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14——16页的例5例6及有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用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采用简便的算法;
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
四、教法和学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想,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
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从个体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在教学新课设计了以下练习,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温习,架起与新知识间的桥梁,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1、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练习: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复习分解质因数法: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短除法):左边的数全部乘起来就是最大公因数,左边的和下边的数全部乘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
3、复习约分:把一个分数化简(缩小)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约分。
(分子和分母约分,同时除以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
练习:把24/30和16/24化成最简分数。
4、复习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扩大)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把两个分数的分母同时变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仍然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
练习:把5/6和7/8通分。
5、复习带分数:带分数由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两者是相加的关系)。
1=( )/6 3=( )/7
6、复习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课件出示:
①25 ×36 ○36 ×25
②(17 ×25)× 4 ○17 ×(25×4)
③72 ×13+28 ×13 ○(72+28)×13
学生独立练习,独立思考回忆。
师问: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用字母表示。
课件出示: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正向:(a+b)×c=ac+bc逆向:ac+bc=(a+b)×c
爸爸妈妈都爱我,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
(二)质疑猜想,展开验证
1、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1)1
2
×
1
3
○
1
3
×
1
2
①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交换位置,个数不变,乘号不变,乘积不变。
)
③用字母表示。
交换律:a×b=b×a
(2)(1
4
×
2
3
)×
3
5
○
1
4
×(
2
3
×
3
5
)
①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连乘,个数不变,乘号不变,乘积不变。
)
③用字母表示。
结合律:(a×b)×c=a×(b×c)
(3) (1
2
+
1
3
)×
1
5
○
1
2
×
1
5
+
1
3
×
1
5
①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爸爸妈妈都爱我,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
)
③用字母表示。
分配律:正向:(a+b)×c=ac+bc逆向:ac+bc=(a+b)×c
2、小结: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设了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汇报完毕后,我领着学生进行小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同样也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
(三)加强对比,沟通联系
1、计算3
5
×
1
6
×5
(1)观察算式,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3)汇报计算过程。
3 5×
1
6
×5
1
=3
5
× 5 ×
1
6
1 1
= 3 ×1 6
2
=1 2
(4)想一想:不改写算式,直接进行约分行不行?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明白像这样连乘的算式,可以直接约分同时计算。
(5)试一试
2 3×
1
4
×3
学生独立计算,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集体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计算(1
10
+
1
4
)×4
(1)观察算式,说一说你认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请两位上台板演。
(3)集体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板书:(1
10+
1
4
)×4
2 1
=
1
10
×4+
1
4
×4 5 1
=2
5
+1
=12
5
(4)试一试
(
8
9
+
4
27
)×27
3、巩固练习:第15页练习三第1题(重点是第1小题),第3题(重点是第2小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完成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计算过程。
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实践自己探究出的新知。
因此出示例5、例6后,要求学生运用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完成计算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着重讨论:计算中应用了什么定律?这样算,避免了什么麻烦?最后再组织全班反馈,指定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汇报。
同学们经过比较,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归纳了这三组题的异同点:相同点——都应用了乘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了;不同点——整数、小数中,一般是将乘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乘起来,分数中,一般是将能直接约分的数先乘起来。
(四)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发展创新意识的阶段。
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设计多种层次的练习,包括基础巩固、能力提高、思考题三个部分。
1、基础巩固
(1)7
8
×□=
2
5
×□
(2)(3
4
×
5
7
)×
1
5
=□×(□×□)
(3)(79 +527
)×9=□×9+□×9 2、能力提高
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42
19×43 (2)710 ×99 (3)
6571×66 (4)313×3 (5)8
1×72×56 (6)4—4×87 (7)710 ×101— 710
(8)18×(
31+95+6
1) 3、思考题
(1)1521 ×34 + 1021 ×34 - 34 (2)47 ×613 + 37 ×613
(五)反思体验,总结评价
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自己有何收获,以及自己、同学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并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受到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