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二、课程描述
中文:
《高等分析化学》是为学完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的高年级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理论课,旨在介绍分析测试领域常用的理论以及最新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为化学专业分析化学相关课程知识应用打好基础,传授高等分析化学专业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利用分析化学规律和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英文:
Advanced analytical chemistry is a theoretical course for students who have learnt 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instru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 aiming at discussing the latest theorie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 the field of testing and
analysis. This course will ground the students in their study of analytical chemistry-related courses through imparting advance analytical chemistry knowledge, and will also train their scientific thinking skills as well as their practical problem-solving ability.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分析化学》是为学完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的高年级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理论课,旨在介绍分析测试领域常用的理论以及最新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为化学专业分析化学相关课程知识应用打好基础,传授高等分析化学专业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利用分析化学规律和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绪论
交代本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教学内容、文献检索主题、教学模式、成绩评定方式、课程网站等。
第一章、分析化学相关文献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有关文献的概念,以及分析化学相关文献的种类及获取途径
教学重点:文献的概念
教学难点:文献的获取途径
教学内容:通过湖南大学图书馆,了解ISI-SCI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SciFinder化学文摘网络版(SFS)和ACS美国化学学会数据库(ACS)等。
第二章、分析化学的一些发展趋势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相关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1.灵敏度:单分子、单细胞等极端条件分析
2.选择性:特异性识别每一种化学物质
3.分析速度:高通量分析
4.微型化:芯片实验室
5.复杂样品:活体实时原位分析
第三章、分析仪器的掌握
教学目的与要求:以光谱仪器为例,了解如何准确、快速地掌握相关仪器的核心、如何实现举一反三。
教学重点:在理解分子发光普遍原理的基础上,把握分子发光检测仪器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比较不同仪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内容:1.掌握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以光谱仪器为例
2.自行搭建分析仪器: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分析仪为例
第四章、分析质量控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分析质量控制的目的和一般做法
教学重点:分析质量控制的目的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分析质量控制
教学内容:(1)分析质量控制的一般考虑;
(2)以测定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pH值为例了解分析质量控制
项目1.就某个案例或主题开展讨论,探讨分析化学的作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案例,了解分析化学的应用
教学重点:案例中具体的分析化学手段
教学难点:采用相应分析化学手段的原因
教学内容:观看“犯罪现场调查”等电视剧,写观后感阐述分析化学的作用。
项目2.文献检索实践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实践,了解分析化学相关文献的获取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ISI-SCI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和SciFinder化学文摘网络版(SFS)的使用教学难点:专业文献翻译
教学内容:根据教师指定的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完成1篇文献检索报告,并从中选择1篇英文文献译为中文。
讨论:作业点评、答疑
教学目的与要求:点评作业,回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重点:作业点评及思考题的解答
教学难点:思考题
教学内容:读后感、学习小结、观后感的点评,自学部分的答疑
*学时分配说明
教学16 周,授课16 周完成;
授课13 次(26学时),每次90 分钟(2学时连续);
讨论 2 次(4学时),每次90 分钟(2学时连续);
实验(项目) 2 次(8学时),每次180分钟(4学时,分2次);
测验(考查) 5 次(10学时),每次90 分钟(2学时连续)。
四、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由5部分组成:
日常考查,占10%,含课堂考勤及课堂参与;
书面作业,占30%,读后感、学习小结、观后感各占10分
期中测验,占10%,以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文献检索,占20%,文献检索报告和文献译文各占10分;
期末考试,占30%,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自编PPT教案
参考书:
1.武汉大学编,《仪器分析》(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赵藻藩等编,《仪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
3.张正奇主编,《分析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汪尔康主编,《21世纪的分析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
5.汪尔康主编,《生命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
6.J.D. Ingle, S.R. Crouch著,张寒琦,王芬蒂,施文译,金钦汉,刘明钟审校,《光
谱化学分析》,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7.朱贵云等编著,激光光谱分析法,科学出版社,北京,1989
8.潘家来编,激光拉曼光谱在有机化学上的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1986
9.Joseph R. Lakowicz, Topics i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New York, 2002
10.W. David Wilson, “Analyzing Biomolecular Interactions”, Science, 2002, 295,
2103-2105
11.王柯敏,光化学传感器理论与方法,湖南教育出版社,长沙,1995
12.Joseph R. Lakowicz, Topics i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V olume 4, Probe Design
and Chemical Sensing,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New York, 2002
13.陈成钧著,扫描隧道显微学引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1996
14.Edited by Tuan V o-Dinh, Biomedical Photonics Handbook, p57-1~57-23, CRC Press,
2003, Boca Raton.
15.Edited by H.S. Nalwa, Encyclopedia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Vol. 1,
p235-253, 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04,Los Angeles.
16. D. Figeys, D. Pinto, Lab-on-a-Chip: A Revolution in Biological and Medical Science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0, 72, 330A
17. D.R. Reyes, D. Iossifidis, P.A. Auroux, A. Manz, 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s. 1.
Introduc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2, 74, 2623
18.P.A. Auroux, D. Iossifidis, D.R. Reyes, A. Manz, 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s. 2.
Analytical Standard Operations and Application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2, 74,
2637
19.T. Vilkner, D. Janasek, A. Manz, 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s. Recent Development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4, 76, 3373
20.马立人,蒋中华,生物芯片,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
21.方肇伦,微流控分析芯片,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
六、授课手段
多媒体+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