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短时临近天气业务规定

安徽省短时临近天气业务规定

安徽省短时临近天气业务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省短时临近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管理,提高短时临近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短时临近天气业务规定》、《基层气象台站突发气象灾害临近预警服务业务基本要求》、《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安徽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业务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状态的预报。

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天气预报。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的工作重点是短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

本规定所称短时强降水一般是指一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毫米的降水;冰雹天气一般指降落于地面的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的固体降水过程;雷雨大风指平均风力大于等于6级、阵风大于等于7级且伴有雷雨的天气。

其他灾害性天气的强度按照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规定和技术标准执行。

本规定所称的区域性对省一般指涉及3个市或跨市5个县、区及以上范围;对市一般指涉及2个(下辖县、区少于等于4个)或3个(下辖县、区多于4个)县、区及以上范围。

本规定所称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一般指橙色和红色等级的预警信号。

本规定所称市级气象台指各市气象台和黄山、九华山气象管理处气象台,县级气象台指各县级市气象台和县气象台。

第三条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主要包括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制作、预警发布、会商联防和检验评估五段业务。

第四条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在国家、省、市、县四级布局。

第五条省气象台负责全省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的组织、技术指导和支撑产品的制作。

跟踪监测全省范围内灾害性天气,制作发布各类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产品,为市、县级气象台提供支撑指导产品;组织开展全省短时天气预报会商和临近天气预报联防;负责制作发布全省范围内区域性和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负责省市县一体化短时临近天气预警业务系统研发建立;组织开展全省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总结和关键技术攻关;负责全省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质量检验。

市级气象台负责本行政区灾害性天气的跟踪监测,制作发布本行政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产品,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组织本行政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会商联防和技术总结。

县级气象台负责跟踪监测本行政区灾害性天气;负责应用上级业务指导产品,制作发布本行政区短时临近预报产品,开展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服务,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开展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会商联防。

第二章监测分析第六条省、市、县三级气象台灾害性天气监测区域划分为责任区、警戒区、监视区。

本行政区为其责任区,责任区边界外延50公里为警戒区,警戒区边界外延50公里为监视区,并在安徽省省市县预报预警一体化平台(简称:一体化平台,下同)中展示。

市、县两级气象台的监视区和警戒区范围可根据当地灾害性天气特征、天气系统上下游规律和气象观测网布局变化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第七条省气象台负责制定省级灾害性天气监视区、警戒区、责任区的监测技术标准。

市、县两级气象局和黄山、九华山气象管理处应当根据本地气候背景,针对监视区、警戒区、责任区分别制定本级灾害性天气监测技术标准。

第八条各级气象台值班人员应当充分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风廓线雷达、GNSS/MET、闪电定位仪等各类观测资料,依托一体化平台,监测分析灾害性天气的落区、强度等情况和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变情况,制作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产品,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或预警信号。

第九条在汛期和灾害性天气易发时段(5月1日-9月30日,下同),天气雷达应当全天候不间断观测,各级气象台实行24小时值班,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制作发布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产品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在其他时段,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天气雷达应开机进行连续监测,实行24小时值守班并按规定及时制作发布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产品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直至天气过程结束或应急响应命令解除或服务任务完成:①预计发生或者已发生灾害性天气时;②上级台站启动了应急响应命令或发出指令时;③收到联防单位的通知时;④本地有服务需求时。

值班期间应当保持一体化平台综合报警系统打开状态,并实时跟踪监测。

第十条省气象台利用雷达、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逐10分钟生成短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监测网格化实况和监测预警产品,空间分辨率1km。

当预计可能达到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时,及时通过一体化平台通知未发布相应等级预警信号的相关市县气象台,情况紧急时直接电话通知相关市县气象台负责人。

市级气象台监测到突发性强对流天气后,应立即通知受影响的县级气象台,情况紧急时直接通知县气象局负责人;同时加强与省级台站会商,密切监视灾害性天气发展,按规定发布或指导县级气象台发布相关预警信息。

县级气象台监测到突发性强对流天气后,应加强与市级气象台会商,按规定发布相关预警信息。

第十一条当预计发生或者已发生区域性灾害性天气时,省气象台可依据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规定,提出增加地面、高空和卫星等加密观测需求;进行地面、高空和卫星加密观测的申请、指令发布、业务实施和指令解除等工作。

