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之比较作者:柴尚金来源:《社会主义研究》(武汉)2000年02期第7~11页来源:《社会主义研究》(武汉)2000年02期第7~11页作者简介:柴尚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研究员内容提要:本文比较了原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向与结果,分析了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现状及问题,指出改革和调整是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比较社会主义国家在本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了艰难的改革历程。
近50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需要改革,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但如何对待改革,怎样进行改革?各国态度和做法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比较分析改革的不同做法和结果,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将有助于不断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改革。
一、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向与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也是处于经常变化和改革之中的社会。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改革,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完善和发展。
问题在于按照什么方向进行改革,是把改革当成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途径,还是当作自身否定的手段?这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向所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搞改革,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冷战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突出了经济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而在此时,苏联那套政治经济模式,日益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引发出种种矛盾和危机。
所以,在50—80年代,原苏联东欧国家相继开展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比较典型的有三种模式:一是按照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南斯拉夫模式,即在经济领域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社会自治计划体制和联合劳动,肯定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摆脱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减少国家对经济的行政干预。
二是实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即强调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同时并存、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家集中与企业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
三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框架内进行调整的改革模式。
苏联在50年代中期就开始对过去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作过一些调整,如适当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商品价格的杠杆作用、加强利润核算等。
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传统僵化的经济体制。
以上这些改革举措,从总体上看,基本上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之内的调整革新,其方向仍然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但在80年代后期,苏联东欧的改革突出表现为政治改革,改革的方向开始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原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其“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失败后,就转向他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
他提出公开性、民主化、多元化的“新思维”,主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
同时,他还通过支持东欧国家党内那些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领导人,在整个东欧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很快,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改革开始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改革变成改向,党和国家纷纷改旗换帜。
中国的改革不同于原苏东国家的改革,特别是与其后期的改制改向完全不同。
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方向问题。
他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就是要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这一原则,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搞改革开放,实质在于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
由于坚持了正确方向,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改革,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之中。
正是通过改革开放,我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截至1997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73453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7位。
在这20年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9%,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比同期发展中国家高4.8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比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79元上升到1997年的6079元,增加近20倍。
目前,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钢年产量突破一亿吨,原油年产量达到1亿6千多万吨,粮食年产量在5亿吨左右。
20年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成倍增长。
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7年的2090元,城镇居民由343.5元增加到516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增长8.1%和6.2%。
到1997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6280亿元人民币,比1978年的211亿元增长218倍,年均递增32.8%。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 年的184 元增加267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每年增长7.7%。
比较改革的两种不同作法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改革中坚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存亡。
如果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根据本国实际,进行自觉的、循序渐进的改革,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如果改革偏离了正确方向,只能导致改革的失败,最终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二、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现状及问题苏东剧变对越、朝、老、古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冲击是很大的,在思想上一度引起混乱,在经济上也带来较大的损失。
如剧变后,越、古不能再从苏东国家得到优惠贷款和优惠价格进口的燃料和主要生产资料,并几乎失去了苏东传统市场。
1991年越同苏联的贸易额由过去的20亿卢布减少到2亿卢布,古巴90%的石油供应成了问题,国内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没有着落。
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这些国家顶住了各种压力,一再强调要继续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越南在1992年颁布的新宪法中,重申要“坚持共产党对国家政权和全社会的领导”。
古巴面对美国的高压封锁,提出“誓死捍卫社会主义,誓死捍卫马列主义”的口号,卡斯特罗把坚持社会主义同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人民自决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并作为古巴革命的成果和目标来捍卫。
迄今,古巴“没有改变红旗的颜色,没有改变思想意识,也没有改变革命原则”。
朝鲜党面对90年代所遇到的更加恶化的政治经济形势,强调要更加坚定地沿着“朝鲜式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正由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苏东剧变后,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坚守阵地,寻求发展,继续社会主义的探索。
越南提出要建设“民富国强,社会公平、合理、文明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遵循社会主义方向,由国家管理,由市场机制运行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
朝鲜强调建设“朝鲜式社会主义”即“主体的社会主义”,其精髓是“思想决定一切”、“领袖决定一切”;其目标是“住瓦房,穿绸缎,喝肉汤”,“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古共仍强调计划经济,但又强调“利用市场”,强调“经济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由于处于特殊环境,古巴对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理论。
老挝党认为,老挝还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当前仍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物质基础。
尽管越、朝、古、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反对西方多党制,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面都有共同点。
80年代后期,越南、古巴、老挝开始进行改革。
1986年12月越共“六大”确定了全面的革新路线,在农村实行耕地承包到户,取消按工分和按实物的分配方式,取消对城乡和地区之间粮食流通的各种限制,鼓励个体经济、庄园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实行社会主义定向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扩大国营企业自主经营权,鼓励外商与国内企业合资办厂,对经济效益差的国有企业实行重组、重建、破产,将部分国营企业转变为股份公司等;在对外开放方面,调整出口战略,扩大对外出口,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建立出口加工区和集中工业区以吸引外资和技术。
古巴在80年代上半期,进行了一些利用市场的局部性小改革,进入90年代后,古借鉴中国和越南的改革经验,稳步推进改革,国营企业有了一些自主权,可以自由支配少量利润和外汇;改革工资制度,减少国家财政补贴;提高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开放自由市场,允许农民出售部分产品;直接引进外资,建立合资独资企业。
老挝在国内实行“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解散农业合作社,推广家庭承包制,扩大企业自主权,通过承包、租赁、合资、股份制等不同形式把公有制转变为其他所有制形式,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
由于受条件、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进展并不一致,有的进展较快(如中国、越南),有的则很慢(如古巴),有的甚至没有改革(如朝鲜)。
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比较大的推动作用。
凡经过改革的国家,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改善。
如越南十多年来经济增长率均在9%左右(亚洲金融危机后增长率有所下降),严重的通货膨胀得到处理,工业增长速度较快,农业得到全面发展,人均粮食达到400公斤以上,大米由进口转为出口,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长期处于自然、半自然经济状态的老挝农村,经过发展市场经济,粮食能基本自给,并略有储备,各种牲畜存栏头数大幅度增长,并开始成为每年创汇几千万美元的出口商品,有些农村专业户年收入达3000多美元;老挝工业企业效益普遍有所提高,商业、外贸、交通运输和通讯都有较大发展。
目前国内商品流通总额相当于革新开放前的60倍左右。
古巴改革虽起步较晚,但已取得明显成效。
1996年经济增长率达7.8%,是90 年代以来最高的。
食品、燃料、电力等供应已有好转,财政金融秩序初步稳定,引进外资总额达20多亿美元,解决了11万人的就业问题,因苏东剧变使人民生活困难的状况得到缓解。
相反,没有改革的朝鲜,目前仍困难重重,甚至出现老百姓普遍饿肚子现象。
目前,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大环境呈现出“资强社弱”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