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浅析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浅析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物联网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物联网技术已经引起学术界、工业界和新闻媒体等多方面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军事作战领域,进一步满足当今信息化战争中高精确性、高可靠性和高实时性的战场信息需求,本文将叙述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定义、本质及关键技术,简要介绍外军物联网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实例,最后提出我军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军事应用作战
物联网被许多军事专家称为“一个还未探明储量的金矿”,它对未来军事战争的影响不亚于互联网技术。

可以说,物联网扩展了未来作战的时域、空域和频域,将对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产生深远重大影响,同时将引发一场划时代的军事技术革命和作战样式变革。

虽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很多,但大多集中在民用领域,军事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为此,本文将我军如何应用物联网技术给出了一些建议。

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是在1999年被提出的,它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
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与管理。

也就是说,它是指的是将各
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1-3]。

物联网的构成主要有两点,一是要将管理的物体连接到网上;二是要把这些物体的多种信息传递到互联网上;物联网的作用则是对这些物体进行有效地管理,包括获取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显示信息等方面。

2 物联网的本质
物联网主要包括三层网络结构,具体是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物联网本质就是实行多种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应用并实行动态管理的网络,其概念是互联网应用的延伸和拓展。

但这些物联网中的物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体接入网络,而是只能地主动接入网络,并且可以实现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只能交流。

大家普遍认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应用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革命,对于21世纪世界经济的振兴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当然,在军事上,物联网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3 物联网的关?I技术
国际电联关于“物联网”报告的第一作者劳拉?斯里瓦斯塔瓦曾经说过:“我们现在站在一个新的通信时代的入口处,在这个时代中我们所知道的因特网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
化。

因特网是人们之间通信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手段,现在因特网又能把人与所有的物体连接起来,还能把物体与物体连接起来”。

[1]简而言之,物联网是多种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
成处理应用,它可对人与物、物与物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从而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物联网的3项关键技术包括:传感网络技术(Sensor technologies)、智能技术(Smart technologies)、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echnology)。

3.1 射频识别技术(RFID)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RFID),是物联网发展中一个标志性特征,也是物联网中信息采集的重要手段。

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发送和接受射频信号来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其相关数据,识别过程无须人工干预,可在多种环境工作。

RFID技术不但可识别单一静止的物体,还可识别多个高速运动的物体,操作简单方便[4,5]。

3.2 智能技术(Smart technologies)
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Smart technologies),是为了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利用专业知识所采用的多种方法手段。

物联网的智能技术是指要进行大量信息的采集,并对物体实行有效的管控,可在物体中嵌入智能系统,可实现用户与物体之间进行沟通,因此,智能技术也是物联网技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研究的方向有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人-机交
互技术与系统、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和智能信号处理。

3.3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echnology)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散布在一定区域内大量微传感器,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自组织网络,可作为神经末梢网络。

该技术包括灵活的网络管理和动态路由策略、支持带宽和节能管理、满足异构节点协同工作。

4 物联网在军事领域应用的几点思考
事实上,物联网技术是将使所有物体连入到一个共同的网络,可实现智能识别、智能监测、定位跟踪等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战争对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利用等多方面的需求。

可在战场环境监测、目标跟踪定位、武器装备智能化、人员车辆监测与控制以及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核心环节是围绕战场态势感知、智能分析、判断和行动过程控制等因素,核心问题是明确军事需求:如何将其融入联合作战及其保障体系中,从而有效提升作战能力和保障效能。

使系统实现全方位、全时域、全频谱的有效运行,从而破解“战争迷雾”,使我军把握战争的主动权,从而全面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下作战能力。

4.1 物联网在战场控制方面的应用
在21世纪,信息时代的现代战争最重要的两个词语就是“感知”和“透明”,各军事强国均对战场感知体系的研
究和建设非常重视。

战场感知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准确识别、精确定位、快速处理。

战场感知[6]是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战争,特别是战场侦察手段相结合产生的概念,同时也是新军事理论深化的必然结果。

建设战场“从传感器到射手”的自动感知→数据传输→指挥决策→火力控制的全要素、全过程的综合信息链,可以准确地了解敌方兵力部署、武器配置、运动状态的侦察和作战地形、防卫设施等多种信息,并实现对己方部队阵地防护、兵力部署、装备状态等信息动态地实时掌握,实现全面、精准、有效的战场控制。

4.2 物联网在后装保障方面的应用利用物联网RFID技术、IPv6技术和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可以将所有武器装备配备相关信息电子标签,能够大大提高装备保障的可视性、后勤保障的灵敏性。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可实现建立“从散兵坑到军工厂”的一体化保障需求、军用物资筹划与生产控制,以及“从生产线到散兵坑”的资源保障感知与控制,有效地满足后装精准保障的任务需求。

通过建立后装武器物资感知控制网络系统,可动态地感知和实时统计分析武器系统、装备平台等聚集地点、状态性能等,建立良好的沟通感知平台,使保障单位与被保障单位能够清楚的掌握双方的需求情况。

建立移动的军事感知监控网络,可在军用车辆,车载武器系统、舰船、战机等多种武器上加装传感装置,统一建立装备识别体系,从而分析军用车辆和武器平
台等定位、分布与集结地、运动状态、使用寿命周期等实时信息,实现对武器系统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可有效地避免战场保障的盲目性,并可根据战事变化,预见性地做出决策,自主地协调、控制和实施保障,具备自适应性的保障能力。

5 结语
虽然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引起全球关注,但许多核心技术还需攻克,其发展之路仍然十分漫长。

但是特殊用途的专用物联网络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应用,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发展军事领域物联网应用的目的主要是应对信息化战争形势的变化,增强保卫国家安全的实力。

实际上,物联网在军事上的应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标准、技术、运行模式以及配套机制等还远不成熟。

特别是在军事领域中,更应抢先一步规划设计,结合我国的国情、军情,以军事需求为牵引,在单兵作战系统、联合一体化作战、战场监测等系统中选择重点方向,引入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尽快开展有关实质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提高我军综合作战指挥能力。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IT.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2005.
[2]GUSTAVORG,MARIOMO,CARLOS D K.Early
in-frastructure of an Internet of Things in Spaces
forLearning[C].Eigh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2008:381-383.
[3]AMARDEO C,SARMA,J G.Identities in the FutureInternet of Things[J].Wireless Pers Commun 2009,49:353-363.
[4]AKYILDIZ L F,et al.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
sur-vey[J].Computer Networks,2002,38:393-422.
[5]陈积明,林瑞仲,孙优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信息处理研究[J].?x器仪表学报,2006,27(9):1107-1111.
[6]武成刚,邓望年.美军战场感知能力建设及其启示[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6,13(4):87-8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