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刍议大学新生始业教育

刍议大学新生始业教育

刍议大学新生始业教育摘要:新生入学后,高校都会对新纳入的大一学生开展有效的新生入学后教育活动。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的是入学教育,与其相比,始业教育则包括更丰富的内容,应在高校中得到广泛开展。

高校在开展始业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正确定位始业教育;开展始业教育的三维管理;时间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

关键词:高校;始业教育;建议一、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定义大学新生始业教育,是指根据大学新生特点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新生及时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所开展的教育活动。

具体说来,是以课程、活动、座谈或研讨为载体,采用模拟及参与式教学法并结合课后的小组学习,以学生的体验、收获及习得为着力点,并以适应性和养成性教育、归属感和责任感培养、成才观和理想观培养作为内容的教育。

如何让学生尽快实现人生发展和学习方法等关键性转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进行始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高校开展新生始业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的是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为入学新生顺利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而从入学开始到正式开课前进行的一系列咨询、教育等活动。

始业教育不仅包含常规的入学教育,还有为解决中学转入大学而引起的一系列应激性问题而开设的课程、实践活动、小组学习及研讨班等,囊括多个板块的易被同学内化的教育、帮助和体验活动。

始业教育不仅关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而且注重引导、激励、支持新生度过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大一学年生活,为大学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始业教育更以有效的大学观教育,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四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为目的,进而关注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及未来发展情况。

此外,大学一年级学生作为高校的新生力量,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可塑性和积极性,适时的教育、顺势的指引,可使大一新生在树立大学阶段的新目标,认识并矫正不良习惯、提高自己的同时,在需求和动机的作用下引起的一系列努力行为还能带动身边的同学,为整个学校形成良性的氛围增加动力。

此外,始业教育还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前的铺垫或开端,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新的理念和模式,对低年级学生直接开展不免突兀,在前期通过始业教育使学生认识自我心理特征、自我能力等进而确定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可使创新创业教育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所以,高校将入学教育深化为始业教育的意义重大。

三、对高校开展新生始业教育的建议对于如何有效开展新生始业教育,首先,需要正确的定位;其次,从时间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始业教育。

具体解释如下:正确定位始业教育,也就是高校在开展始业教育前要确定本校的始业教育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细化对学生素质、能力、知识及身心素质的要求,继而确定采用何种内容、方式和方法达到目标,以及为保证教育效果采用的组织、控制、评估和评价机制。

为了有效开展始业教育,以下从时间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三个方面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进而建立三维坐标轴,此模型可将始业教育的实施过程细分并条理化,帮助始业教育的实施者以更直观的方式明确其所处位置、协作群体、努力目标等内容。

首先,开展始业教育的时间管理。

第一,收到录取通知书到入学前。

在此段时间内,学校可在录取通知书快递内同时附上《致家长的一封信和致学生的一封信》,以文字的形式适当渗透大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大学观、大学与高中不同的学习和生活等内容。

在文中,尽量消除社会上对高等教育的误解,即家长及教师为鼓励学生升学而对大学有失偏颇的理解。

另外,还有建议新生入校前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学习如何与人更好地相处,思考大学阶段的目标,浏览学校网页了解学校和院系,参观一所大学等内容。

此外,在学校网页内设立"未来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链接并通过网络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大学启蒙教育"。

第二,新生办理入学手续至正式开课前。

高校需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及90后学生的特性,抓住关键时间,将各种教育穿插交织。

例如利用家长送新生的机会组织新生家长会;军训期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可辅以跑操、集体晨读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良好生活及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三,第二阶段结束至第一学期或学年,为始业教育的主体阶段。

美国学者Milem和Berger(1997年)发现,第一学期的6至7个星期,如果学生未介入并融入大学的环境,他们以后将倾向于保持漠不关心的状态。

此关键期一般为十月中旬左右,教育者应在此前应用多种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以提高参与和融入度。

为集体设置通过努力可实现的目标或可解决的困难情境,使同学通过团队内的向心力,展开集体协作,促进沟通和情感交流,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他人赞许、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达到对大学的认同和归属。

此外,始业教育课程在军训中或军训结束后立即开课,为了提高效果、抓住关键期,应保证始业课程初期的频次。

其次,开展始业教育的对象管理。

主要包括四大类即学生家长、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督导和服务群体,具体可细分为新生家长、新生、学生干部、朋辈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后勤辅助人员、教育专家及教育管理组织者等。

