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苏洵散文的特点。
苏洵的文章笔锋老辣,纵横博辩,极挥斥之致。
他作文以学养为基础而重气势,文字雄奇坚劲,喜议政议军,带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
他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具有结构谨严、说理周详、气势磅礴而曲折多变的写作特点。
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二、简述黄庭坚“山谷体”诗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山谷体”诗的艺术特点有三:1、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
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在用典方面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造,富有思致和机趣。
3、好奇尚硬,造语洗尽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拔,同时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三、柳永词作语言之俗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词中采用市井方言俗语。
如“甚时向”、“便只合”、“长只恁”、“好生地”等。
尤其是体现口语特点的副词“恁”、“争”、“处”、“怎”,语尾词“得”、“成”、“了”等的使用,使他的词具有生动易懂的特点。
2、常在词中用第一人称代言,模拟人物声口语气。
如《征部乐》:“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拆。
”四、简述南宋中期散文流派的文章特点及其代表作家。
南宋中期文坛分为两派:一派是讲事功的功利派,以陈亮和叶适最为有名,其文章以评论时事和讲治乱兴衰为特色,在风格气势的雄赡豪迈方面,与苏轼的文章较为接近;另一派是道学派,以朱熹、真德秀为代表,作文师法欧阳修和曾巩的平易简洁,多讲学之文和语录体。
在道学派中,又分出以吕祖兼为代表的论文一派,这派既以文贯道,又讲究章法,实为唐宋古文的嫡嗣与正宗。
五、简述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元杂剧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兴盛,进而风靡全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提倡和推动作用。
3、文人参与创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队伍的形成,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原因。
六、关汉卿杂剧的题材和内容有哪些特点。
关汉卿杂剧的题材和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1、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层面和人物,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2、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质。
3、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和命运对个人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弱者顽强的斗争精神。
七、简述南戏与杂剧的不同之处。
南戏与杂剧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1、杂剧的基本体制是四折一楔子,篇幅较紧凑,情节较集中;南戏则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
2、杂剧一般由一人独唱,一唱到底;南戏的上场角色都可以唱,还可以对唱、合唱。
3、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之中可以用不同的宫调,可以换韵。
4、杂剧没有开场;南戏有开场,在正戏之前先由副末报告剧情和创作意图,开场一般用两阕词。
5、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南戏角色分生、旦、外、贴、丑、净、末。
6、音乐上的差异。
首先是基础不同,杂剧是在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南戏则是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的,另外还吸收了宋代以来流行的词体歌曲。
其次是南曲与北曲风格的差异,南曲轻柔婉转,北曲高亢劲切。
八、简述话本小说的艺术特点。
1、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是结合市民听众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其结构一般由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
篇首或篇尾多采用诗词,起到点名大意、烘托气氛,或概括主旨、总结全篇的作用。
入话起由开场诗词导入本事的作用。
有的在入话之后插入一段与正话相同或相反的故事,称为“得胜头回”或“笑耍头回”,然后过渡到主要故事。
2、话本小说的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
3、话本小说使用大众能够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这是小说文体上的重大变革。
九、简述《水浒传》描写人物的特点。
《水浒传》描写人物的特点有:1、把人物置于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之中。
如写武松,安排了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刀光血影、震撼人心的场面。
人物和情节高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符合生活的真实感,避免了人物形象平板化。
相似的情节,也写得各有声势,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
在相互映衬中突现人物个性,“犯中求避”,写出了人物的“同而不同”。
2、在塑造人物时倾注着强烈的爱憎感情,为表现人物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而适当地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使人物富有传奇色彩。
如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华荣射雁,石秀跳楼,以及吴用的机智过人,戴宗日行八百里等,都极富传奇色彩。
十、简述《金瓶梅》在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金瓶梅》的艺术结构,与以往的通俗小说相比有很大进步。
它将各色人物交织在一起加以描写,每一个故事在直线推进时又常打破时间的顺序,作横向穿插以拓展空间,不再注重情节的曲折,而是突出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网状的艺术结构。
在这个网状结构中,圆心是西门庆一家,这个家庭的兴衰构成纵向的主线,这个家庭与当时社会的各种联系构成一条条横线,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的故事分别构成一条条纵线,纵横交错,各个人物、情节之间蹊径相通,互为因果,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多彩,虽然头绪繁多,但意脉连贯,浑然一体。
