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1.孔子“仁”和“礼”2.小国寡民3.性善论4.《资政新篇》5.黄老之学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马基雅维利和韩非思想的异同点。

2.简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3.评述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理论。

4.简述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试论述中国古代主要政治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试评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1.孔子“仁”和“礼”答:仁和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道德境界,礼则是实现这种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孔子所说的仁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涵:①爱人为仁。

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

②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认为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

③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

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

孔子认为,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2.小国寡民答:“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具有下列特征:①国家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②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器具;③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老子认为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伦理规范、礼仪制度都没有价值。

他之所以把小国寡民作为理想中的社会,根本上取决于他的社会认知意向。

老子运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他认为人类社会不是进化的而是倒退的,所以其思想具有浓重的复古倾向。

3.性善论答:孟子认为的人性善是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其有善的本性。

性善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所以可能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

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这种本能在根本上决定了人类善良的本性,其立论的依据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

但是孟子的人性论在根本上说是局限的,他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没有说明人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人性。

4.《资政新篇》答:洪仁玕的《资政新篇》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这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

《资政新篇》侧重在建立和发展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其政治纲领允许私有财产,并且承认剥削,力图把奴隶、佃户等变成产业工人,禁止买奴,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力图建立以机器大工业为中心的现代经济体系,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这是一种进步。

《资政新篇》在客观上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它企图通过一种对内改革的方式,使中国由封建社会一跃而变成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个强国富国,不再受外国欺侮。

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建国纲领,《资政新篇》是以推翻封建统治制度为前提的。

《资政新篇》虽然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而没有得到实现,但它闪耀着浓厚的资本主义民主色彩,它强烈地冲击了封建势力,虽然它未能引导旧式农民战争取得胜利,但是它的思想价值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5.黄老之学答:黄老之学,即黄老道家的政治思想,是西汉初期统治者崇尚和采纳的政治指导思想,对于恢复社会经济、重整西汉王朝的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初黄老道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著作有陆贾的《新语》和刘安的《淮南子》等。

汉初君臣,如文帝、景帝、曹参、陈平等也都信奉黄老思想,并将这种思想用于指导政治实践。

统治者之所以崇尚和采纳“清静无为”的黄老道家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①汉初统治集团的主要成员来自于社会下层,他们竭力吸取秦王朝暴政亡国、不得民心的教训;②汉帝国建立在秦亡的废墟之上,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经济凋残、民生艰辛的破败局面,社会资源极度匮乏,使西汉统治者陷入了极大的困境;③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的冲击,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甚为薄弱,新建的帝国实际处于某种内外交困的境地;④强秦的暴政为法家学说带来恶名,汉初的政治思想界呼唤一种能够纠秦之弊的学说。

黄老学派适应了相对宽松的思想文化发展局面,走到了政治舞台的前台,这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马基雅维利和韩非的政治思想的异同点。

答:马基雅维利是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韩非是中国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

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不同,但是政治思想却类似。

由于具体环境和人物不同,思想也有些差异。

(1)相同点①关于人性的观点,他们都主张人性恶的政治思想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最初和动物一样,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而权力和财富又是有限的,因此在争夺中人与人关系总是虚假的、伪善的,人性也是本恶的。

韩非认为人都有好利之心,人的行为都是好利的本性支配的。

因此韩非和马基雅维利都是倡导性恶论。

②国家政治统治都倡导君主专制制度、依法治国及政治权术韩非子以性恶论和礼治为基础,主张尊君爱民,君主利益高于一切的极端君主专制制度。

民众的存在价值就是能为君主所利用,君主法术势并用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马基雅维利从人性恶和人的行为出发,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而维护国家统治基础是法律和军队。

基于现实的意大利分崩离析情况应采取君主专制制度,君主的统治方法是手段应为目的服务的政治权术。

③政治与道德关系都主张政治高于道德马基雅维利从人的经验出发,否定了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的命题,首次把政治从伦理道德中分离出来,他提出政治应高于道德,可以牺牲道德来维护政治。