各级气象局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需要,适时组织开展移动加密观测。

第三章预报制作第十二条短时临近预报产品分为省气象台对内发布的预报指导产品(支撑产品)和各级气象台对外发布的预报服务产品(天气预报产品)。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产品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气象要素(降水、气温、风、相对湿度、能见度、云量等)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类型、时段、强度、影响区域)预报。

第十三条各级气象台应当充分利用各类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综合运用多模式集成、客观外推等预报方法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及时制作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产品。

第十四条省气象台在国家级短时预报指导产品基础上,每3小时制作下发逐3小时我省短时预报支撑产品,每天3次发布我省0-3和3-6小时的短时天气预报(06:00、11:30、17:30),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滚动更新。

当预计发生或者已发生重大灾害性天气时,增加制作下发和发布频次。

市级气象台在上级支撑产品及预报产品基础上,每天3次(06:15、11:50、17:50)订正制作发布本行政区域0-3和3-6小时短时天气预报,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滚动更新。

县级气象台应加强灾害性天气实况监测,每天定时调看上级短时预报产品,每天3次(06:30、12:00、18:00)订正制作发布本行政区域0-3和3-6小时短时天气预报,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滚动更新。

省、市、县制作的短时预报时效都是从6点—12点、12点—18点、18点—24点。

第十五条省气象台每天逐小时制作下发未来2小时的我省临近预报支撑产品。

当预计发生或者已发生灾害性天气时,省、市、县气象台应当根据天气系统的变化及时发布0-2小时的临近天气预报,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滚动更新。

第十六条省气象台发布的短时临近预报支撑产品为格点化产品,并纳入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统一管理。

其中短时预报支撑产品空间分辨率应精细到3km,短时天气预报产品的空间分辨率应当精细到县(市、区),临近预报支撑产品空间分辨率应精细到1km。

市级气象台制作发布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产品,其空间分辨率应当精细到县(市、区),并逐步精细到乡(镇、街道)。

县级气象台开展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服务,其空间分辨率应当精细到乡(镇、街道)。

第四章预警发布第十七条气象灾害预警产品主要包括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根据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相关规定,省级气象台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或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与我省有关应急预案衔接;市、县两级气象台发布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十八条气象灾害预警和预警信号的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安徽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业务规定》、《安徽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规定实施细则》、《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图标》(GB/T 27962)、《安徽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安徽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和相关地方法规、政府规章执行。

第十九条各级气象台按照“同步制作,分级发布,协调一致”的原则,及时制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或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省气象台制作发布全省气象灾害预警或者区域性和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为市、县两级气象台制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提供支撑产品。

市级气象台制作发布本行政区的区域性和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市辖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县级气象台应当根据当地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状况及气象服务需要,充分应用上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支撑产品,在10分钟内制作发布本行政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二十条紧急情况下,当预计发生或者已发生重大灾害天气时,省级气象台应当立即制作下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支撑产品,指导市、县两级气象台发布其所在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市级和县级气象台应当立即制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避免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迟发、漏发。

第二十一条省气象台制定省级气象灾害预警或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发布技术标准。

第二十二条省气象台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或者预警信号,其空间分辨率应当精细到县(市、区)。

省气象台制作发布的预警信号支撑产品,其空间分辨率应当精细到乡(镇、街道)。

市级气象台制作发布的预警信号空间分辨率应当精细到县(市、区)或乡(镇、街道)。

县级气象台制作发布的预警信号空间分辨率应当精细到乡(镇、街道)。

第二十三条各级气象台在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或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实时跟踪监视天气变化,及时确认、变更、解除预警或者预警信号,直至气象灾害结束。

第二十四条各级气象台应以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为基础,建立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重点开展基于致灾阈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以及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业务。

第二十五条省气象局有关业务单位和各市县气象局应当依托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电话、传真、手机、电子显示屏、大喇叭、互联网、微信和微博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气象信息员和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五章会商联防第二十六条当预计发生或者已发生灾害性天气时,各级气象台应当及时组织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专题会商。

会商可采用现场会商、视频会商、电话会商、一体化平台在线会商,以及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会商等形式。

当情况较紧急时,原则上采用视频会商或电话会商。

第二十七条经充分会商后,各级气象台对相同区域的预报结论应当协调一致。

第二十八条全省各级气象台应当充分利用一体化平台和电话、传真、互联网等手段,开展上下游气象台之间灾害性天气联防,及时通报并记录灾害性天气实况、灾情、预报和预警等联防信息。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相关气象台应当立即开展联防工作:(一)预计本责任区内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短时强降水、冰雹、雷电、雷暴大风、龙卷、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