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居--土窑洞走近窑洞博宝艺术网来源:榆林日报2012-11-21 14:21:09进入陕北,放眼远望,山峁沟壑间的绿树丛中,隐显着一排排窑洞,这就是陕北人世代居住的家。
窑洞,古老而朴实的民居建筑,最真实、最完整地保留了人类建筑文化渊源的本真。
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的学问人类的祖先——猿人最早的居所是自然洞穴,用以抗风雨,御寒暑。
到了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等简单的工具在土崖上掘些洞穴,铺上软草,用树枝遮挡洞口,成为舒适的居息处,且又能较好的防备猛兽的侵扰。
到了先秦时代石窑才逐渐出现,但石窑是达官贵族,豪门富商才有能力修建的,一般人还是以土窑洞为居所。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类社会达到了高度文明,窑洞在陕北的居所地位还是名列魁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没有摆脱洞穴系列,只不过由原始洞穴演变成土窑,再由低级进化成高级的石窑洞。
现在有的人家把窑洞装修的十分现代化,那也不过是高级洞穴罢了!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最大的优越性是冬暖夏凉,冬季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窑内暖和如春。
夏季烈日似火,热浪翻滚,窑内却凉爽似秋。
火炕特别适宜老年或风湿病人居住,它有保暖和热灸作用。
窑洞的形制有土窑、接口窑、石窑几种。
土窑在人工洞穴上发展而来,属窑洞的初级型。
农民选择一向阳的胶土崖,用镢头刨齐崖面,开个长方形口子,称窑口,挖进一两米后,向顶部及左右拓展,修成拱形洞。
窑口安装简易方形小门;窑内用麦鱼、黄土和泥粉刷;用石板、黄土垒灶盘炕,即可居住。
这种窑在古代是贫富人家共同的居所模式,接口窑、石窑出现后,仍是贫民安身立命的居息之地。
这种窑采光不好,空气流通差。
建国后这种土窑基本淘汰,作为牛羊圈使用。
接口窑,是为了加固土窑窑面和窑口,防止雨水冲刷和塌陷发展而来的一种模式。
在土窑的基础上,将窑口扩大成拱形,按窑口拱大小加砌3~5尺进深的石拱窑面,也叫挂面子。
做圆门窗即成。
接口所用石料为不规则石片、石块,以插花墙、平垒做成,后用泥糊住窑面,叫泥糊马面。
用规则长方石料接口,窑面不泥,根据石料凿打形式分锤子活、出面子活。
泥糊马面接口窑,在过去是中等生活水平农户的居所;现在人们修窑无论接口还是石窑都成出面子活了。
接口窑外表像石窑,内则仍是土窑,比土窑坚固了,光线增强了。
石窑靠坡或平地上都可修建,用石块、灰沙垒砌而成;窑面子石用皮条或细凿凿成,垒面石讲究缝隙的横平坚直,错逢有章可循。
窑内黄土细泥或白灰粉刷。
窑顶加砌花墙,窑沿加穿廊挑石。
窑口安装新门亮窗,小窗安玻璃,增加了窑内的光亮度。
用磨光的石板、石条砌锅台、坑围、坑沿,外砌门台,更加整齐美观。
修建石窑耗资费工,一般农民苦煞一辈子也无力修一院石窑,只能在土窑中度过。
农民大兴土木的修窑热始于上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使农民迅速富裕,大部分农民都住进了新居。
这时新窑的装修也赶上了时髦,铺地板砖、涂料刮墙、贴壁纸墙裙、安壁灯吊灯,一点也不比城里的装修逊色。
近几年,有不少农民在村头道边修起了平房,或是窑洞挂平房面,虽然在窑洞群中有鹤立鸡群的不协调感,但这是绥德人追求新宅居模式的一种尝试,并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道风景线,成为改变民居模式的先行者。
建窑的讲究窑洞的修建,有许多讲究,俗语说:“子孙出生坟里,富贵出在门里。
”是说居宅风水的好坏决定家境兴衰,人生祸福。
