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ECG监护及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识别
ECG监护及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识别
特征: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同、振幅不等、频 率不一的小锯齿样f波,360-600次/分;心室反 应不规则,R-R间期绝对不等; QRS波群形态和振 幅略有差异. 常见于风心病二间瓣狭窄病人.
处理:急性出现症状,首选电复律;也可用洋地 黄、ß 阻滞剂等;手术;慢性耐受者不需治疗
3.室扑
特征:ECG示大正弦波规则的波动,QRS-T难分辨, 频率150-300次/分,为最严重的心率失常,快 速室速常常与室扑难以鉴别.是引起猝死的最 常见原因 .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洋地黄中毒、 严重低钾 处理:电复律
3.ST段和T波:
ST段和T波代表左右心室复极过程。
ST段是指J点与T波起点之间的一段。ST 段常呈水平或平缓倾斜,并逐渐过渡为T 波。T波形态可以为单向(正向或负向)、 双向(正负双向或负正双向)。
4.QT间期:从QRS波群开始至T波
结束的时间,反映心室肌从开始除极至 复极完毕的时间。
5.U波:位于T波之后的小波,其产
一.过早博动
1.房性早博
特征: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不完全性代偿间隙;早博后的QRS波群形态 正常.可见于正常人(60%,吸烟、饮酒等) 及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人 . 处理:一般无症状不必治疗,若出现症状,可 用镇静、β阻滞剂
2.房室交界性早博
特征: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 的P波;逆行P波可出现在QRS波群之前、 之中、之后,根据早博前向及逆向传导速 度而定。
RA
LA
LL
RL
C
位置
右锁骨中线 第一肋间 白 红
左锁骨中线 第一肋间 黑 黄
左锁骨中线 剑突水平 红 绿
右锁骨中线 剑突水平 绿 黑
胸骨左缘 第四肋间 棕 白
美国产标记颜色 中/日/西欧产标记
中/日/西欧产标
美国产标记颜色
监测导联的注意事项
1.根据监测需要确定电极放置部位, 并暴露一定范围的心前区以供作常规心 电图及除颤使用。 2.充分清洁局部皮肤,必要时先剃胸 毛,以使电极与皮肤接触良好(一般用 酒精进行脱脂)。 3.为减少肌电干扰,电极勿放于肌肉 较多的部位(如胸大肌)。
ECG监测常见报警原因及处理
3.心率计数方式 采用手动水平线计数心率时无ECG 波或仅有部分心电周期的QRS波或一个心动周期 中同时有多个波(如QRS波和T波)通过设置水 平线,导致心率计数错误(过低或过高)而超过 报警限。处理上可改手动水平线计数为自动计数; 重调手动计数水平线;改变显示导联;改变电极 放置位置。 4.电极和导线 电极脱落、导线折断、导线接触不 良,监测仪显示“Leads off”。可更换电极或导 线。
4.测压导线勿折叠、受压,以免充气无效。 5.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测量方式与时间。
6.不在输液肢体测压。 7.同一肢体频繁测压可引起受压皮肤破损,淋巴、 静脉回流不畅而出现水肿或水肿加重,因此应定时 更换测量部位。 8.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设置报警限,测量结果应与 病人病情、继往血压相联系。
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ECG监测常见报警原因及处理
1.心率报警 若为报警限设置不当,应重设。若 为病人心率出现异常,在设置报警限范围外, 应针对原因处理原发疾病。 2.QRS波、T波 心电图QRS波波幅太低,不能触 发心率计,心率显示为0次/分或<15次/分, 可利用Size调整ECG波幅显示比例,若仍不能 触发心率计,应更改电极位置或更换电极, 改变显示导联或可加大两电极之间的距离。
生机制尚不清楚。正常U波极性常与T 波相同,以V2、V3、V4导联U波较显 著。
波名
意义 左右心房除 极
正常波形
其他
P波
时限<0.11 s振幅<0.25 mV aVR↓ Ⅱ、Ⅲ、 P 波 Ⅱ 、 Ⅲ 、 aVF 直 立,aVR倒置.逆行P波,表 aVF↑V3-6↑
示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处
P-R间期
心房除极开 始到心室开 始除极 心室除极
:
2.室上性心动过速
特征:由连续三次或以上的/成串的或持续的室上性早搏组成,频率160-220次/分.P 波形态.位置可不同 处理:兴奋迷走神经(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药物(洋地黄类,维拉帕米);同步直流电 复律
特征:连续出现三个或以上宽大异常有切迹的QRS波,时间大于0.12秒;发作前常 3.室性心动过速
II度II型窦房传导阻滞
特征:
1.无P-R间期变化, P波规则地出现,发生周期性 的QRS波群脱漏 2.P-R间期固定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特征: 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前者频率较后 者 快,QRS频率在30-50次/分,形态可正常或增宽畸 形.
