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耳穴诊断学-黄丽春.

耳穴诊断学-黄丽春.

一、耳穴的解剖神经:脊神经【C2-C4】,脑神经,颈交感干【1】,脊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1)耳大神经:起于第C2-4,行于胸锁乳突肌后缘深层,经中点行于胸锁乳突肌浅层,上行于耳垂,分为耳下支【耳前支】和耳上支【耳后支】。

主感觉。

A,耳前支:在耳垂根部分三支,耳垂支,耳中支,耳上支1,耳垂支,呈伞状分布皮下,偶有小支至耳垂外侧与耳颞神经的耳屏支吻合。

2,耳中支,分2支到耳垂外侧面,小支从屏间切迹后窝穿出至耳垂前面;大支从对耳屏外上方(枕区)穿出至耳廓外侧面。

3,耳上支,至耳廓内侧面的耳缘分为2支,一支到耳垂外侧面分布于耳舟区,一支沿耳轮缘上升B,耳后支:至耳大神经分出,斜出耳后肌,分布耳廓内侧面,常有小支与枕小神经相交通,穿软骨至耳廓外侧面,。

(2)枕小神经:起于第C2-4,沿胸锁乳突肌后缘斜向后上方至耳轮根部,转折至耳轮内侧面后上部分为3支,耳背上1/3,耳轮后上缘;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角;耳舟上部。

主感觉。

【2】脑神经:耳颞神经,迷走、舌咽、面神经混合支(1)耳颞神经: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分支,循耳轮前缘上行,发出分支到外耳轮前壁,耳屏,耳轮脚,三角窝,部分延伸至耳垂及耳甲艇,与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迷走神经交织成网。

(2)迷走、舌咽、面神经混合支:分布耳后肌和耳廓内侧面中上部,分支穿耳背至耳廓外侧面,分布外耳门,耳轮脚起始部,耳甲艇,耳甲腔【3】颈交感干:起于颈静脉丛,沿血管分布。

综述:耳垂,耳轮,对耳轮,耳舟主要是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布,耳甲区主要是迷走、舌咽、米神经混合支分布,三角窝可见所有耳廓神经分布。

七、耳穴的分布定位分区:屏间切迹下缘至耳垂下缘划3条等距离水平线,在第二条水平线上引2条垂直线,由内而外,由上而下分为9个区域牙:1区中点1,治疗牙痛要穴。

2,诊断上无特定意义。

下颚:2区上线内、中1/3交点1 ,治疗唇炎,口腔溃疡,三叉神经下颌支疼痛。

2,下腭,舌,上腭出现隆样突起,多为复发性口腔溃疡。

上腭:2区外线上3/4与下1/4交点1 , 治疗唇炎,口腔溃疡,三叉神经下颌支疼痛。

2,下腭,舌,上腭出现隆样突起,多为复发性口腔溃疡。

舌:上腭与下颚连线中点1,治疗舌炎,舌裂,舌部溃疡等舌部疾病。

2,可见红点,红块或隆起,诊断舌部溃疡或舌炎。

上颌:3区中点1,包括颌骨,牙龈,牙齿,牙周。

2,治疗牙痛,牙周炎,牙龈出血,颞颌关节紊乱,三叉神经上颌支疼痛。

3,视诊见缺上齿沟(脑垂体与上颌或颞颌关节连线),上牙缺损。

若有片状隆起、有压痛常见于牙炎。

上颌、上腭、耳颞神经同时有压痛或阳性反应点多见于三叉神经上颌支疼痛。

下颌:3区上线中点1,包括颌骨,牙龈,牙齿,牙周。

多代表门齿部位。

2,治疗牙痛,牙周炎,牙龈出血,颞颌关节紊乱,三叉神经下颌支疼痛。

3,视诊见缺下齿沟(脑干与下颌或智齿连线),多为龋齿,下牙缺损。

见红色隆起、肿胀区多为急性牙周病;见白色隆起或结节,无多压痛不明显,多为慢性牙周炎。

下颌、下颚、耳颞神经点有压痛或阳性反应点多见于三叉神经下颌支疼痛。

颞颌关节:上颌,下颌连线等边三角形顶点,1,治疗颞颌关节炎,颞颌关节紊乱,颞颌关节周围病变。

配三焦,口,喉牙2,急性见片状隆起,红色肿胀,阳性反应点压痛,慢性见片状隆起或结节,无阳性压痛智齿:耳轮尾与下颌连线中点神经衰弱点:4区中点(同垂前)1,有压痕、水肿区为神经衰弱。

