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理气剂理气法,是用辛温香窜的药物为主而组成,具有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以治疗气病的方剂,如气机郁滞,气不通顺,气逆不降,气滞作痛,气滞胀满,肝胃气滞,肝气郁结和气腹痛等,均系本方治疗范围。
一、含义凡是用行气或降气药物为主,具有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用以治疗气病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气病有气滞、气逆、气虚,前二者是本章讲的内容,气虚在补益剂里已讲过。
中医认为“气”是非常宝贵的,《疏五过论》“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即治病要人体之正气,元气为主要宝贵的东西,治病配方一定要注意治病不伤人,邪去不伤正,中医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亡”,所以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主要东西,《难经·八难》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
气机流通无病可生,一有郁滞,则变生诸证,所以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所谓郁,正如戴元礼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金匮钩玄》,因此《素问》逸者行之,结者散之,高者抑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及《本经经疏》“降可去升”,沈金鏊“气升当降,气逆当调”等原则为本章立法依据。
二、作用三、运用适用由气机逆乱或阻滞而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病证如肝胃气滞,肝气郁滞,肺气上逆,胃气上逆等。
四、注意事项1. 理气剂主要用于气机郁滞之实证,如兼见气虚,而应酌加补气药,虚实并调,纯属气虚之证不宜使用本方剂。
2. 本章所用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耗气伤津,对于阴津亏损,阴虚火旺,孕妇等应慎用。
五、类型《素问·举痛论》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气的病变较多,但总不外气滞,气逆,气虚三个方面。
本章主要讨论气滞、气逆的治法与方剂,所以本章分为行气、降气两法。
行气行气剂,具有行气解郁的作用,适用于气机郁滞的病证。
主要用于:(1)脾胃气滞而出现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大便失常等证,多见于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证、慢性胃炎、溃疡病等。
(2)肝气郁滞而此起的胁肋胀痛,征气,妇女月经不调,慢性肝炎等。
中焦脾胃气滞常用药物:陈皮、厚朴、木香、砂仁等 行气止痛 和中宽胸 行气消满 降逆平喘 行气化痰 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兼寒配温中祛寒:干姜、高良姜、吴萸、川椒等兼痰湿配化痰祛湿:半夏、茯苓、陈皮。
脾虚气滞配补脾益气:党参、白术、黄芪。
兼血瘀配活血化瘀:丹参、蒲黄、乳香、没药。
肝气郁滞治以疏肝解郁,常用: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
兼血瘀配活血化瘀:桃仁、红花、赤芍、灵脂。
兼寒佐以:当归、吴萸、肉桂、小茴。
兼热佐以黄连、栀子。
越鞠丸一、概述本方的主要作用是行气解郁。
重点治证是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
二、病理六淫所郁,以气为主,郁者郁而不伸,气机不能畅达。
“夫人以气为本,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
”气顺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何病之有?不致有病。
若夫气滞,滞者不行,湿食痰火血相因而郁,若本症多由于精神刺激,忧思过度,导致肝气郁结,肝为藏血之脏,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郁,肝郁化三、治法行气解郁气不行而郁不和,郁不解而气不行,气行则郁解,郁解则气通,故采取行气解郁之法。
