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角色与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摘要在国际社会里,组成国际社会的主权国家毫无例外地都在追求某种权力,国家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国际政治即权力之争。
安全保障理事会是联合国的核心权力机构,它对任何危机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情都有权做出决定并可以采取强制措施。
安全保障理事会反映了国际政治的权力结构,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分析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以及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安全保障理事会;国际关系;影响目录摘要 (1)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创建 (3)(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创建 (3)(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表决机制 (3)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对大国权力平衡的影响 (4)(一)冷战时期——两级博弈的战场 (4)(二)冷战后——体现“一超多强” (5)三、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6)(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与人道主义干涉 (6)(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与恐怖主义 (7)(三)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与私人武力的使用 (7)三、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国际关系中的前景展望 (8)(一)权力争夺激烈化和安全保障理事会作用弱化 (8)(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前景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创建(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创建安全保障理事会是伴随着联合国成立而诞生,并随联合国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中、美、英、苏四国首脑先后举行了多次会议,并于1943年10月30日,由中、美、英、苏四国在莫斯科签署了《普遍安全宣言》。
①1944年8月至10月,中、美、英、苏四国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
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的会议上美、英、苏三国代表一致同意:战后新的国际机构应该包括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简称“安全保障理事会”)、秘书处和国际法院四个组成部分,大会主要有审议权和建议权,而安全保障理事会被赋予维护世界和平而采取行动的权力,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决议对所有会员国都具有约束力;第二阶段会议在中、美、英三国代表之间举行。
经过两个阶段的讨论,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建议新的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并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会员国的资格以及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②在此基础上,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这就宣告联合国正式成立,也是安全保障理事会正式运作的开始。
安全保障理事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拥有广泛的职权,是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授予安全保障理事会,并同意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履行此项职务时代表各会员国,这实际上是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授予安全保障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确认了它们在维和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决定作用。
(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表决机制《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三条规定:,安全保障理事会以联合国15个会员国组成,中国、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为安全保障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其余10个为安全保障理事会非常任理事国应由大会选举产生,任期定为二年;安全保障理事会理事国自十一国增至十五国后第一次选举非常任理事国时,所增四国中两国之任期应为一年;任满之后不得连选连任。
①李一文等编著:《当代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②刘德斌著:《国际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关于安全保障理事会的投票问题,其中《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保障理事会每一理事国应有一个投票权;安全保障理事会关于程序性事项的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安全保障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即五大常任理事国对实质性问题具有“否决权”,没有它们的一致同意,决议是无效的。
这凸显出五大常任理事国在投票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权力和地位、以及决定性的影响力。
成立初期的联合国实际上成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政治工具;而苏联为了牵制美国,在战后频频使用“否决权”,使得安全保障理事会成了美苏争霸的舞台而有悖于大国一致努力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对大国权力平衡的影响虽然安全保障理事会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其积极意义,避免了很多战争的爆发,帮助了世界上的弱小国家;但也难以回避其消极的一面,从五大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来阻止不利于自己的议案通过。
(一)冷战时期——两级博弈的战场冷战时期,安全保障理事会成为两极博弈的战场。
这一时期双方关系的矛盾在国际社会上主要体现在:1、二战结束后,战时维持大国同盟的纽带消失;2、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美国和苏联取代欧洲一跃成为世界两大强国,并相互争霸;3、德、意、日法西斯集团战败后,世界上出现了大量的“权力真空”地区,为美苏两国争霸提供了场所;4、战后许多国家政局动荡,进步势力和保守力量斗争尖锐,世界上许多国家处于经济混乱状态,社会矛盾十分紧张,加剧了世界政局的动荡与不安。
