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联合国”一词首次出现于( )
A.《大西洋宪章》中
B.《联合国家宣言》中
C.《联合国宪章》中
D.《告世界人民书》中
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正式使用“联合国”一词。
2.1971年11月8日,周恩来再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左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意为“中国人来了”)。
这里的“中国人来了”依据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
A.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尼克松访问中国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国
1971年”这个时间,四个选项中发生于1971年的历史事件是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A项符合题意。
3.硝烟散尽反思长存。
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这次大会(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年,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会议通过了《告全世界人民的宣言》,并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故C项符合题意。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
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A项错误;1955年,《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排除B项;D项出现
于两极格局瓦解后。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反战和平运动首先由青年学生拉开序幕,这是因为( )
A.青年学生思想活跃
B.美国青年民主意识强
C.战争对青年的危害更直接
D.美国青年是和平运动的先锋
5.观察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矗立在联合国总部门前的雕塑
(1)两座雕塑应冠以什么名称?其寓意分别是什么?
(2)两座雕塑反映出联合国的宗旨是什么?
铸剑为犁、弯曲的手枪(打结的枪管)。
铸剑为犁象征人类要求终结战争,把危害人类的武器变为创造的工具,以造福人类。
弯曲的手枪象征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2)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
二、能力提升
1.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力、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项是指国联;B项不符合史实;C项是指联合国安理会;D项反映了联合国的活动状况。
2.联合国成立后一度成为美国称霸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
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C.西欧、日本不再对美国唯命是从
D.世界经济发展出现多极化
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并加入联合国,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美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故B项符合题意。
3.下图史实出现的背景是( )
“乔的笑”
A.联合国成立
B.万隆会议召开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成功
,上图所反映的史实出现的背景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现代武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杀伤力促使有良知的科学家进行反思,《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
这份宣言号召( )
A.永远不再发动战争
B.永远不再进行核试验
C.和平使用科学技术
D.建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
这篇宣言反思了这一教训,其目的是号召和平使用科学技术。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之所以发生规模巨大的反战浪潮,主要是由于( )
A.越南战争的残酷性
B.越南战争导致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美国屠杀越南平民
D.美国青年惧怕战争
,战争的扩大和失利,使美国陷入战争泥潭,引发了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
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表述明显错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波兰建立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约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该集中营。
在瑞典、英国、波兰等许多国家,1月27日已经成为大屠杀遇害者的法定纪念日。
1996年,德国也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告诫人们要永远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
图1 奥斯威辛集中营中骨瘦如柴的犹太人
图2 一名女子在英国爱丁堡点燃蜡烛,
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56周年
材料二《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近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
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含义。
”经历了法西斯的浩劫和战
火的洗礼,战后人类的理性进一步得到弘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1)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为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进行了哪些
努力。
效果如何?
看法:战争的教训是惨痛的,警示后人不忘战争,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防止战争悲剧
重演,维护和平。
(2)努力:成立联合国,调解国际争端、推动裁军、实行国际维和;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合作,成立国际
经济组织;法德和解,进而推动欧洲联合,协商解决矛盾;反战和平运动兴起。
效果:在维护国际和平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制止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受到了少数大国的冲击和挑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鉴于未来世界大战核武器肯定会被应用,而这类武器肯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我们
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因此我们号召它们,应该用和平
手段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
材料二还要抬头张望多少次,人们才能看到蓝天?当权者还要再长几只耳朵,才能听到人民的哭声?还要有多少人死去,我们才会真正醒悟过来?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
——20世纪60年代的歌曲《随风而逝》材料三
(1)请判断材料一出自什么文献。
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当权者为什么不顾“人民的哭声”还要继续下去?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
(4)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共同要求是什么?
文献:《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内容:强调了核战争将导致的严重后果,敦促各国政
府做出承诺,不再把他们的科学成果用于战争目的。
(2)思想:反对越战。
原因:出于争霸世界的需要。
(3)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使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战和平意识空前提高;美苏冷战的威胁;核战争毁灭性
后果的影响;局部战争频繁发生;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的号召和组织。
(4)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
取得成果。
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
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
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
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
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
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
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
种援助。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
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1)问,由“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
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可知只能限
制有核国家;而“(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说明有核国家增多,不
受约束,故需要新的制度约束。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可知,达成共识是多种因素推动
的结果,核武器本身危害巨大,而美苏之间的关系也不像20世纪50年代那样激烈,他们达成了共识,联合国和其他国家也积极推动。
而达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肯定能降低核战争危险,有助于世界
和平,当然对有核国家也是有利的,即有助于维护他们的垄断地位。
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
(2)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英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