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力学(机电一体化技术)_习题集(含答案)

工程力学(机电一体化技术)_习题集(含答案)

《工程力学》课程习题集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版权所有习题【说明】:本课程《工程力学》(编号为09004)共有单选题,填空题1,计算题,简答题,填空题2,填空题3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填空题2,填空题3]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单选题1.工程力学材料力学部分的基本研究对象是()A. 刚体B. 质点C. 弹性变形体D. 变形杆件2.工程力学静力学部分的基本研究对象是()A. 刚体B. 质点C. 弹性变形体D. 变形杆件3.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物体的一条直线上,这是()。

A. 二力平衡公理B. 力偶的定义C.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公理D. 二力杆约束反力的特性4.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的一条直线上,这是()。

A. 二力平衡公理B. 力偶的定义C.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公理D. 二力杆约束反力的特性5.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的两条直线上称为()。

A. 二力平衡公理B. 力偶的定义C.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公理D. 二力杆约束反力的特性6.刚体上作用着三个力并且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的作用线一定满足()。

A. 共线B. 共面C. 共面且不平行D. 共面且相交于同一点7.下列四图中矢量关系符合F4=F1+F2+F3的是图()。

8. 下列四图中矢量关系符合F 2+F 1=F 4+F 3的是图( )。

9. 下列四图中矢量关系符合F 3+F 1=F 4+F 2的是图( )。

10. 柔所约束的约束反力大小未知、作用点是柔索的联接点、方向在柔索的()方向。

A. 垂直 B. 平行C. 牵拉D. 倾斜11. 柔所约束的约束反力大小未知、作用点是柔索的联接点、方向在柔索的()方向。

A. 垂直 B. 平行C. 牵拉D. 倾斜12. 光滑铰链约束的约束反力大小和方向的特征是( )A. 一个大小方向均未知B. 两个大小未知C. 两个大小未知方向已知D. 一个未知13. 光滑铰链约束的约束反力大小和方向均未知,受力分析中常将其表达为()的力。

A. 一个大小方向均未知B. 两个大小未知C. 两个大小未知方向已知D. 一个未知14. 滚动支座约束的约束反力大小未知、作用线过铰链中心、方向( )。

A. 与活动方向垂直B. 与活动方向平行C. 为铅锤方向D. 为水平方向15. 二力杆约束的约束反力大小未知、作用点铰链中心、方向( )。

A. 未知B. 平行于两个铰链的中心连线C. 垂直于两个铰链的中心连线D. 为水平方向16. 力对坐标轴的投影和分力的概念不同,投影和分力分别对应于( )。

F 1 F 2 F 4F 3 F 1 F 2 F 4 F 3 F 1 F 2 F 4F 3 F 1 F 2F 4F 3 A B C DF 1 F 2 F 4F 3 F 1 F 2 F 4F 3 F 1 F 2 F 4F 3 F 1 F 2F 4F 3A B C DF 1 F 2 F 4 F 3 F 1 F 2 F 4F 3 F 1 F 2 F 4F 3 F 1 F 2F 4F 3 A B C DA. 矢量和标量B. 标量和矢量C. 标量和标量D. 矢量和矢量17.对变形体来说,力的作用点()其作用效果才可能不变。

A. 必须保持不变B. 作用点沿作用线移动C. 随意改变D. 作用点沿作用线的垂线移动18.对刚形体来说,力的作用点()其作用效果才可能不变。

A. 必须保持不变B. 作用点沿作用线移动C. 随意改变D. 作用点沿作用线的垂线移动19.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的力系,称为一般空间力系。

A. 处于同一平面之内B. 相交于同一点C. 平行D. 前三者都不符合20.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的力系,称为平行力系。

A. 处于同一平面之内B. 相交于同一点C. 平行D. 前三者都不符合21.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的力系,称为平面力系。

A. 处于同一平面之内B. 相交于同一点C. 平行D. 前三者都不符合22.力F对某点p的矩不为0,则力F的()p。

A. 作用点为B. 作用点不为C. 作用线经过D. 作用线不经过23.力F对某轴的矩为0,则力F的作用线与该轴必须()。

A. 相交B. 平行C. 共面D. 异面24.一个平面汇交力系能列出()个独立的平衡方程A. 2B. 3C. 4D. 625.一个平面任意力系能列出()个独立的平衡方程A. 2B. 3C. 4D. 626.一个空间任意力系能列出()个独立的平衡方程A. 2B. 3C. 4D. 627.一个空间平行力系能列出()个独立的平衡方程A. 2B. 3C. 4D. 628.构件强度是指构件抵抗( )的能力A. 破坏和塑性变形B. 弹性变形C. 干扰而不失稳D. 前三者全部29.构件刚度是指构件抵抗( )的能力A. 破坏和塑性变形B. 弹性变形C. 干扰而不失稳D. 前三者全部30.构件稳定性是指构件抵抗( )的能力A. 破坏和塑性变形B. 弹性变形C. 干扰而不失稳D. 前三者全部31.正应力是指截面指定局部()。