因此,好多事宜得请风水先生来定夺,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修建民俗主要讲究“风水”的好坏。
窑址要选在向阳的山弯间,忌选在山尖、山嘴、刀背梁上,这此地方福浅财薄,生活艰难。
背山要雄浑博大,山脉连绵,此主子孙延绵、贵人扶持。
面山要宽广平缓,最好有形似笔架、官印的山,平缓宽广主富贵,财源广进;有笔架官印形山,子孙可学业有成,升官发财。
面山忌过高过近或烂山破洼,更忌“贼头山”“冲心水”和“冲心沟”,面山太近太高为堂局逼窄,逼窄即后代不旺,人无大志,子孙不聪,难以飞黄腾达。
“贼头山”主后人出盗贼等不务正业之徒;“冲心水”“冲心沟”则家中出凶事,常有天灾人祸临门。
住宅水口要顺,不顺则流财主贫。
居宅要远离庙宇和坟地,百姓怕神鬼,挨的太近,总有不留意时冲撞了他们,怕遭神鬼的惩罚。
居宅讲究坐字,即窑洞取适宜坐向而下线,由风水先生根据山形地貌综合定夺。
修窑不占子、午、卯、酉四坐字,即正北、正南、正东、正西四个坐向,此四字只有庙宇、官衙可居,平民百姓不能占此尊字。
其他字都可占,一般用乾山巽、亥山巳、壬山丙、癸山丁、丑山末、艮山坤、甲山庚、辛山乙、寅山申等坐向。
选好坐向也不坐正,仍偏左偏右几分。
修建破土动工要依择定的坐向看山“空不空”,山空则能动土,不空则不能动土,否则触犯太岁,会出凶事造成灾难。
这些习俗中有的是长期经验的积淀,有的则是迷信,不管怎样,至今人们都遵循这约定俗成的习俗。
在黄土高原一些地区上有一种特有的民居形式——窑洞,窑洞是很一种很古老的名居形式,一说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我没有考证过,不过确实和史前人类居住的洞穴比较相似,足以看出其古老。
由于窑洞有很多优点,故现在仍在被一些人使用。
首先,窑洞按构筑材质大致分为土窑洞和非土窑洞(石质和砖质);按构筑方式大致可分为靠崖式,地坑式,锢窑等。
锢窑大多都是非土窑洞,锢窑是在平地用砖石垒砌而成的,锢窑是独立式的窑洞,不需要依山靠崖,但又有窑洞的很多优点。
由于其材质的原因,其造价较高,所以这种窑洞的主人一般都比较富裕。
锢窑从建筑形式上说是砖石建筑中的拱券式,而非生土建筑,我今天主要说的是生土建筑,故在此不对锢窑做详解。
靠崖式和地坑式实质是相同的,都属于生土建筑中的土窑洞。
靠崖式是最常见的一种窑洞形式,将其细分又可分为靠山式和沿沟式两种,窑洞都是以“掏土”而构筑,靠山式就是首先把倾斜的山坡“刷”垂直——此“垂直”并非绝对垂直,为使窑面有更好的直立性一般都要有一定的倾斜度。
一般视其地理条件将窑面修为“一”字型(一个窑面)和“凹”字型(三个窑面),然后再在刷平的窑面上来打窑洞。
沿沟式是在一边临沟的平地上,从临沟的一方掏土,掏掉一定深、一定高、一定宽的距离(掏掉的空间越大,可以打出的窑洞越多,院子也越大),则成为“槽型”(大多为槽型),则形成“窑面”,然后就可以打窑洞了。
“正窑面”(又叫“庄背子”)(“凹”字型为例)窑洞一般以三、伍、七、九单数出现,但也有双数——视其地理位置和经济(经济实力不好就有些随意)。
正窑面上最中间的窑称为“中窑”又叫“正窑”,由于每孔窑都有“炕”,所以中窑也是可以住人的,一般住家中辈分最高的人,中窑还有一个重大作用就是充当家中的“客厅”,来访的客人就被安排到中窑接待,对客人的尊重,这表现了黄土高原人们的厚道,好客,纯朴。
中窑两边的是“偏窑”用来居住的,一般充当卧室和客房,正窑面上最边上的叫“边窑”,左边的边窑大多用做厨房,所以又叫“灶窑”;“翼窑面”(又叫“庄膀子”)窑洞一般比较随意,数量按窑面的长短来定,由于翼窑面高度不规整,所以翼窑面上的窑洞大小也很随意,和正窑面衔接处的窑洞也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住的是家中辈分最低的人,诸如子女之类的,而再往外的窑洞大多不够规格,所以被称为“窑窑”,一般不住人,用于放一些小的杂物等。
在这种庄院里面,基本上一切的一切都以窑洞的形式出现,比如厕所,猪圈,羊圈,鸡窝。
