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说课稿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说课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二单元说课稿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大气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要素,其性质和运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气候状况,本节内容是在对大气性质和运动基础之上的深化,是联系大气与气候的关键,深入理解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有助于学生对气候的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状况和移动规律
理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季风环流
能力目标:通过对各种图像的阅读,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重点]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1.多媒体直观教学2.学生自主探究
[学情分析与学法]学生对大气环境和大气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位于知识浅层的气压和风带,加以深化,形成对气候因素的理论分析。

故在本节采用1.讨论自主探究2.知识系统和深化3.练习巩固来实现本节目标。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由瑞典大片森林因酸雨而枯亡,将责任归咎给英国的问题引入本节内容,并回顾上节课之大气环流之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

解释瑞典酸雨来自英国的原因。

提出问题,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大致位置在哪里?是否固定不变,如果变化有什么规律?
新课讲解之一:据图思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什么规律?
教师总结: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请同学们说一下夏季和冬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完成教材P52页活动部分(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新课讲解之二:探究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
展示动画,思考所给问题(约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气压带随季节移动时不同地区所受影响,并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新课讲解之三:由理想到现实,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分别展示1、7月份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图,学生分析:
思考:
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为什么不呈带状分布?
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为什么不呈带状分布?
教师总结:由于海陆分布不同1、7月份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
7月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1月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并给学生说明为什么南半球气压带多数仍呈带关分布
新课讲解之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展示不同季节亚洲东部大气环流图
思考:
1)甲、乙两图,哪幅属于1月?哪幅属于7月?说出判断理由。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图中的气压与风向的分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指正。

课堂探究练习
深入探究:运用下面的模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6气候的“成因、特点、分布及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结果后,老师总结:
甲 乙
1.单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的学习分析思路。

A.所属热量带:热带;该气候的年平均气温是26℃。

B.该气候终年在赤道低压带(大气环流)的影响下,盛行上升气流而多雨,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且全年分配较均匀。

C.分布规律是:南北纬10°之间;
主要分布区: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8.单一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学习分析思路。

A.所属热量带:温带;该气候的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大于(大于、小于)0℃,气温年较差较小。

B.该气候终年在盛行西风(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受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mm之间,且全年分配较均匀,终年温和湿润。

C.分布规律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主要分布区: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的狭长地带。

6.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对气候的影响──“(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的学习分析思路。

A.所属热量带:亚热带;该气候的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大于(大于、小于)0℃。

B.该气候夏季因太阳直射点北移→副热带高压带(大气环流)北移的影响下,
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因太阳直射点南移→副热带高压带(大气环流)南移,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C.分布规律是: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主要分布区: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端等地。

课堂小结与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
1.分布
2.移动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影响气温和降水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