2,治疗多为睡眠较浅,易醒,早醒,入睡难,睡眠时间短,醒后入睡难,多梦等神经衰弱。

眼:5区中点1,诊断上无特异性,治疗各种眼科疾病。

内耳:6区中点(对听力双向调节)1,治疗耳部疾病,耳鸣,耳聋,听力下降,中耳炎,内耳眩晕症等。

2,耳鸣,听力下降可见条状,线状凹陷,或耳鸣沟,可取目2,内耳。

急性中耳炎见内耳区片状隆起,肿胀,压痛;慢性中耳炎压痛不明显。

身心穴:7区中点1,肿胀、阳性反应点诊断情绪异常如忧郁,焦虑,紧张,敏感等等。

2,治疗以身心穴,快活点,神门,心血管皮质下,兴奋穴为组穴。

扁桃体:8区中点1,急性视诊见红色肿胀,有压痛,阳性反应点;慢性见片状隆起,白色结节,压痛不明显。

2,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

面颊区:2,3,5,6区交界,包括上颚1,见椭圆形肿胀区,有阳性反应点,无压痛见于面神经麻痹急性期。

见隆起,有阳性反应点多为面神经痉挛。

有阳性反应点,压痛,伴有耳颞神经点阳性反应多为三叉神经痛,再根据相应部位判断哪一支疼痛。

2,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皮肤病,美容等。

低血压沟:屏间切迹中点(升压点)与身心穴连线1,只有诊断作用,无治疗作用。

冠心沟:也称心律不齐沟,屏间切迹(升压点)与扁桃体连线1,诊断无特异性,50%可能性,冠心病诊断主要在心穴。

耳鸣沟:屏间切迹外侧(目2)与内耳连线。

1,有诊断意义,也有治疗意义。

治疗时可取目2,内耳。

2,轻度耳鸣仅有阳性反应点;中度耳鸣可见短浅,不连续耳鸣沟,有阳性反应点;重度耳鸣沟深长,有阳性反应点,颞穴压痛。

缺上齿沟:脑垂体与上颌连线,或与下颌连线1,只有诊断意义,无治疗意义缺下齿沟:脑干与智齿连线,或与下颌连线1,只有诊断意义,无治疗意肿瘤特异区1:耳轮尾至8区弧形区域1,诊断恶性肿瘤特定区,1区特异性高于2区,耳廓前后均有压痛,条索样结节,有片状或线状阳性反应,相应部位结节样隆起。

(1)外侧面腮腺:对耳屏尖端1,治疗腮腺炎。

2,止痒:治疗皮肤病,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

平喘:腮腺下0.2cm1,止喘止咳,配穴交感,肾上腺,支气管,肺。

2,治疗过敏性支气管,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3,支气管哮喘时支气管,平喘,过敏区阳性反应。

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时支气管,肺,平喘阳性反应,过敏区无阳性反应。

颞:也称太阳穴,对耳屏外侧下缘中点。

(听力中枢双向调节)1,助听止鸣,多用于治疗耳鸣,听力下降。

颞,内耳有阳性反应点多为听力下降。

2,镇静止痛,多用于偏头痛,颞侧头痛。

3,单侧阳性反应,片状隆起,有压痛或结节多为偏头痛;双侧阳性反应多为双侧偏头痛。

全头痛多见于额,顶,枕,颞穴均有阳性反应。

额:对耳屏外侧前下缘中点(卵巢与颞中点)1,健脑,清脑明目。

治疗头痛,头昏,麻木,头部沉重,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忧郁,高血压,视力减退或模糊。

2,镇静止痛。

治疗前头痛。

3,额,顶,颞,枕穴平坦凹陷可见头脑清晰线,若均有阳性反应,见不规则隆起,多为全头痛,头脑昏胀,头脑不清晰。

见额穴阳性反应,片状或圆形或有不规则隆起多为前头痛。

枕:对耳屏外侧后下缘中点(颞与脑干中点)1,止晕。

治疗内耳眩晕症,高血压头晕,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晕车,晕船,晕机等。

2,镇静,多配神门穴。

用于镇静安神,降压,止咳止喘,止痛止痒,止呕止吐。

也治疗后头痛,枕大神经痛。

3,镇惊。

治疗癫痫,面肌抽搐,小儿震颤,多动症。

4,明目:视觉中枢,治疗眼部疾病,视神经,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屈光不正,弱视,近视等。