A. 法线方向的力B. 切线方向的力C. 法线方向力的面密度D. 切线方向力的面密度32.剪应力是指截面指定局部()。

A. 法线方向的力B. 线方向的力C. 法线方向力的面密度D. 切线方向力的面密度33.正应变是指材料局部()。

A. 线元的伸长量B. 垂直角度的改变量C. 线元的伸长量与线元长度之比D. 垂直角度的改变量与原来角度之比34.剪应变是指材料局部()。

A. 线元的伸长量B. 垂直角度的改变量C. 线元的伸长量与线元长度之比D. 垂直角度的改变量与原来角度之比35.杆件的四种基本变性形式是()。

A. 拉压、剪切、扭转、弯曲B. 拉压、挤压、扭转、弯曲C. 挤压、剪切、扭转、弯曲D. 拉压、剪切、挤压、弯曲36.组合变形是指四种基本变性中,最少存在()种基本变形的情况。

A. 1B. 2C. 3D. 437.拉压变形时杆件存在的内力是()。

A. 轴力B. 弯矩C. 扭矩D. 剪力38.拉压变形时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A. 只有均匀分布的正应力B. 只有均匀分布的剪应力C. 有均匀分布的正应力和剪应力D. 有不均匀分布的正应力和剪应力39.扭转变形时杆件存在的内力是()。

A. 轴力B. 弯矩C. 扭矩D. 剪力40.剪切变形时存在的内力主要是()。

A. 轴力B. 弯矩C. 扭矩D. 剪力41.剪切变形时的剪切面总是()A. 平行于外载荷B. 垂直于外载荷C. 水平方向D. 铅锤方向42.剪切变形时杆件剪切面上的应力主要是()A. 近似均匀分布的正应力B. 近似均匀分布的剪应力C. 线性不均匀分布的剪应力D. 线性不均匀分布的正应力43.剪切变形时的挤压面总是()A. 平行于外载荷B. 垂直于外载荷C. 水平方向D. 铅锤方向44.扭转变形时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A. 只有均匀分布的正应力B. 只有均匀分布的剪应力C. 只有不均匀分布的正应力D. 只有不均匀分布的剪应力45.一般弯曲变形时杆件存在的内力有()。

A. 轴力和弯矩B. 弯矩和扭矩C. 扭矩和轴力D. 剪力和弯矩46.一般弯曲变形时杆件存在的内力有()。

A. 轴力和弯矩B. 弯矩和扭矩C. 扭矩和轴力D. 剪力和弯矩47.衡量杆件弯曲变形的量有两个是()。

A. 伸长量和截面转角B. 挠度和截面扭转角C. 挠度和截面转角D. 截面转角和截面扭转角48.多向应力分析中,在主平面上()。

A. 正应力为0、剪应力取极值B. 剪应力为0、正应力取极值C. 正应力为0、剪应力为0D. 正应力最大、剪应力取极值49.适合脆性材料的强度理论是()强度理论。

A. 第1和第2B. 第2和第3C. 第3和第4D. 第1和第350.适合脆性材料的强度理论是()强度理论。

A. 第1和第2B. 第2和第3C. 第3和第4D. 第1和第351.受压杆失稳之后是被()坏的。

A. 拉B. 压C. 扭D. 弯52.拉压变形时,圆截面杆件直径增大一倍,正应力降低为原来的()分之一。

A. 2B. 4C. 8D. 1653.拉压变形时,圆截面杆件直径增大一倍,变形量降低为原来的()分之一。

A. 2B. 4C. 8D. 1654.扭转变形时,圆截面杆件直径增大一倍,扭转角降低为原来的()分之一。

A. 2B. 4C. 8D. 1655.扭转变形时,圆截面杆件直径增大一倍,最大剪应力降低为原来的()分之一。

A. 2B. 4C. 8D. 1656.弯曲变形时,圆截面杆件直径增大一倍,最大正应力降低为原来的()分之一。

A. 2B. 4C. 8D. 1657.弯曲变形时,圆截面杆件直径增大一倍,挠度和横截面转角降低为原来的()分之一。

A. 2B. 4C. 8D. 1658.大柔度压杆稳定分析时,圆截面杆件直径增大一倍,临界载荷增加为原来的()倍。

A. 2B. 4C. 8D. 1659.大柔度压杆稳定分析时,杆件长度降低一倍,临界载荷增加为原来的()倍。

A. 2B. 4C. 8D. 1660.拉伸和压缩力学性能有突出差别的是()。

A. 低碳钢B. 合金钢C. 铸铁D. 铝合金61.对称循环交变应力的循环特征是()。

A. -1B. 0C. 0.5D. 162.衡量脆性材料强度的指标是()。

A. σpB. σsC. σbD. σ-163.下列指标中,衡量塑性材料强度的指标是()。

A. σpB. σsC. δD. σ-164.下列指标中,衡量塑性材料的塑性指标是()。

A. σpB. σsC. δD. σ-165.最常用的材料疲劳强度的指标是()。

A. σpB. σsC. σbD. σ-166.构件的动载荷与静载荷之比成为()。

A. 动载荷系数B. 泊松比C. 安全系数D. 动静比二、填空题167.在力的作用下不会发生变形的物体是。

68.力F与某轴的夹角为θ,则该力对该轴的投影为。

69.力F对某点的矩为0,则该力的作用线与该点的关系为。

70.力F对某轴的矩为0,则该力的作用线与该轴的关系为。

71.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处于同一平面之内的力系称为力系。

72.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的力系称为力系。

73.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平行的力系称为力系。

74.由许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成对的力组成的力系称为系。

75.通常汇交力系的简化结果为。

76.通常力偶系的简化结果为。

77.一个平面汇交力系可以列出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78.一个平面一般力系可以列出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79.一个平面力偶系可以列出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80.一个空间一般力系可以列出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81.一个空间汇交力系可以列出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82.一个空间平行力系可以列出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83.杆件的组合变形是指同时存在种及以上的基本变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