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乳剂的发展PPT课件
•
优势 –不依赖肉毒碱转运 –氧化代谢快、供能快
•
劣势 –MCT水解过快
–C8辛酸的中枢神经系
统毒性
如何保持优点,同时减少缺点
• 把MCFA和LCFA放置在同一个甘油分子上, 降低MCFA的水解速度,提高LCFA的水解 速度使之成为: 一种崭新的能量来源
结构脂肪乳
STG中中链脂肪酸的构成
1.力文是在物理混合的基础上水解,再酯化,生成的新 的结构脂肪乳---在脂肪酸结构上有长链,中链三酰甘油 2.相对于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STG中含有的中链 脂肪酸质量 – 36% vs 50%.
长链脂肪乳剂-英脱利匹特® 的脂肪酸谱
长链脂肪乳剂-英脱利匹特®
世界上第一个安全应用于人体的脂肪乳
1962-1982年世界上唯一一种脂肪乳 世界上应用时间最长的脂肪乳 (将近2亿次的输注经验) 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脂肪乳 超过3000篇的文献资料 极少的不良反应报道
9
卡文—工业化的三腔袋
力文®,有效控制血浆MCFA浓度
血MCFA浓度(μmol/L)
*
* *
* P<0.05
在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健康志愿者,分别输注等量的力文®与物理混合中/长 链脂肪乳,结果显示在血清MCFA水平方面力文®组显著低于物理混合中/长链脂肪乳组。
MCT代谢有以下特点:
细胞内生化反应简单
传统脂肪乳的优势和劣势
长链脂肪乳
• 优势 – 输液耐受性较好 – 包括两种必需脂肪酸:亚 油酸(N-6)和亚麻酸(N-3) • 劣势 – 供能慢 – 血浆甘油三酯较高 – 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多 • 免疫系统影响 • 肺功能影响 • 脂质过氧化
物理混合中/长链脂肪乳
避免MCFA的集中释放和过快代谢,减 少血中三酰甘油水平的升高(血脂影 响小),MCFA过快升高尤其是辛酸对 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 脂肪的氧化率高,供能迅速。
18
结构脂肪乳临床研究
19
结构脂肪乳剂改善中等分解代谢 病人氮平衡,血浆清除率
设计: 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 病人: 25位中等手术后病人 肠外营养配方: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类
根据第一个双键的位置分类
omega-9 (w-9, n-9) 油酸; 植物及动物脂肪 omega-6 (w-6, n-6) 亚油酸; 主要在植物 omega-3 (w-3, n-3) a-亚麻酸, EPA, DHA; 大豆油;主要在鱼油
脂肪乳剂的作用
供给能量、节氮 提供必需脂肪酸 ( 亚油酸 亚麻酸) 免疫调控 药理作用
将凡命18Novum、英脱利匹特和 葡萄糖预灌注在三个无氧腔内 有供中央静脉输注和周边静脉输注 的多种规格的产品,满足临床需要 即开即混即溶 便于储存,室温下可保存24个月 空包装袋预先生产,包装获多项优 秀医疗设计奖
中链三酰甘油乳剂
椰子油制成 不需肉毒碱介导可直接进入线粒体氧化 在肠内可直接被吸收不需经乳糜化 不含必需脂肪酸、需与长链脂肪酸同用
脂肪乳剂的发展
脂肪酸的分类
根据碳原子数目分类
短链脂肪酸 (SCFA) - 4-6 碳原子 中链脂肪酸 (MCFA) - 8-12/14 碳原子 长链脂肪酸 (LCFA) - 16 以上碳原子
根据双健数分类
饱和 – 无双键 ---固体形式; 椰子油和动物脂肪中 单不饱和 – 单个双键 ---液体形式; 橄榄油 多不饱和 - 2 个或更多个双键 ---液体蔬菜油 ---鱼油 (长碳链 + 多个双键)
脂肪乳的发展
第一代脂肪乳剂 第二代脂肪乳剂 最新一代脂肪乳剂
1987
结构脂肪乳
1984 19脱利匹特
标准脂肪乳
1976 美国
鱼油
1995
SMOF
平衡脂肪乳 2003
橄榄油
6
长链三酰甘油乳剂
大豆油、红花油等乳剂 富含n-6多不饱和脂肪酸 (Polyunsatured fat acid) 大豆油制剂始于 1961 Wretline 安全应用至今 含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 有潜在的致炎作用(potential proinflammatory effect)
Physical Mix of MCT/LCT Lipofundin MCT 50:50
Structured Triglycerides Structolipid 36:64
16
不同脂肪乳,水解供能模式图
能量释放 力文的供能模式均匀而快速,最符合人体生理需求!
STG
正常 生理需求
MCT
LCT
时间
结构脂肪乳剂的特点
ω-3有益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皮炎、癌症、抑郁症、 神经分裂症、痴呆、过敏、哮喘、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脂肪乳剂供能的特点
提供必需脂肪酸(EFAs)
EFA携带脂溶性维生素, 参与细胞膜合成
能量密度大 1g=9 kcal
等渗
提供较高的非蛋白热量,减轻 血容量负担 避免肾性失水、渗透性脱水
连续5天输注,等氮等热卡, 0.2gN/kg/d,糖脂比:2:1 5天累计氮平衡结构脂肪 分组乳明显小于中长链脂肪乳 :1. STG;2. 20% 中长链脂肪乳 2 g) vs (-21 4 g) 参数(-8 : 氮平衡 血浆三酰甘油 中链脂肪酸水平
Kruimel JA, et al. JPEN 25; 2001:237-244
中/长链脂肪乳---力能
50% 的MCT和50% 的LCT经物理混合后制成的脂 肪
12
中链甘油三酯的代谢特点
容易水解
直接氧化 不易成为组织脂肪 具生酮作用
正常人输注力能 MCT 后的甘油三酯半衰期是 16 分钟, 单纯输注长链脂肪乳后的甘油三酯半衰期是 33分钟, 表明使用中 / 长链脂肪乳后机体能够更快地利用甘油 三酯。
有助于应激状态下的蛋白质合成 不增加肺呼吸、肝代谢负担
应激时利用率增高 氧化后CO2产生量少
推荐:脂肪补充量一般为非蛋白热量的40%-50%, 摄入量可达 1.0~1.5g/(kg· d)1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2006)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10(26): 72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