四、方药饮食不节——伤脾胃 寒温不适——伤脾肺 精神刺激——伤肝脾 无证可导致气机郁滞本病虽有气血火湿痰食之分,但六郁之中以气郁为主,本方立意,重在行气解郁,使气行则血行,气畅则湿痰食火诸郁亦易消解,所以方中以香附行气开郁为主药。
香附行气解郁——湿气郁为主其辛苦甘平,入肝理气解郁,治气郁,疗胸腹胀痛,《本草求真》谓香附专属开郁散气。
川芎活血行气——治血郁辛温,异香,入肝胆心包,活血行气。
治血郁可疗胸膈刺痛。
苍术燥湿健脾——治湿郁辛苦温芳香入脾胃,燥湿健脾,祛风湿,温燥之中又有散性。
治湿郁,疗胸痞痰多。
神曲消食和胃——治食郁辛甘温,入脾胃,消仞化积,健脾和胃,治食郁疗胸痞纳少。
栀子清热泻火——治火郁苦寒入心肺肝胃,泻火除烦,凉血利湿。
六郁为病,五味药何治大郁,因为痰郁多由脾湿引起,食亦有关,诸郁得解,痰郁自可消除,故不另配化痰药。
上药配伍,气顺则痰消,诸郁得解。
总的脏腑关系看,香附、栀子,疏肝理气行气,泻火调肝胆;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和胃,调脾胃。
总之,本方所谓行气解郁,不过示人以法,临证时可根据郁结情况,加入所需药物以增强疗效。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气药为主,配伍活血、清热、燥湿、消食,重于行气。
越鞠丸——以疏肝理气外,还有理气和胃祛湿。
四逆散——以疏肝理气为主,理气和胃之力不足,无祛湿之功。
本方对六郁形成的机制有三种不同见解。
五、运用1.本方偏于行气解郁,临床根据六郁的偏重,灵活运用。
气郁重,香附为主,加木香、大白、枳壳、厚朴等。
血郁重,川芎为主,加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
火郁重,栀子为主,加黄连黄芩青黛等。
湿郁重,苍术为主,加茯苓、泽泻、苡仁等食郁重,神曲为主,加山楂、麦芽、砂仁、内金等。
痰多加半夏、南星、瓜蒌等。
2.临床用于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及妇科痛经,属气郁者。
3.本方所治诸郁属实证,若虚证郁滞不宜单独使用。
良附丸一、概述本方主要作用是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胃有寒凝之胃脘痛,即肝胃气滞冷痛。
(肝郁胃寒之胃脘痛。
二、病理肝气郁滞,胃有寒凝,气滞寒凝,不通则痛,故脘腹胸胁痛而喜温。
三、治法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高良姜大热入中——温中暖胃,散寒止痛。
本品温中止痛作用优于干姜,《本草正义》谓“良姜大辛大热,洁古谓辛热纯阳,故专主中宫真寒重证”。
《别录》“独以治胃冷气逆”。
香附味辛入肝——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本草正义》“香附辛味甚然,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
两药相协,对于肝郁胃寒的痛证,自有良效,方中主辅药,应根据寒凝气滞的偏重来定,偏于寒凝良姜为主,偏于气滞香附为主,用米汤、姜、盐取其和胃,生姜又能散寒。
金铃子散一、概述本方主要作用是疏肝泄热,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所致胸胁痛等。
二、病理肝主疏泄,主藏血,其经脉布两胁,抵少腹,环阴器,肝气郁滞,血行不畅,经脉不舒,则胸胁肋痛,痛经、疝气痛,肝郁化火,热邪内扰则烦燥不安,脉弦数舌红苔黄。
三、治法疏肝行气泄火四、方药川楝子苦寒入肝——清热泻火,行气止痛为主元胡辛温入肝——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辅本品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
增强川楝子止痛之效。
二药合用,疏肝泻火,行气止痛,善于止痛。
左金丸——肝火犯胃,胃失和降——呕吐吞酸——清肝火降胃逆金铃子散——肝郁化火,气机失调——胸胁诸痛——解郁泄火止痛。
半夏厚朴汤一、概述本方的主要作用:行气开郁,降逆化痰。
主治: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脾肺与肝)。
二、病理本方主治梅核气(慢性咽炎),咽中如有炙脔,“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引起本病原因多属情志因素,心情不畅,肝气郁结,思虑过度伤脾,肺胃宣降失常,痰涎凝聚而成。
