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文学隋及初唐文学优秀课件

唐代文学隋及初唐文学优秀课件

一是正名对。如天地对日月; 二是同类对,花叶对草芽; 三是连珠对,萧萧对赫赫; 四是双声对,如黄槐对绿柳; 五是叠韵对,如彷徨对放旷; 六是双拟对,如春树对秋池。 (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李淑《诗苑类格》 )
八对: 一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 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 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 五曰连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 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 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 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奉和秋日即目应制》: “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
《入朝洛堤步月》: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对诗的对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提出了“六对”、 “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所谓六对:
“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 杜审言实为首倡。”
李峤百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沈宋
沈佺期(卒于开元初),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 宋之问(?—712),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主 要活动在武后和中宗两朝,尤其在中宗神龙、景龙年间, 他们均以修文馆学士的身份频频出入于宫廷文会,堪称词 臣班首、文场勍敌,时人号为“沈宋”。
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文章四友
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四 人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杜审言(645?—708?),字必简, 河南巩县人,是杜甫的祖父。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胡应麟《诗薮》评价杜审言:
唐代文学隋及初唐文学优秀课件
一、隋代诗歌 二、上官仪与王绩 三、文章四友 四、沈宋 五、初唐四杰 六、陈子昂 七、张若虚
一、隋代诗歌
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 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二是 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 胄等。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后者把南朝诗风直接 带入隋朝。由于南朝的文学比较发达,在诗歌体式和 表现形式方面,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便。
沈、宋在诗律上的贡献,并不在他们自己制定一套格律, 而在于从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经验中,把已 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 篇”的任务,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 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自此以后,近体 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 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这的确是“词章改革 之大机”(《诗薮》内篇卷四)。
卢思道 杨素 薛道衡 隋炀帝
昔昔盐
薛道衡
垂柳复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采桑秦 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 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风逐帷低。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 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 那能惜马蹄。
人日思归
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具体作法是,除了一联之中轻重悉 异之外,还要求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 并把这种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从而使一首诗的联与联之 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说:“唐兴,官 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疏,研练 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这是最早有关 “律诗” 定名的记载,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高棅《唐诗品汇·总叙》
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王杨卢骆,因加美丽, 刘希夷有闱帷之作,上官仪有婉媚之体,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 还,洎开元初,陈子昂古风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宋之新声, 苏张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
Hale Waihona Puke 上官仪上官仪(616?-664),字游韶。 《旧唐书·本传》:“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
王绩
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 (今山西河津)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
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幼年天资过人,七八岁能读《春 秋左氏传》,十五岁西游长安,谒见杨素,谈辩精新, 一座称奇,被誉为“神仙童子”。一生三仕三隐,但 终老仍恨恨不已。
现存《王无功文集》五卷。
王绩《过酒家五首》其二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
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失题
杨广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初唐诗的两条说说
魏征《隋书 •文学传序》: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 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 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 尽善尽美矣。
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此日长昏饮, 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 何忍独为醒!
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二: “王无功,隋人入唐,隐节既高,诗律又盛,盖王杨卢骆之
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 “王无功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鸾凤群飞,忽
他们都媚附张易之等权贵,并以善写应制诗得到武后的赏 识,但两人都曾经贬谪荒远之地。他们的生年晚于李峤和 杜审言,因文才受到赏识而选入朝中做官,是武后时期有 代表性的台阁诗人。
《新唐书•宋之问传》:
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 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 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