在此将对家长、朋辈导师、任课教师和后勤辅助人员四项易被忽略的要素进行阐述。

第一,家长。

为家长制作电子期刊,可涉及学生心理、学生在高等教育各阶段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与孩子的有效沟通的教育方式方法、家长在教育中易出现的误区等问题,借此增进家长与学生的理解和沟通,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和质量,与学生校内接受的高等教育形成合力,促成学生更好地发展。

此外,也需配合对学生的孝道教育,理解关心教育和爱的教育,使学生注重与家长沟通,通过习得的知识、道德、行为等影响家人、周围的人及社会,从而走上相互教育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朋辈导师(Peer Monitor),是通过一定程序选任的品学兼优、热心、有能力、有责任感的高年级学生,其协助辅导员及班主任引领大一学生,指导大一年级班干部,在新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给予帮助。

在应用朋辈导师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拔工作要严格执行一定的要求和程序;在任职前进行短期的培训;要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其任职中要与教师和其他同辈导师多交流;执行一定的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鼓励朋辈导师与新生多走近、多关心、多沟通,为了保证执行效果也可酌情规定朋辈导师走访新生宿舍次数及与新生谈话频次。

第三,任课教师和后勤辅助人员。

始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应注重课堂气氛轻松欢快、引导新生相互友爱团结,从最初关注新生适应性问题,再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融入,直到找到对集体和大学的归属感,为确定的奋斗目标整合各种资源、鞭策自我,不懈努力,使自我不断完善和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的完美体验。

其他科目教师结合课程需要布置一些小组协作完成的作业及课后实践活动,以提供集体学习的机会。

后勤辅助人员,如宿舍楼管及食堂服务人员等与新生的日常生活接触紧密,应注重人性化服务、通过细节温暖人心。

最后,开展始业教育的内容管理。

包括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包含以下具体内容:始业教育课程及课外拓展活动、新生研讨、有计划学习团体的实施项目、学生会活动、自律(自管)会检查及管理、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等,此外,还应附注各内容的主要目标、知识、能力及技能定位。

接着,将着重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一,始业教育课程。

始业教育课程作为始业教育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包括深入了解大学、认识专业及其发展前景、认识自我、学会人际交往、自主学习和生活、时间管理、自我管理、有效利用资源、面对挫折及困难的心理调试、沟通技巧和方法以及大学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奋斗目标、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爱(亲情、友情、爱情)等板块内容。

教师可对所选板块按轻重缓急及层次,逐一展开教育。

亦可在规定学生可选板块的上下限,由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所需板块。

始业教育课程仅仅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不全面的、还需注重课堂上的互动活动及课后实践的配合。

第二,新生研讨课(班)。

新生研讨课源于哈佛大学的教改探寻之路,它现已成为世界很多大学所采用的新生教育模式,以培养更富竞争力的人才。

各学校对新生研讨课的定位不同,从注重科研、学习热情和兴趣的激发,到注重讨论、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的升,再到注重与生活和实际情境的联系和应用。

它们的共同特点均在于经过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独立的和有创造性的思考,课堂上教授或博士生助教的讨论前引入,根据学生课堂上互相辩驳和启发的自由讨论内容由教师做课后点评。

始业教育也应吸收此经验,适当引入新生研讨课(班)。

第三,活动和学习计划。

在始业教育中需要通过课外有益的活动和学习计划提高教育质量。

除了新老生见面会、迎新晚会等常见活动外,还可尝试校领导走进课堂、自习室和宿舍关心新生的学习和生活、院系领导组织本院系新生在食堂共进晚餐、参观博物馆等活动。

四、结语始业教育,直接关系到新生怎样更好地实现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过渡,对于新生认识大学,指导人生起着重要作用。

事实上,新生始业教育对于帮助大学新生较好地完成整个大学期间的课业任务和历练自身的交际能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对象也在发生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认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始业教育,实现各教育模块高性能、低功耗的目标,服务生涯规划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1]郑芳.大学生始业教育的教学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2]陈新开.论高职生新生的特点及始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6).[3]王剑俊.新时期新生始业教育队伍的作用及构建路径分析[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5).[4]王伟,寿萌吉.大学新生始业教育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院报,2007,(6).[5]胡保卫.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实现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6]覃吉春.新生入学教育探讨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 (15):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