肝主疏泄,喜条达,若情志不舒,精神抑郁,则气机不利,形成肝气郁结,横逆犯及脾胃,影响脾胃运化失常,反生痰湿,痰气上逆结于咽喉,形成咽中如物堵塞,故本病主要机理在于痰浊壅结。
脾为生痰之源,脾居中州,燥湿不偏,功能运化,升清降浊,湿痰不生,寒热不作,上焦清虚,咽膈畅利,病则肝气郁结,横克脾土,中焦失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痰上壅,阻塞气机痰气郁结,肺胃失降痰阻咽喉,咽中如有物塞痰湿阻中,胸胁满闷作痛痰浊犯肺——气急咳嗽三、治法理气开郁,降逆化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肺功能失调,肝郁气滞不舒,湿痰浊腻滞气,非理气则肝脾不和,而痰湿生非化痰而肺气不利,则咽塞不除,故……四、方药本证是由于气滞痰凝,结于咽喉部位。
根据“结者散之”、“高者仰之”的原则,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使逆降痰消,痰气郁结,自可解除。
半夏厚朴归经脾肺——祛痰理气,脾肺双调为主半夏辛温化痰开结,和胃降逆,祛痰要药。
厚朴辛苦温,行气开莩,正气除满。
二药相配厚朴行气可助半夏化痰,半夏降逆助厚朴行气,二者共起……紫苏生姜味辛主散——辛散开郁,疏利降逆为辅病在咽喉,属肺系,紫苏入肺,质轻辛温,芳香疏散,可助主药宽胸畅中,宣通郁气。
生姜辛散温行主降,助半夏降逆和中,二药共起辛……茯苓淡渗归经入脾——淡渗健脾杜绝痰源为佐渗湿健脾助半夏化痰,湿祛则无生痰之源。
本方辛苦温药并用,辛散气滞,宣通降郁结,苦——燥湿降逆;温——通气滞,温化痰饮。
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辛开苦降,化痰降逆。
综观全方,半夏生姜茯苓三味为痰涎凝阻于咽中而设,厚朴苏叶二药芳香行气开郁,又能化湿。
上药共组成理气祛痰,行气解郁,降逆化浊之法。
五、运用1. 本方主治梅核气,具有疏散开结,理气化浊,祛痰化湿,和中降逆之功,临床上咽中如物塞喘息咳唾为辨证要点。
以苔白滑脉弦缓或弦滑为适用依据。
2. 加减(1) 气机郁滞甚加柴胡、郁金、香附、青皮或配逍遥散(2) 加大枣二枚名四七汤,主治同但痰湿不甚。
(3) 呕吐加砂仁、白蔻、丁香,胸闷加郁金、枳壳;胸痛加瓜蒌、薤白;腹满加砂仁、木香;胁痛加川楝子、元胡;咽喉痛加玄参、桔梗。
3. 临床常用于癔病、胃肠神经官能症,食道痉挛,慢性喉炎,气管炎属于气滞痰凝者。
4. 本方药多苦温辛燥,仅适用于气郁痰结,偏于痰湿,如阴亏津少,或阴虚火旺则不宜用。
瓜蒌薤白白酒汤一、概述本方的主要作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主治胸阳不振,气滞痰阴所致的胸痹证。
二、病理本方主治胸痹,是由于胸阳不振。
解郁 逍遥散——肝郁血虚,肝脾失调,所致胁痛食少 半夏厚朴汤——气机郁结痰凝咽喉,所致梅核气《医宗金鉴》“凡实阴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胸痹心痛”,后世医家云“正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处”,所以本证其因为虚,其果为实。
三、治法通阳散结,行气祛痰胸阳不振,气滞痰阻所致的胸痹,治宜……四、方药瓜蒌开胸散结畅气涤痰为主瓜蒌甘寒善于祛痰,开胸散结。
薤白滑利通阳行气止痛为辅辛苦温入肺胃大肠,温中通阳,下气散结。
入肺走胸中,善通胸中之阳,涤痰浊而治胸痹。
阳遏不通加白酒助药势通阳散结。
二药合用一除痰结一通气机,相辅相成,胸痹要药。
总之,化痰通阳两法并用,瓜蒌化胸中之痰凝,薤白通胸中之阳气,与酒助薤白,使阳气通达,痰凝则解。
五、运用1. 多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临床运用以胸部隐痛,甚至胸痛彻背,苔白腻,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从本方治胸痹痛疼见效,说明本证的机理不单是瘀血阻络,还有气滞,痰浊痹阻等原因。
2. 本方亦用于治疗胁间神经痛,加白芍、柴胡、郁金、香附等。
3. 用于治疗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症状仍胸痹),加半夏、当归、川芎,肿痛甚者加牡蛎(软坚)、白芷。
天台乌药散一、概述本方的主要作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犯肝经,气机阻滞所致的小肠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