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章ppt
(1)内容范围 (2)时间范围 (3)地域范围
2.1 信息收集概述
2.1.3 信息收集原则
(1)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保证信息是有效的。 (2)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原则保证信息是全面的。 (3)实时性原则
实时性原则保证信息的时效。 (4)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保证信息的价值。 (5)易用性原则
收集到的信息具备适当的表示形式,便于使用。
实例:收集考研信息
2.1 信息收集概述
外部世界或 观察对象
感知 传感 收集
原始 信息
信息 识别
有用的信息 或知识
机器学习
2.1 信息收集概述
2.1.2 信息收集来源和范围
1.信息收集的来源(信息源) (1)实物型信息源(2)文献型信息源 (3)电子型信息源(4)网络信息源。
2.信息收集的范围 信息收集的范围可从三种角度来划分:
归类解答 择类算法
比较
匹配度计算
第N类模板或特征
图2.7 信息识别的模型
2.3 信息识别
2.3.2 模式识别概述
1. 概念(广义和侠义) 模式识别是在一定量度或观测基础上,把待识别 模式划分到各自的模式类中去的方法。 计算机模式识别系统的组成:数据生成、模式分 析和模式分类。 被识别对象 2. 处理过程(如图2.8) 数字化电信号
2.1 信息收集概述
信息收集的两个层次: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信息收集是指无需经过感觉器官和物理手 段来完成信息的直接收集,主要是通过调查、情报检 索和网络搜索等手段来获取已有的信息。
广义的信息收集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信息的感知、传感和收集 (狭义的信息收集)。 (2)第二个阶段是信息的识别。
2.4 信息评价
2.4.5 网络信息的评价
1.网络信息的特点 因特网是开放性的全球分布式网络, 现已发展为一个极具价值 的网络信息源 。 网络信息具有非控制性、非均衡性、异构性和动态性的特性。 (1)非控制性。因特网是一个多网络、无中心、无主管的分散型 互联网结构,网上信息具有分布式特点,处于一种无控制中心、 混乱无序的分布状态。 (2)非均衡性。网络信息在不同学科专业领域、不同行业、不同 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差异很大,数量和质量的差别也很大。 (3)异构性。网络信息在形式上没有统一的体系和结构,处于非 结构化状况,更新周期不一。 (4)动态性。动态性是指网络信息分散无序、变动和更换频繁。
第2章 信息收(采)集
2.1 信息收集概述
-2.1.1 信息收集概念 -2.1.2 信息收集来源和范围 -2.1.3 信息收集原则 -2.1.4 信息收集方法
2.2 信息感知与传感
-2.2.1 信息感知 -2.2.2 信息传感
第2章 信息收集
2.3 信息评价 -2.3.1信息源评价 -2.3.2信息收集的效率评价 -2.3.3信息准确度的比较评价 -2.3.4信息的经济性评价 -2.3.5 网络信息的评价 2.4 信息收集的新方法-------无线传感器网络 -2.4.1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2.4.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典型应用
R
Q
(3)及时率 T (5)劳动耗费率
t (4)费用率
i 1
n
C
F G
L
l
i 1
n
i
五个指标中,收全率与收准率是反变关系。
2.4 信息评价
2.4.3 信息准确度的比较评价
角度一的方法: (1)从不同的信息源获得同一性质的信息,对这些 信息进行比较; (2)定期地、系统地收集信息,调查过去同种信息 是否出现,并和新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 (3)从多种信息源搜集、分析同种信息和相关信息, 与切题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 角度二的方法: 该方法是从信息所含的六个要素(5W1H)出发评 价信息的准确度。
[学习目标]
(1)掌握信息收集的概念、方法与技术; (2)理解和掌握信息评价的方法; (3)理解信息感知和传感的概念、过程以及相关技术; (4)理解信息识别的原理。
2.1 信息收集概述
2.1.1 信息收集概念
信息收集就是信息的接收或汇集。它是指根据特定 的目标和要求,将分散蕴涵在不同时空域的相关信息, 通过特定的手段和措施,采掘和汇聚的过程。 信息收集是信息处理过程的起点,并贯穿于信息处 理过程的始终。 信息收集的四个步骤: (1)制定收集计划。 (2)设计收集提纲和表格。 (3)明确信息收集的方式和方法 。 (4)提供信息收集的成果。
3.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能通过实验过程获取其他手段难以获得的信息或结论。实验者通过 主动控制实验条件,包括对参与者类型的恰当限定、对信息产生条件的恰当限 定和对信息产生过程的合理设计,可以获得在真实状况下用调查法或观察法无 法获得的某些重要的、能客观反映事物运动表征的有效信息,还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直接观察研究某些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对事物本质的研究。
(1)系统总貌。 (2)流程图画面。 (3)历史数据。 (4)历史趋势。 (5)量程分段及线性化处理。 (6)打印或通信。
此外,根据用户要求,可编制其他管理和服务程 序,如操作指导、统计分析等。
