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神态与秦王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目的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完成《资源》P72“做一做”第二题。
3..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落实
目标
课内检测:课后习题三。
预习作业:思考课后习题一。
板书设计
导学反思
东七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课题:22《《唐雎不辱使命》设计人:李瑞丽
第3周第2课时总计10节课型:新授
目的: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五、学生谈收获,总结全文。
(可从内容、人物、写法等角度入手)
落
实
目
标
拓展延伸:
说说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答案示例:
晏子使楚——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二、预习作业展示
1.介绍《战国策》、简述时代背景。
2.《资源》P72页“做一做”第1题.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齐读课文,边听边纠正读音,特别是多音字的读音音。
【以君为长(zhǎng)者以头抢(qiāng)地夫(fú)专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读课文
(点拨)――秦王:分前后两种情况,前面是傲慢无礼,口气强硬,轻视对方,后面是讨好和软的口气;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气委婉。唐雎:沉着冷静,干脆利落。
完璧归赵——蔺相如自愿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见秦王没有换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将和氏璧完好的送回赵国。
张骞——使西域与汉帝国建立了正式的联系。
苏武——不辱使命的出使了匈奴,并保证了自身的民族气节。
课内检测:课后习题三。
板书设计
导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策》的知识。
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通译课文。
重难点:培养学生朗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实
施
目
标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授课人:备课组长签字:李瑞丽下组领导签字:
明
确
目
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导与评
重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
实
施
目
标
一、导课。
二、齐读课文,预习作业展示。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第一题。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2)为什么要这样说?
明确: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四、读课文,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