄弱
的环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物理教学倡导注重科学探究,并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
怎样使《标准》提出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得到真正落实?值得我们探讨研究。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
学经验和体会,浅谈以下几点:
一、重视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
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
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
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
演示实验必须让全班同学都能观察清楚,所以必须注意实验
的可视性。
要想达到演示的目的,关键在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指导。
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在演示实验中,应设法创造条件,突出观察对象,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引导学生善于察觉条件的差异及产生结果差异的联系,利用对比法透过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演示过程要有必要的讲解指导,在讲解指导过程中,注意突出物理思想和物理学方法。
使学生明确如何控制物理条件,使其能出现所需的实验现象,知道在什么条件下测什么物理量,并选择什么仪器来测量,明确测量和记录的实验结果的基本方法,使学生逐步认识物理实验方法的一般特征,具备独立设计和进行简单实验的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的演示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起着示范作用,所以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课标》和新教科书已经将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明确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许多演示实验多数学生看不到或看不清,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并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同时让学生自己做实验中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自己做实验中教师应强调操作过程,强调方法论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科学的品质和实
事求是的作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例如,对于摩擦起电现象,教师可让每个学生都用塑料尺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吸引碎纸屑。
学生们边实验边观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加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好习惯。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不应只让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使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和事物上,而应引导他们逐步深入、扩散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分组实验可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对学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应精心设计,充分备课,在备课时对实验要有全面、彻底的了解,包括学生的编组,明确实验小组长的职责,实验目的、器材、操作步骤、实验结论、仪器的规格性能、课堂上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具体的应急措施等诸方面。
其次应加强引导,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对于典型的实验错误可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析,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实验中,可先让学生思考讨论
电动机不转的原因可能哪些?学生讨论后可得出可能的情况:线圈正好处于平衡位置、电路断路、电刷与转轴接触部位摩擦过大、电压太小等。
这样学生在实验安装完毕接通电源后碰到电动机不转,就
能自己思考,并加以解决。
在实验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不断穿插于各实验小组,进行巡回指导与答疑,确保实验的成功。
最后应即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对本次实验进行简要的回顾、总结。
对实验认真、操作规范的学生予以表扬,对存在的问题也应认真分析、指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标准》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大力倡导用身边物品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
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一种有效培养实践能力的方式。
同时学生身边的物
品和器具同样是物理资源。
例如:利用鸡蛋可以做压强、大气压、物体的浮沉等实验。
用塑料瓶做探究声音的音调、摩擦起电、力的作用效果、大气压的存在等实验。
这些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有助于学生动手能
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当然,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以创新的勇气和
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为新课标的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