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管理类联考真题及详解
一、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求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只要有了制衡与监督,企业的成功就有了保证。
所谓的制衡,指对企业的管理权进行分解,然后使要分解的权力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它可以使任何人不能滥用权力。
至于监督,指对企业管理进行严密观察,使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处于可控范围之内,而且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企业的经营就不可能产生失误。
同时以制衡与监督为原则所设计的企业管理制度还有一个固有特点,即能保证其实施者的有效性,因为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能确保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无法敷衍塞责,万一有人敷衍塞责也会受到这一机制的制约。
再者,由于制衡的核心是权力平衡,而企业管理的权力又是企业运营的动力与起点,因此权力平衡就可以使企业运营保持平衡。
另外,从本质上来说,权力平衡就是权力平等,因此,这一观念本身蕴含平等的观念。
平等观念一旦成为企业管理理念,必将促成企业内部和谐与稳定。
由此可见,如果权力的制衡与监督这一管理原则付诸实践,就可以使企业运营避免失误,确保其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日常运营平衡了,促进内部的和谐与稳定,这样企业一定能够成
功。
【逻辑错误分析】
(1)文中提到“只要有了制衡与监督,企业的成功就有了保证”过于绝对,制衡与监督只是企业成功的条件之一。
(2)文中提到“制衡可以使任何人不能滥用权力”过于绝对,部门之间若无法有效配合、相互信任,制衡也难以约束权力。
(3)文中提到“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企业的经营就不可能产生失误”是错误的,制衡与监督都是对内的,无法保证对外策略的正确性,仍有可能失误。
(4)文中“监督机制能确保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无法敷衍塞责,万一有人敷衍塞责也会受到这一机制的制约”一句自相矛盾,“确保”与“有效制约”在程度上有很大差距。
(5)“权力平衡”只能论证出维持“企业运营的动力”,而无法论证出“使企业运营保持平衡”。
(6)文中提到“权力平衡就是权力平等”缺乏事实依据。
(7)“内部的和谐与稳定”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无法推出企业一定能够成功。
【参考范文】
制衡监督需理性看待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制衡与监督的优点,论证出“权力的制衡与监督这一管理原则付诸实践,企业就能够成功”这一结论。
这种论证无疑是不充分的。
首先,核心逻辑无法自洽。
本文所列举的重要论据有“防止权力滥用”、“确保实施的有效性”、“保持运营平衡”、“宣扬平等观念”,以上种种皆是制衡与监督的有利影响,但这不足以论证出制衡与监督在任何情况下对企业都是有利的,更无法得出企业必然成功的结论。
若不论证制衡与监督的利处大于弊端,且契合企业发展的一切要求,便无法得出作者的结论。
第二,文中存在绝对肯定与绝对否定的倾向。
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只是一个重要原则,它并非十全十美。
文章认为只要有了制衡与监督,企业成功就有了保证,这样说过于绝对。
制衡与监督也会影响企业的决策效率,可能会延误商机。
此外,企业的成功与否不是权力这一个条件决定的,员工的凝聚力、企业的管理方法、制度的革新、外部环境及市场竞争等都会影响企业的成功。
第三,文中缺乏事实依据。
论据中诸如“制衡可以使任何人不能滥用权力”、“监督机制能确保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无法敷衍塞责”、“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等句都是作者的推论,并无事实依据,难以让人信服。
且文章对权力的制衡解释为对企业的管理权进行分解,然后分解的权力相互制约以达到平衡。
企业的管理权是有等级层次之分,能否进行分解,能否达到平衡这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更加不能保证权力的制衡可以使任何人不能滥用权力。
第四,文中因果论证脱节。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并未按部就班的进行推理,而是想当然的直接列出结论,这种论证显然缺乏有效性,难以使人信服。
例如文中论证“权力的平衡可以使整个企业运营得到平衡”时,以权力平衡是企业管理的权力制衡原则的核心为逻辑起点,论证出企业管理的权力是企业运营的动力与起点,但是中间没有任何的因果推论。
权力的平衡与企业运营是否有联系尚不确定,就算拥有了权力的平衡,也不意味着整个企业运营会更有效。
总而言之,上述论证漏洞过多,难以自圆其说,且主观倾向性十分明显,缺乏全面客观的眼光。
当今社会,随着民权运动的兴起与民主思想的扩散,关于监督、权力制衡的讨论与追捧一浪高出一浪,便有许多人鼓吹制衡和监督对任何事业成功都是必要的。
但是,制衡与监督并不是万能的。