但它们都不在庄内,一般都在院外,另外很多庄院都是没有院墙的,我觉得是因为黄土高原的人们很质朴,在他们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偷盗这个概念(院墙最大的作用就是防盗),我亲眼见人家出门不锁门,基本上没有见过锁子。
地坑式就是所谓“平地窑”(又叫“地坑院”“暗庄子”等)此庄院出现不是很多,主要出现在没有山坡,沟壑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建造比较困难,首先在地上挖一个一定长度、一定宽度、一定深度的方形的地坑,然后四壁就成为窑面,再在四周打窑洞,由于这种完全围合的形式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故被称为“地下四合院”。
由于这种院落的奇特形式,使之为窑洞更添加了一些神秘色彩。
地坑院中的排水主要采用渗水的方式,在院子中挖一个一定大小的坑,名曰:“渗坑”,若有降水则将水全部引入渗坑,由于黄土质决定,水很容易就渗入地下,一般情况黄土高原降水较少,渗坑会达到排水的目的。
但是万一有暴雨来临,地坑院还是有被淹灌的危险。
另外,渗坑还有一个大缺点,如果挖的大了会影响院子活动区域的大小,挖的深了又会造成小孩等溺水的危险。
人的通行方式则是在一边打一个窑洞,窑洞是以上坡的形式而打的(或者说是一个上坡的隧道),此“隧道”直通地面。
为使通道不是那么黑暗深邃,隧道打到一定距离,直接从上面挖下——也就是说前面是隧道的形式,后面就是一个没有顶的隧道。
这种通道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如果上面的水路修的不完善,雨天上面的水会顺着通道直接流入院子中,给渗坑又增加很大的负担。
窑洞的构件1、山墙,窑洞口要砌起一堵墙(以前用于砌墙的材料都是土坯,也有用纯木材建的,后来很多人都用砖来代替,既美观有结实)此堵墙被称为“山墙”。
山墙的作用主要是封闭空间,使窑洞内形成一个围合的空间。
2、门墙,门墙是嵌于山墙内的,不能活动。
门墙的下方有门槛,门槛和门墙是相连的,门槛的高低有所不同,用于表现贵贱。
3、门,门连接于门墙上,门大多是木头的,现在也有很多用钢材的门。
门有两扇开和一扇开之分,一般中窑都用两扇开的,以体现其尊贵,其余大多都为一扇开。
4、窗,以前的窗子大多直接嵌于山墙内,没有窗扇只有窗格,并且没有玻璃而直接用纸糊的,所以通风采光都不是很好,现在有很多用的都是现代的窗户。
5、活头,门之上有个可以活动的类似于天窗的东西称为“活头”,由于以前窗子的局限性,活头直接担当通风采光的作用。
6、天窗,天窗一般是不封闭的,就是只有窗格,也不用纸糊,也是通风采光的作用,厨房的天窗有抽油烟机的作用。
7、炕,炕不只是睡觉的作用,还有沙发的作用,用来坐的(不过现在有很多窑洞里也设有沙发),冬天还是取暖的工具。
窑洞出现的原因:1、地形,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大多是山区地形,人们可以直接利用山沟,土崖。
2、地质,黄土高原黄土层厚有挖掘的可能性,土质有粘性所以又很强的站立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
2、气候,黄土高原是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为窑洞的长期存在提供条件。
3、经济,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科技较为落后,故多以直接运用自然较多,挖掘窑洞能减少经济开支。
4、其他,平地较少,多作为耕地;木材较少,无法建造木材架构建筑;其他建筑材料较少窑洞这种形式的建筑能存在这么长时间,必然有很多让它从在的理由,下面介绍一下窑洞的优点。
1,冬暖夏凉,由于窑洞内与外界有很厚的土层相隔,密封性较好,夏天太阳晒不透,冬天又有能很好的防寒气,加之窑洞内有炕,又能给室内加温,所以冬天基本就用不上专用的取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