处理原则
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一般 针对病因治疗 Ⅱ-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心率缓慢并影响血流 动力学的则考虑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时间为0.12~0.20 s,<0.21 s
QRS波
时限为 0.06~0.10 s, <0.11s。 V1、2 呈rS, V5、6呈qR.qRs.Rs或R,V3。V4R R波与S 波振幅相当。V1-6 R波渐增,S波渐减。 时限<0.04 s,振幅<同导联R波1/4
V3呈rS: 顺钟转V3呈Rs: 逆钟转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指将心
电图机的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而
记录出来的心脏生物电活动的曲线。可观察心率
及心律,及时发现和诊断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 血,评价起博器性能,指导临床用药等。其开发
应用极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一、心电图的组成成份和命名
心电图由一系列相同的 波群构成,一个典型的心 电图包括以下成分: P波、PR段 、 PR 间期; QRS波 、 ST段、T波、 QT间期、 U波。
1.病人病情、体位、活动情况。 2.袖带松紧度 过松结果偏低,过紧结果偏高。 3.袖带宽窄 一般为上臂周径的1/2,过宽结果偏 低,过窄结果偏高。 4.被测肢体抖动 结果偏低或测不出。 5.测量部位 下肢血压较上肢高20-30mmhg。 6. 袖带位置 –肘窝上2cm,充气管位于肱动脉处
报警常见原因
4.选择P波清晰的导联,同时QRS波应有一定 的振幅(>0.5 mV),以触发心率计。
5.导线应从颈部引出,不要从腋下及剑突下引出, 以免拉脱或折断。 6.某些皮肤敏感的病人应注意电极片会引起 局部皮肤发红、起水泡等,粘贴时间越长越容易 发生,因此应及时更换部位。
讲授内容
1.多功能监护仪使用简介 2.正常心电图 3.常见异常心电图 4.NBP监测 5.SPO2监测 6.监护仪常见报警处理
1.P波和PR段:
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PR段是继P波之后,激动沿心房肌(结 间束)、经房室交界区下传至心室,产 生PR段。由于激动经过这段传导组织时 所产生的电位影响极为微弱,在体表心 电图上表现为一段平直的线。
2.QRS波:代表左右心室除极电位变化。
R波:第一个在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成份; Q波:R波之前向下的波;S波:继R波之 后第一个向下的波;如QRS波只有向下 的波,则称为QS波。QRS波结束点称为J 点或“ST连接点” 。
讲授内容
1.多功能监护仪使用简介 2.正常心电图 3.常见异常心电图 4.NBP监测 5.SPO2监测 6.监护仪常见报警处理
讲授内容
1.多功能监护仪使用简介 2.正常心电图 3.常见异常心电图 4.NBP监测 5.SPO2监测 6.监护仪常见报警处理
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指标:
心率(HR)、心律、脉搏(P) 呼吸(R)、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无创血压、有创血压
有室性期前收缩;心室率超过150-200次/分,规则或略不规则,R-R间期不整齐。 发作时QRS形态大多一致,也可有多种形态,分别称为单一型和多型室速.
处理:静脉缓推利多卡因
三.窦性心动过缓
特征:具有正常窦性心律的特点 HR < 60次/分,一般不低于40次/分 多与迷走神经↑有关 处理:无症状一般不必治疗,若出现头晕、心绞痛或亚-斯 综合征(H腺素或安置起博器)
4.室颤 特征:ECG呈不规则/形态振幅不等的波 动,QRS-T不见.为终末期表现,若室颤波 细(小于0.2MF)则表示复苏成功率低. 处理:胸外心脏按压
五.房室传导阻滞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特征:P-R间期延长,大于0.20秒,每个P波后均有 QRS波群.
Ⅱ
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特征:P-R间期延长,直至QRS波脱漏一次,窦性P波 基本规则,QRS时限正常.
3.室性早博
特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无相关的P波; ST段及T波方向与主波方向相反;完全代偿间隙;可单 个或成对出现—二联律、三联律;在同一导联上,室性 早博形态不同,称多源性室早;若室早与前面的窦性的 QRS波群有固定配对关系,称固定配对间期室早,若不 固定,称室性并行心律。
可见于健康人情绪波动、体力过劳、饱餐等、也常 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心肌缺血、 低血钾等
使用操作规程
1、选择功能适合的监护仪及其相关导线。 2、连接主机及各导线。 3、连接主机电源。 4、打开主机开关。 5、把各导线连于病人相应部位。 6、调整各监测参数及报警限。 7、详细记录所监测到的各参数数值及波形描述。 8、撤离时先把病人与各导线分开,再关主机开 关,最后切断电源。
讲授内容
1.多功能监护仪使用简介 2.正常心电图 3.常见异常心电图 4.NBP监测 5.SPO2监测 6.监护仪常见报警处理
讲授内容
1.多功能监护仪使用简介 2.正常心电图 3.常见异常心电图 4.NBP监测 5.SPO2监测 6.监护仪常见报警处理
无创血压监测(NBP)
监测原理
采用振荡测压法,即用微型电动机向袖带 内自动充气,使袖带内压力升高,当动脉搏动的 振荡信号消失时,再充气使袖带内压力上升 4.00~5.33kPa(30~40mmHg),然后自动放气。 在放气过程中,第一次感知到的动脉搏动振荡信 号经传递放大处理后即得收缩压,振荡幅度达到 峰值时处理所得的压力为平均动脉压,袖带内压 力突然降低,动脉搏动的振荡信号消失时的压力 为舒张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