制衡与监督意在求稳,而先辈创业,筚路蓝缕,更多凭借的是冒险的精神与精准的眼光。
因此,必须理性看待制衡与监督的作用,更不要神化它,只有这样才能充
分发挥体制的积极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名师点评】
本文首先对原文逻辑进行了精准的概况,点名了原文最主要的逻辑问题,之后用“第一”、“第二”铺陈开来,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将答题要点全面到位地展示出来,表现出了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和清晰地行文思路。
在此基础上,作者还针对原文探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分析,点出了正确对待制衡与监督的态度,使文章较题干要求更进一步,有画龙点睛之效。
二、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生物学家发现:雌孔雀都会寻找尾大而艳丽的雄孔雀为配偶,因为尾巴越大越艳丽的,证明其生命越有活力,后代也就越健康。
这一选择也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尾巴越大越艳丽的孔雀越容易被天敌发现和捕获,从而更宜死亡。
【破题立论】
材料体现了事物的两面性。
雄孔雀美丽的尾巴既是吸引异性的法宝,又是引来猎食者的催命符,由此可引出要全面看待事物,不能为眼前的利处所蒙蔽。
对此,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乐观的看待这一问题,成功虽伴随着风险,但仍要努力追寻,不能因瞻前顾后而错失机会;二是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自己的长处也有可能是自己的短处,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被一时的成功所迷惑。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旁观者的眼光,超脱的看待这一问题,懂得取舍之道,事后不必后悔。
【参考范文】
趋避之间,且问本心
当我们沉醉于孔雀开屏的美丽时,是否曾想到过,这美丽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危险?雌孔雀择偶时,会以雄孔雀的尾巴大小为标准,但尾巴越大行动越慢,反而更容易被天敌捕获。
经过一代代优胜劣汰,最终大尾巴成为了孔雀进化的方向,而这也使得孔雀的数量难以增长。
或许我们人类也是天敌之一,为了欣赏它们的美丽,而剥夺了它们的自由。
孔雀开屏求偶,谓之趋;免为天敌所获,谓之避。
趋避之间,又该何去何从?
世事无常,福祸难料,趋避之间,多少英雄折戟,风流黯然沉沙。
宋之初立,为免边疆割据之忧,重文抑武,士不以言获罪,成就了好一代煌煌文章盛世,然而武魂消弭后,再无余勇以抗辽、金、西夏,铁蹄过处,浮华尽付烟沙。
无独有偶,当各大公司都普遍重视KPI,以提高公司绩效,却制造出了越来越多的“数字专家”。
恰如美国的金融业,银行逐年亏损,高管们却凭借KPI保有高额奖金。
做到极致,变成了炒账本、做假账,安然、世通便由此走上了不归路。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营销内务,不可偏废。
然人力有时穷,当二者不可兼得,势必要有所舍弃。
但一个“舍”字,又难倒了多少豪杰。
并非所有的选择都如同鱼与熊掌,价值一目了然,很多生活中的选择都是未知的。
面对未知的选择,有的人踌躇不前,有的人听天由命,却很少有人会叩问本心,作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
面对不同的选项,我们总是会优先比较哪个选项更有价值,却习惯性地忽略了选项与自己的适合程度,更不会有多少人能记起选择的初衷。
但当你回归本心,明确自己选择的目的时,一切就会变得简单。
佛偈云: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有所得,必有所失。
为了得,我们不能不失,但失去并不需要遗憾,因为我们是遵从自己的本心进行的选择。
如果孔雀更愿美丽长存于世,那就不必纠结于始终存在的天敌的威胁;如果公司只是想介入行业投机,那么偏重于宣传未尝不是适合的经营策略。
着眼全社会,当前我国各地的发展势头都很猛,争先恐后地朝着又好又快的目标扬帆奋进。
但是,发展形势越好就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们想要建设的,是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因此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有所选择、有所扬弃,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失去的未必是真的失去,毕竟你不曾拥有;得到的方能成为真的得到,只要它符合你的初衷。
趋避之间,且问本心。
【名师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举例精确,文采斐然。
标题富有哲理,增加了文章的悬念,而文章首段对材料进行再加工,并设问“趋避之间,又该何去何从”,十分巧妙。
第三段、第四段分别说明了犹豫于趋避之间的危害以及遵从本心选择的必要性。
最后一段则转换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使结构更加完整。
本文论证严密,语言优美,层次感强,是一篇难得的考场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