韩非从人性恶出发,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利益交换关系,本质上是经济关系,作为潜移默化的道德本来就是无效的,因此主张法术势兼用进行政治统治。

韩非反对儒家的德治,任何道德规范都不应该与现实的政治相冲突。

这是一种严重的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

(2)不同点①在利益观方面,马基雅维利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韩非持君主利益高于一切马基雅维利是坚定的国家至上主义者。

对于统治者来说最重要不是美德,而是自己的地位和国家安全,为了国家的利益即使暴力也在所不惜,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韩非强调,国家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君主应有臣下的辅佐,但是臣下的利益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民众的存在价值就是能为君主所利用,君主利益高于一切。

②思维逻辑不同马基雅维利从现实问题出发,从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结束分崩离析的混乱状态,因此需要强有力的君主专制;而韩非子是为了实现天下君主私利的角度出发论证了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合法性。

2.简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答:魏源是鸦片战争前后改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政治思想反映在《海国图志》中。

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提出,从而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首倡者。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1)鸦片战争后,人们受战败的刺激,出现“开眼看世界”的思潮。

魏源受林则徐影响,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在向西方学习“长技”的问题上,魏源一再强调其重要性,把学习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到关系民族安危的大事的高度来认识。

(2)在对外贸易方面,魏源提出“款夷”思想,即反对封建顽固派那种闭关锁国的保守观点而主张在严禁鸦片走私的同时,保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展正当的经贸交流,向外国购买造洋舰洋炮和“有益民用”的货物。

(3)《海国图志》中魏源用很大篇幅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制度,魏源在此从议会制度的民主原则、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各自的权力界限、官员的黜陟和人民对政府的监督等方面,大致勾勒出了与当时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截然不同的英国议会制的轮廓。

除了对英国议会制进行详细的介绍外,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对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对美国的民主原则、议院的组成与职能等方面都作了较为具体的介绍。

3.评述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理论。

答:董仲舒提出并深化了以“大一统”为核心的专制主义理论,大一统是春秋时期公羊家的思想范畴,董仲舒对该理论进行深入阐发,认为一是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此处的一并非对立中的统一,而是绝对的统一。

(1)“大一统”思想理论的内容①在政治上,实现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臣民要绝对效忠君主,一切以君主为重,一切服从君主,以最大程度地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②在思想文化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用专制主义的政治权力来统一、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和意志。

③政治上的专制需要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为辅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用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统一人们的思想和意志,使统治者能够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保持一统,而统治者也能在思想上有所遵从。

(2)对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评价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自秦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统治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地位。

②但这也有相当大的消极作用:它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长期停留在解释传统儒家的思想学说水平上,其结果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没有发生过质的变革,中国古代社会也相应缺少了社会变革的文化动力。

4.简述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

答: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一系列政治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1)顾炎武强烈地批判君主个人独裁和专断,认为专制君主集一切权力于一身,根本无法胜任使天下致治的责任。

顾炎武也尖锐地指出封建统治者私天下、据政治权力为己有的实质。

专制政治的危害在于过度的集权,剥夺了郡县守宰的事权,各级官吏之间相互猜忌,相互牵制。

各级地方官吏由于没有任何自主权,因此,在政治上也不可能有任何建树,也没有办法尽到自己的责任。

(2)在顾炎武看来,君主个人独裁,是导致民众疾苦、国家穷困的根源。

为了说明君主专制制度是不合理的,顾炎武通过对周代班爵禄制度的阐发,指出君主与公侯伯子男并没有什么差别,君主本来并没有自尊独裁的权力。

不容怀疑的是,顾炎武的这一认识,在理论上否定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在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的明清时代,敢于这样认识君主的思想家是难能可贵的。

(3)在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顾炎武提出了国家和天下两个概念。

所谓国家是指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所谓天下则是指万民的天下,亡国和亡天下在事实上是不一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