2.2 信息感知与传感
2.数据采集系统的构成
内存 Buffer 信 号 A/D
DAQ板卡 缓冲 (FIFO)
2.4 信息评价
4.间接评价法 通过信息用户来评价信息源。 四种相对重要的指标 (1)评分平均值 (2)评分比重 (3)最高评价分频度 (4)平均名次指标
2.4 信息评价
2.4.2 信息收集的效率评价
用收全率、收准率、及时率、费用率和劳动耗费率等 五个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信息收集的效率 。 (1)收全率 P r (2)收准率 E r
信息利用者的实践需要来评价信息源。
2.4 信息评价
3.直接评价法 按照有价值的信息应当具备的一般条件或标准,从 不同角度和侧面对信息源的价值给予评分评价。 一般采用五项指标、十分制对常见的信息源进行评 价。将各种信息源的五项指标的得分相加,便是该信息 源所得的总分。按总分大小可对信息源进 行排序。 但这种方法有主观性、无动态性和不完备性的缺点, 所以不能准确地揭示信息源的真正价值。
预处理 特征或基元抽取 模式分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图2.8 模式识别基本过程
2.4 信息评价
2.4.1 信息源评价
1.信息源评价的目标 (1)确定信息是通过哪种信息载体、从什么样的信 息源获得的; (2)确定信息发生的意图和可靠性。 2.信息源评价的方法 直接评价法:根据对信息源的一般要求,对信息源
进行评分。 间接评价法:调查对各种信息源的利用情况或根据
2.1 信息收集概述
2.1.4 信息收集方法
4. 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就是从浩繁的文献中检索出所需的信息的过 程。文献检索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5. 网络信息收集 (1)网页信息收集 (2)网络信息挖掘技术 (3)网络信息过滤技术
信息收集的方法还有查阅法、视听阅读法、联系法等。
2.2 信息感知与传感
2.2.1 信息感知
信息感知:感受到了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变化 方式。 输出结果只是语法信息。 人类通常依靠自身的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和触觉等器官感受物质世界或一个实物对 象的运动状态及变化方式。
2.2 信息感知与传感
2.2.2 信息传感(数据采集)
信息传感一般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收集信息,即一般意 义上的数据采集。 1.数据采集系统(DAS)的基本功能
2.4 信息评价
2.4.4 信息的经济性评价
信息的经济性是要使所需信息的内容与获得该信息 所付的费用保持平衡。
(1)对所需信息存在率的评价 (2)对所需信息适合率的评价 (3)对所需信息可靠性的评价
出现错误信息的原因 信息的提供、评价和利用等环节都是由人来进行的, 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为的或无意识的错误。
2.4 信息评价
2.4.5 网络信息的评价
2.网络信息评价的方法 (1)第三方评价法 第三方评价法是由第三方根据特定的信息需求,建立符合特定信 息需求的信息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评价程序或步骤,得 出网络信息的评价结论。第三方评价法目前一般采用定性评价 方法,其核心在于选择合理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方评价法主要是相对于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所有者)以及网 络信息用户而言的,商业性的专业网络评价网站是目前的主要 形式。 (2)用户评价法 用户评价法主要是由网络资源评价的专业机构向用户提供相关 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由用户根据其特定信息需求从中选择 符合其需要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3)网络计量法
驱 动 程 序
LabVIEW 程序
硬件
外触发
显示
图2.6 数据采集系统结构
2.3 信息识别
信息识别的目的:判断信息是所希望的信息还是不需要的信息,
是这类信息还是那类信息?
2.3.1 信息识别模型
基本工作原理——类比
比较 待识信息 或特征
. . . . . .
匹配度计算
. . .
第一类模板或特征
. . .
网络计量法是根据网络信息的自身规律进行定量网络信息评价的方法。
2.5 信息收集的新方法
2.5.1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由 大量低成本且具有传感、数据处理和无线通信能力的 传感器结点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的网络。 1.应用模式 2.硬件组成 3.软件系统
4.系统特点
2.5 信息收集的新方法
2.5.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典型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和民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 景,如军事侦察、环境监测、医疗监护、空间探索、 城市交通管理、仓储管理等,成为信息技术的一个新
的应用领域。
1.军事应用
2.民用
2.1 信息收集概述
2.1.4 信息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