《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在艺术结构方面已经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
十一、简述汤显祖《牡丹亭》对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改造。
1、改变小说中杜、柳两家门当户对的关系,杜宝从太守升任宰相,柳梦梅则仅是一个穷书生。
2、对小说中缺乏性格和行动的杜宝、连名字都没有的教书先生加重笔墨,将他们塑造为严正的封建卫道士。
3、淡化小说中杜丽娘的淑女色彩,突出其敏感多情、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叛逆性格。
4、着意描写杜丽娘、柳梦梅结合的曲折历程,突出自由爱情所受到的社会、家庭的阻力,彰显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精神。
十二、简述高启诗歌的主要内容。
高启的诗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反映时代战乱、感慨民生艰难,如《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
2、表现自我个性、抒写生活志趣,如《青丘子歌》。
3、咏史怀古和托物寄慨,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十三、简述沈德潜“格调说”的内涵。
沈德潜论诗倡导的“格调说”的内涵有两层:1、诗歌创作要本于诗教,“原本性情,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
这与清廷提倡的程朱理学相适应,因而“格调说”带有明显的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
2、诗歌创作要讲蕴藉。
沈氏推尊唐诗,偏袒七子派,尤重诗歌声音的美,他认为“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
”十四、简述《聊斋志异》的思想意蕴。
1、歌颂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
2、揭露科举考试的腐败和弊端,讽刺考官的昏庸和贪鄙。
3、揭露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
十五、简述弹词作品《天雨花》的思想内容。
《天雨花》是一部具有浓郁政治色彩的作品,它以明末朝政的腐败、混乱以及阉党弄权的历史真实画面为背景,反映了以左维明为代表的忠臣义士为维护正义、保卫朱明江山而与奸佞贼子展开的斗争,总结了明亡的教训,抒发了作者经历国势阽危后家国无望的人生感受。
十六、简述黄遵宪“新派诗”的特点。
黄遵宪“新派诗”的特点有:1、反拟古,尊独创,要求“我手写我口”,“不失乎为我之诗”。
2、其所取材,“凡事名物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述事则“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
3、表现方法上,利用古代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复古人比兴之体”、“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取《离骚》、乐府之神理”、“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十七、简述梅尧臣诗歌的内容。
梅尧臣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干预政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务。
前者如《汝坟贫女》,后者如《愿嚏》。
十八、简述元代前期诗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代表作家。
1、蒙古灭金统一北方以前,这一时期的诗人以耶律楚材为代表。
2、蒙古灭金统一北方至统一全国以前,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代表是郝经和刘秉忠,其次是王恽。
3、蒙古统一全国之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刘因、姚燧、卢挚、赵孟頫、戴表元等。
十九、简述张岱小品文的创作特色。
1、张岱的小品文善于把写景与写人、写风俗民情结合起来,读之犹如见到了晚明时期江南的生活画卷,新鲜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他汲取了公安派与竟陵派小品文的长处,有公安派的活泼生动而能避免其油滑浅薄,有竟陵派的冷峻深思而又不乏幽默和潇洒,而且时而反思人生,流露书易代之际一位遗民的悲凉情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张岱的小品文大都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讲山水作为民俗风情的背景。
二十、“一笠庵四种曲”包括哪些剧作,每部剧作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笠庵四种曲”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一捧雪》写明代嘉靖年间权相严嵩之子严世藩为谋取玉杯“一捧雪”陷害莫怀谷的故事。
《人兽关》写桂薪忘恩负义的故事,抨击了明末的世态炎凉、道德沦丧。
《永团圆》写金陵书生蔡文英与少女江兰芳的姻缘离合。
《占花魁》根据《警世通言•卖油郎独占花魁》改写,叙写莘瑶琴和秦重的风情际遇,作家将故事置于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和国家兴亡的历史背景中,使得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紧密结合。
二十一、简述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欧阳修散文在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
他常常从平易近人处入手,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把一些平凡事物写得婉转曲折,富有情感。
他只是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情,在看似散漫不经的安排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使人感到新鲜而富有韵致,别具魅力,其《醉翁亭记》就是典型例证。
含蓄蕴藉而又平易自然,富于诗味,是欧阳修散文的显著特色。
二十二、吴文英提出的“论词四标准”是什么。
吴文英提出的“论词四标准”是: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难,不雅则近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二十三、简述元杂剧《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十分尖锐激烈,其中展现的有窦娥与她婆婆的冲突,有窦娥与无赖张驴儿的冲突,有窦娥与官府的冲突,窦娥与整个黑暗社会的冲突。
二十四、复社、几社共同的文学主张有哪些。
在文学方面,复社和几社的共同之处是重揭前后七子复古的旗帜,但其要旨却不在模拟古人作品的风貌,而是要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朝廷的危亡。
他们反对公安派、竟陵派那种重视自我性灵的边缘化的人生态度,也反对他们的文学主张,这标志着明末诗风新的转向。
二十五、简述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苏轼早年作文喜论古今治乱而不为空言,所以议论文在早期苏文中占的比重较大,包括奏议、进策、杂说等,而以政论、史论最为突出。
他的政论文《思治论》、《策略》、《策别》、《策断》等篇,从儒家的政治思想出发,广引历史事实加以论证,精神上继承了贾谊、陆贽的传统,而其文笔纵横恣肆,显见《战国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