随着冷战的发展以及国际社会两极的成型,东西方阵营的对峙愈演愈烈,冷战存在于国际社会,也存在于联合国内部。
双方阵营在于权力的争夺,势力范围的划分。
如果将安全保障理事会比作一个战场,那么在安全保障理事会用于博弈的“武器”便是投票权,各个会员国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武器”来影响“安全保障理事会战场”的结局;相对于非常任理事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手中的否决票则是具有一票否决权的“核武器”,拥有“核武器”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甚至有不受强制的权利,所以安全保障理事会内部战场以否决权博弈最为激烈。
在冷战时期,显然,美国拥有众多的盟友使其在安全保障理事会中发挥“关键性的影响力”。
①在冷战中后期,美苏从传统的两极争霸中摆脱出来,推动了一次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美苏缓和,进而东西方关系随着改善。
一个明显的标示是戈尔巴乔夫在1987 年宣布苏联将与联合国重新接触,使安全保障理事会内部权力争夺双方这时候出现了短暂的“缓和期”,由此联合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安全保障理事会和联合国大会不再受到大国的捆绑束缚,在协商一致条件下逐渐正常开展工作。
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僵持状态的改善,美苏两国停止在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否决权滥用,为东西方阵营在联合国安全保障理事会合作的新时代到来做好了铺垫。
国际关系的整体缓和为国际组织的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时机,联合国安全保障理事会也不例外,美国与苏联关系的转变对联合国具有积极的影响,东西方阵营对抗的消失,是联合国能够正常开展工作的政治基础。
美国与苏联两大国更多的将视线转移至国内矛盾上,安全保障理事会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了两极对峙造成的僵持状态和功能性瘫痪,越来越多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联合一致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各个领域,面对新的形势为国际社会和平稳定做出一定贡献。
(二)冷战后——体现“一超多强”冷战结束,东西方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美国继续作为一极在安全保障理事会发挥作用,但是其本身实力有大幅提升,霸权思想、单边主义是其冷战后的主要表现;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继承国,在冷战刚结束之际,采取的是向西方靠拢并缓和与东欧、亚洲国家关系的策略,恢复国内经济实力是当务之急,丧失了与美国争霸的实力与意志;而作为美国的传统伙伴,随着冷战的终结以及各国自身的发展,西方国家如英国、法国与美国的关系不再像之前那样亲密,这个时期,欧洲联合正在逐渐实现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的转变,并逐渐向东欧扩展,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不容小觑;中国则是以较快的发展速度,迅速提升综合国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参与世界事务。
类似之处是即使在现阶段,西方国家包括日本,依然与美国是事实上的盟友;冷战虽然结束,但是冷战的思维并没有消亡,西方国家仍然无法完全脱离美国;同样,冷战思维的延续影响了俄罗斯的对外政策,西方的不信任使得以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强硬派领导人变得更加理性,在与西方对抗与合作中的矛盾不断;另外冷战后美国重新主导了安全保障理事会的议程设置,没有了前苏联的阻挠,又有超强实力作为后盾,美国基本上在安全保障理事会能够得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美国作为在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唯一超级大国,相比之前可以在安全保障理事会中发挥①刘铁娃:《霸权地位与制度开放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 3 月第1 版,第65 页。
更加巨大的作用。
此时在联合国的核心权力机构安全保障理事会内部,基本上呈现一种新的权力机构划分。
首先,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国,还处于实力恢复阶段,无力与美国斗争;而英国、法国也只能在欧盟内部借助整个欧洲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其本身逐渐沦为二流国家;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总体实力同美国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
其次美国的盟友日本和德国,虽然是继美国之后经济实力最强大的两个发达国家,但是它们只是经济上的大国,政治上的小国,更是军事上的弱国,唯有在美国的支持下才能发挥大的作用。
其次,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安全保障理事会对某项议案进行表决时,都拥有使对自己不利的议案无法通过的权利。
进入21 世纪之后,新形势下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也随之使安全保障理事会内部权力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与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相对应,可以用“一超多强”这个词简单概括。
其中“一超”是指美国,其在冷战后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难以建立起来的时候,美国主宰世界的欲望越加膨胀,对外加紧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这种思维延伸到安全保障理事会同样表现出美国对议程等的控制力度在增大;“多强”主要指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四国虽然无法与美国实力相比,但绝对是继美国之后,世界上最强的几个国家,同时由于依然作为常任理事国,四国拥有的否决权也是保证其地位的重要砝码。
三、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对国际安全的影响(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与人道主义干涉安全保障理事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起了重要作用,一种方式就是安全保障理事会授权使用武力进行人道主义干涉。
尽管起初安全保障理事会不愿意对虐待国民的事件授权使用武力,但是安全保障理事会渐渐通过对构成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进行扩大解释的方式进行干涉。
安全保障理事会还通过有关决议来提高武装冲突下对平民的法律保护。
例如在伊拉克北部事件中,在联合国授权使用武力反对伊拉克针对科威特的行动后,安全保障理事会1991 年 3 月 5 日通过了688 号决议。
决议谴责了萨达姆在伊拉克北部对库尔德人进行的迫害。
当时法国和土耳其将这些难民问题提交了安全保障理事会,法国认为如果不能成功保护库尔德人,就会损害安全保障理事会的政治和道德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