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一、绪论1、中药药剂学含义: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分支: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等。
3、剂型选择原则:三小三效五方便。
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由于时间较长,杀灭芽胞常不够完全,须添加适量的抑菌剂。
4)紫外线灭菌法特点: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灭菌。
原理:一般用于灭菌的紫外线波长是220-290nm,灭菌力最强的是254-257nm紫外线,可作用于核酸蛋白,促使其变性。
同时紫外线照射后,空气产生微量臭高效,速效,长效;五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贮藏方便。
4、《中国药典》版次:最新版为2010版。
药典是最低标准。
5、中药药剂学常用的术语:1)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称为制剂。
3)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4)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工艺的制剂按照新药治理。
6.《新修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官方颁布的第一部制剂规范,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剂方典。
7.GAP:中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8.剂型发展的四个时代:常规剂型、长效和缓释剂型、控释剂型、靶向剂型。
9.药物剂型按分散系统分类:真溶液类剂型、胶体溶液类。
、乳状液类、混悬液类、气体分散体类。
、固体分散体。
10.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A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B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
C根据原方不同剂型的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特性。
、D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的要求。
11.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二、药剂卫生1、填空题口服药品每克或每毫升不得检出大肠杆菌,含动物药及脏器的药品同时每10g或每10ml不得检出沙门菌;外用药品每克或每毫升不得检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道、创伤、溃疡用知己不得检出破伤风杆菌。
2、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的芽胞全部杀死的操作。
防腐: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操作。
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的操作。
A物理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特点:是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方法。
原理:通过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或凝固,核酸破坏,酶失去活性,导致微生物死亡。
方法和应用:a火焰灭菌法:是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进行灭菌,大多用于用具及器皿等。
b干热空气灭菌法:利用高温干热空气达到灭菌目的的方法。
适用于耐高温的玻璃、金属制品以及不允许湿气穿透的油脂类材料和耐高温的粉末材料等。
2)湿热灭菌法:要求:Fo≥8.0特点:具有灭菌效果可靠、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
原理:由于湿热灭菌时蒸气的比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质凝固或变性。
方法和应用:3)热压灭菌法:凡能耐热压灭菌的药物制剂,均可采用。
a流通蒸汽灭菌法与煮沸灭菌法:流通蒸汽灭菌适用于不耐高热的药品和1~2ml注射剂。
煮沸灭菌法不能保证杀灭被灭菌物品中所有细菌的芽胞。
b低温间歇灭菌法:本法适用于必须用加热灭菌法灭菌但又不耐较高温的药品,氧,共同发挥杀菌作用。
方法及应用:该法适于照射物体表面灭菌、无菌室空气及蒸馏水的灭菌。
普通玻璃可吸收紫外线,因此装于容器中的药物不能用紫外线来灭菌。
5)微波灭菌法:升温迅速均匀,灭菌效果可靠,灭菌时间短。
6)辐射灭菌法:穿透力强,不升高温度。
4. 化学灭菌法:一般以喷洒、蒸发等方法进行灭菌1)环氧乙烷灭菌法:扩散穿透能力强,属广谱杀菌剂。
2)甲醛蒸气熏蒸灭菌法:是杀菌力很强的广谱抗菌剂。
3)其他还有过氧乙酸,苯酚(石碳酸),甲酚皂溶液(来苏尔),能致癌,不建议用。
5常用的防腐剂:1.苯甲酸与苯甲酸钠:为常用的有效防腐剂,一般用量为0.1%~0.25%. Ph4以下作用较好。
2.对羟基苯甲酸酯:有甲、乙、丙、丁四种酯,抑真菌作用较强,一般用量为0.01%~0.25%.在酸性、中性及弱碱性药液中均有效,但在酸性溶液中作用最好。
在碱性药液中,由于酚羟基的解离及酯的水解而使尼泊金防腐力下降。
各种酯可单用,适用效果更佳。
3.山梨酸:常用浓度为0.15%~0.2%,对细菌和真菌均有较强抑菌效力,特别适用于含有吐温的液体药剂。
PH4.5左右为宜。
易氧化。
4..其他:20%以上乙醇、30%以上的甘油、中药挥发油等均有防腐效力。
三、粉碎与筛析1、粉碎目的:、增加药物表面积,促进药物溶解与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便于调剂和服用。