5,有阳性反应点伴有片状隆起多为后头痛。

若伴有凹陷或皮肤红润见头晕。

顶:枕直下0.2cm处1,有阳性反应,伴片状隆起,可用于诊断和治疗头顶痛。

脑垂体:对耳轮内后上缘中点(腮腺与脑干中点)1,治疗脑垂体功能紊乱。

如垂体病,尿崩症,侏儒症,席汉综合症。

2,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

如内分泌紊乱,糖尿病,甲减等。

3,治疗妇科疾病。

闭经,月经过多,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缺血。

4,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夜尿症,遗尿,阳痿,性欲减退,前列腺炎。

5,升血压。

常配内分泌,肾上腺,升压点用于升血压。

6,四大止血要穴。

脑垂体,肾上腺,脾,膈,相应部位。

7,有条索或结节为脑垂体瘤。

晕区:脑垂体与枕连线中点,脑干,脑垂体连线区域1,拇指,食指外拉对耳轮起始部,中指从耳背顶起晕区,若隆起为正常;若见条片状或三角形凹陷,伴有皮肤红润多为头晕。

2,止晕要穴。

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眩晕,尤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取法-耳前晕区与耳背晕区对贴,耳尖放血,颈后三角区。

神经衰弱区:枕,顶,颈椎连线区域1,拇指置于耳背,从脑干向下触摸神经衰弱区,若平坦或凹陷为正常;若条索样肿胀或结节,多为睡眠障碍,入睡困难。

2,治疗时常用耳前神经衰弱区与耳背多梦区对贴,予以强刺激为佳。

(2)内侧面丘脑:对耳屏内侧下缘中点1,常用于调节体温,摄食,水盐代谢和内环境平衡,内分泌,情绪。

2,单纯性肥胖症,过食性肥胖症,嗜睡,水肿,常配合饥点减肥。

脑:对耳屏内侧后上部区域中点,即脑干,腮腺,丘脑连成等边三角形区域中点1,有阳性反应多提示脑部病变,若有片状红润反应则为脑出血。

在诊断头痛时,要探查脑穴排除脑内病变。

2,治疗脑源性疾病,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血栓,小脑共济失调,癫痫,小儿多动症,智力低下。

睾丸:对耳屏内侧腮腺与丘脑连线上,腮腺向下0.2cm1,肿胀,阳性反应多有睾丸炎,精囊炎,腱鞘积液等。

若内生殖器,肾均有阳性反应多为阳痿,性功能障碍。

2,治疗睾丸炎,附睾炎,不育症,前列腺炎等。

兴奋点:对耳轮内侧腮腺与丘脑连线上,睾丸与丘脑连线中点1,兴奋大脑皮层,治疗嗜睡,夜尿症,肥胖,内分泌及性功能障碍。

2,兴奋线:腮腺与丘脑连线上。

丘脑,兴奋穴,饥点常用于减肥。

皮质下:1,神经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缘中点(卵巢与丘脑连线中点)2,心血管系统皮质下:与神经系统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练成等边三角形顶点3,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诊断:强阳性反应多为该系统病变为主。

治疗:1,治疗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

如神经衰弱,忧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情绪不稳定,焦虑等。

2,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如消化不良,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腹胀,便秘,及肝胆系统疾病。

3,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炎,雷诺病等。

脑干:轮屏切迹处,对耳轮与对耳屏交界处1,镇惊熄风,宁心安神。

治疗癫痫,惊厥,多动症,帕金森病,神经分裂,神经官能症,脑膜刺激征,面肌麻痹,面肌痉挛等。

2,止咳。

治疗干咳,支气管炎,气管炎。

3,退热。

治疗小儿高热,高烧。

喉牙穴:脑干下0.2cm1,无特异诊断意义。

缺齿时可见缺下齿沟。

2,治疗咽喉疾病,压痛要穴。

外耳:耳屏上切迹近耳轮脚处。

【耳鸣禁用。

】1,鼻通。

用于鼻塞不通,外感风寒引起的鼻咽,鼻窦炎,嗅觉失灵。

2,助听。

用于听力下降,耳鸣禁用。

内耳可以用于耳鸣。

3,止痛。

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外耳耳廓神经痛,颈项疼痛。

4,止晕。

多种原因引起头晕,头胀,尤其是美尼尔氏综合症眩晕。

5,耳廓部皮肤病。

湿疹,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牛皮癣,冻疮。

屏尖:耳屏外侧上1/2隆起面中点1,用于放血,有消炎,镇静,止痛作用。

2,退热。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发烧高热,常屏尖,耳尖,肾上腺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