、加速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浸出和溶出。
、为制备多种剂型奠定基础。
2原理:利用外加机械力,部分的物体因分子间内聚力,使药物的大块粒变小颗粒,表面积增大,即将机械能转化成表面能的过程。
3方法:(一)干法粉碎:系将药物经适当干燥再进行粉碎的方法。
1)混合粉碎(共研)A串料(串研):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再将含有大量粘性成分的中药陆续掺入,逐步粉碎成所需粒度。
B串油: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再将含有大量油脂性成分的中药陆续掺入,逐步粉碎成所需粒度。
C蒸罐: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再将用适当方法蒸制过的动物类的皮、肉、筋、骨及部分需蒸制的植物药,经干燥,再粉碎成所需粒度。
2)单独粉碎(单研):贵重中药(如牛黄、羚羊角、冰片、麝香);毒性、刺激性的中药;氧化性与还原性强的中药;质地坚硬不便于其他药物混合粉碎的中药;树脂树胶类中药(乳香、没药)。
(二)湿法粉碎:系指往药物中加入适量水或其他液体并与之一起研磨粉碎的方法。
(加液研磨法)水飞法:即将药物先打成碎块,除去杂质,放入研钵或电动研钵中,加适量水,用研锤重力研磨。
适用于矿物、贝壳、朱砂、炉甘石、珍珠、滑石粉。
(三)低温粉碎:特点:1、适用于在常温下粉碎困难的物料,软化点低、熔点低及热可塑性物料。
2、含水、含油虽少,但富含糖分,具一定黏性的药物。
3、可获得更细的粉末4、能保留挥发性成分。
(四)超细粉碎:可粉碎至细胞级(5um以下),使细胞破壁率达95%以上,提高丸剂、散剂等的生物利用度。
4、球磨机:应使球转至罐最高处以最大速度着落撞击物料,这一速度称临界转速。
球磨机适于粉碎结晶性药物、易熔化的树脂、树胶、非纤维性的脆性药物、毒性药、细料药、挥发性药及有刺激性药等;也常用于"水飞"某些矿物药。
圆球的直径一般不应小于65mm,直径应大于被粉碎物料4~9倍。
5、粉碎的规则:1、粉碎后应保持药物的组成和药理作用不变。
2、根据应用目的和药物剂型控制适当的粉碎程度。
3、粉碎过程中,应注意及时过筛。
4、中药必须全部粉碎应用,较难粉碎部分不应随便丢弃。
6、真密度:指除去微粒本身的空隙及粒子之间的空隙占有的容积后,求得物质的容积,并测其质量得到的密度。
粒密度:除去粒子间的空隙,但不排除粒子本身的细小孔隙,测其容积而求得的密度。
堆密度:指单位容积微粉的质量。
7、流速:指微粉由一定孔径的孔或管中流出的速度。
既反映微粉粒度,又表示出微粉的均匀性。
一般微粉流速快,则其均匀性好,即活动性好。
8、过筛:粉碎后的药料粉末通过网孔性的工具,使粗粉与细粉分离的操作。
离析:粉碎后的药料粉末借空气或液体流动或旋转的力使粗粉与细粉分离的操作。
9、药筛的种类与规格:可分为编织筛和冲眼筛2种。
常用目数表示筛号及粉末的粗细,目数越大,筛的孔径越小。
10、混合机理:切变混合,对流混合,扩散混合。
11、混合方法:搅拌,研磨,过筛。
12、制粒的目的:1、细粉流动性差,制成颗粒可改善其流动性。
2、多组分药物制粒后可防止各成分的离析3、防止生产中粉尘飞扬及在器壁上吸附。
4、在片剂生产中,可改善其压力的均匀传递。
13、制粒方法:挤出制粒、高速搅拌制粒、流化喷雾制粒、喷雾干燥制粒、滚转法制粒、滚压法制粒、重压法制粒。
四、散剂1散剂:系指中药或中药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1)散剂的特点:优点是散剂表面积较大,因而具有易分散、奏效快的特点。
散剂制法简便,剂量可随意增减,运输携带方便,缺点是其臭味、刺激性、吸湿性及化学活性也相应增减,挥发性成分易散失,一些腐蚀性强及易吸潮变质的药物,不宜配成散剂。
2)散剂的质量要求:一般内服散剂应通过六号筛,儿科和外用散剂应通过七号筛,眼用散剂则应通过九号筛。
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制备含有毒性药、贵重药或药物剂量小的散剂时,应采用配研法混匀并过筛。
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及眼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
3)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工艺流程:中药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
2. 混合方法:打底套色、等量递增1)打底套色法:系指将量少的、色深的药粉先放入研钵中作为基础,既是“打底”再将量多的、色浅的药粉逐渐粉刺加入研钵中,轻研混匀既是“套色”。
2)等量递增法: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组分,同时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组分混匀,如此倍量增加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为止。
3.分剂量:将混合均匀的散剂按照所需剂量分成相等重量份数的过程或操作。
分为重量法和容量法。
4.特殊散剂的制备方法:A含毒性药物的散剂:由于其应用剂量小,常用倍散法稀释后使用。
B含低共熔混合物的散剂 C含液体药物的制剂 D眼用散剂注意倍散法:倍散的稀释比例可按药物的剂量而定,如剂量在0.01g-0.1g者,可配制成10倍散;如剂量在0.01g以下,则应配成100或1000倍散。
配制倍散时,应采用等量递增法,稀释混匀后备用。
5.散剂的水分不超过9%。
五、浸提、分离与浓缩、干燥 1、常用浸提方法:(1)煎煮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较稳定的中药。
提取出的杂质较多,煎出液易霉败变质,应及时处理。
设备:多能提取罐、球形煎煮罐。
(2)浸渍法:分为冷浸渍法,热浸渍法,重浸渍法。
应用特点是静态浸出,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易挥发,易破坏的中药。
不适于贵重中药、毒性中药及高浓度的制剂。
(3)渗漉法:分为单渗漉法,重渗漉法,加压渗漉法和逆流渗漉法。
应用特点:属于动态浸出,适用于贵重中药、毒性中药及高浓度制剂,也可用于有效成分含量较低的中药的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