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阴极铜产业链发展研究报告.

阴极铜产业链发展研究报告.

阴极铜产业链发展研究报告学号:1231050531 班级:12大宗2 姓名:沈佳培摘要研究报告介绍阴极铜的基本定义和种类,同时报告中还提到了相关的成产加工环节,以及行业的基本概况和阴极铜国内外近几年的发展水平。

报告中列举出了具体阴极铜进出口、产量、消费等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上海有色金属网、有色金属协会、渤海交易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等网站以及百度文库等。

第一章电解铜行业概况第一节电解铜定义阴极铜又称电解铜。

将粗铜(含铜99%)预先制成厚板作为阳极,纯铜制成薄片作阴极,以硫酸(H2SO4)和硫酸铜(CuSO4)的混和液作为电解液。

通电后,铜从阳极溶解成铜离子(Cu)向阴极移动,到达阴极后获得电子而在阴极析出纯铜(亦称电解铜)。

粗铜中杂质如比铜活泼的铁和锌等会随铜一起溶解为离子(Zn和Fe)。

由于这些离子与铜离子相比不易析出,所以电解时只要适当调节电位差即可避免这些离子在阳极上析出。

比铜不活泼的杂质如金和银等沉积在电解槽的底部。

这样生产出来的铜板,称为“电解铜”,质量极高,可以用来制作电气产品。

沉淀在电解槽底部的称为“阳极泥”,里面富含金银,是十分贵重的,取出再加工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第二节电解铜标准Ni -Co -6 Ag 0.0025 0.0025杂质元素总含量0.00652标准阴极铜(Cu-CATH-2)化学成分(%)Cu+Ag 不小于杂质含量,不大于As Sb Bi Fe Pb Sn Ni Zn S99.95 0.0015 0.0015 0.0006 0.0025 0.002 0.001 0.002 0.002 0.0025第三节阴极铜的加工方法铜的冶炼方法可分为两类: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

世界上精铜产量的85%以上是用火法冶金从硫化铜精矿和再生铜中回收的,湿法冶金生产的精铜只占15%左右。

前者多用于硫化矿的冶炼,后者一般用于氧化矿的冶炼。

冶炼的纯铜可拉成很细的铜丝,制成很薄的铜箔。

能与锌、锡、铅、锰、钴、镍、铝、铁等金属形成合金,形成的合金主要分成三类:黄铜是铜锌合金,青铜是铜锡合金,白铜是铜钴镍合金。

⑴火法冶金炼铜工艺流程图火法炼铜的方法很多,主要有:鼓风炉熔炼、反射炉熔炼、闪速熔炼、电炉熔炼等。

从以上炼铜的工艺流程图看出:硫化铜精矿(含铜量为13%-30%)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冶金方法进行熔炼,得到冰铜,再经过转炉吹炼得到含铜大于97.5%的粗铜,因粗铜的质量仍满足不了工业用铜的要求,必须精炼后得到的精铜要求含铜99.95%以上。

在硫化铜精矿冶炼的过程中同时还可以回收硫、金、银、锑、铋、镍、硒等有价元素在中国,从铜精矿中提取金属铜,主要采用火法冶金的方法,比较先进的就是闪速熔炼,其产量占全国产铜量的30%以上。

由于能耗低,规模大,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等优点。

这一冶炼技术正在炼铜工业上得到日益发展。

闪速熔炼根据不同炉型的工作原理可分为两种类型:Outokumpu闪速熔炼、InCo闪速熔炼。

以下介绍Outokumpu熔炼的工艺流程。

⑵湿法冶金Outokumpu熔炼的工艺流程湿法冶金在许多情况下与火法相配合的。

其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

铜(锌)矿物预先通过氧化或硫酸焙烧,转变可溶状态,然后再进行浸出、净化电积、以提取电解铜。

通常有RLE法、常压氨浸出法(阿比特法)、高压氨浸出法、细菌浸出法等。

从焙烧→浸出→净化→电积,简称RLE法。

其生产流程,湿法冶金主要适用从低品位氧化矿、废矿堆及浮选尾矿中提取金属铜。

第四节铜产业链的结构铜产业链铜产业链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和铜有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存在着两种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

1结构属性在铜的产业链中,第一个环节——铜矿的开采时铜产业经济的起点,因为铜矿资源是整个产业链的基础支柱,是中下游企业的基本原料来源。

铜精矿可以由铜矿开采或从其他国家进口获得。

在铜的产业链中的中下游部分,铜冶炼加工企业是主要角色。

开采和进口的铜矿石按铜的质量分成了不同的等级,铜精矿通过电解分别被熔炼为粗通、阳极铜及阴极铜,其中阴极铜作为加工企业的主要原材料,不光可以通过精铜矿冶炼获得,进口及回收的废杂铜同样是阴极铜的主要来源。

阴极铜可以加工制成线材、管材、板带材等半产品,进而流通进入下游企业。

产业链下游则是以应用铜加工产品进行生产的贸易企业为主,企业将中游企业生产出的半成品原料进一步的加工,制成社会各种领域中的必需品,如建筑业中的建材,能源领域的机电设备,家用电器中的冰箱空调等产品。

同时,废旧物资当中的铜还可以通过拆解加以回收利用,循环进入产业链中的冶炼加工企业充当原材料,一些高纯度的废杂铜也会直接进入下游应用的领域。

2 价值属性铜产业链的价值属性是以产业链结构开采——选矿——冶炼——加工——贸易为基础,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都有相应的产品产出,并且前一个环节的产品为后一个生产环节提供了原料的来源,这样,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会产生价值的增值。

铜资源的勘探与开采位于铜产业链的上游的基础地位,其供给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下游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及产业链的增值,进而影响到整个铜产业链的增值效应,所以说,铜资源在铜产业链中起到显著的传递作用。

如果铜资源稀缺的话,那么位于上游的铜开采企业将会获得大部分的行业利润,而产业链中游的冶炼企业就只能赚取一定额度的粗炼与精炼加工费用,下游加工贸易企业由于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各个产品的毛利率不同,所以利润也会有所不同。

第五节行业发展前景电解铜继出台一系列规定整顿钢铁行业后,发改委又开始出拳整治铜冶炼行业。

发改委公布了《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从投资条件、工艺装备、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以规范铜冶炼行业的投资行为,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在高铜价的刺激下,中国内正在掀起新一轮的铜冶炼产能扩张浪潮。

除行业龙头企业外,一些从来没有做过铜冶炼的企业也纷纷涉足其间,在电解铝行业盲目投资热似乎又在铜冶炼领域显现。

一些业内人士对此颇为忧虑,他们担心如果任其发展,过不了多久,中国铜冶炼也将重蹈电解铝行业整体亏损的覆辙。

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中国内第一个大铜企业——江西铜业(集团)。

福建一家企业更是准备上马40万吨的铜冶炼生产线。

在建设和准备上马的铜冶炼项目产能高达238万吨,相当于中国内现有产能。

《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对铜冶炼企业的资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铜冶炼必须符合自有矿山原料比例达到25%以上(或者自有矿山原料和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取得5年以上矿山长期合同的原料达到总需求的40%以上),项目资本金比例达到35%及以上等条件。

中国铜的生产流程以铜精矿和火法冶炼粗铜为主导。

而现状是,加工能力大于冶炼能力,冶炼能力又大大超过铜精矿的保障能力,铜精矿资源和废杂铜都需要进口。

统计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国内铜精矿的产量一直没有明显增长,保持在年产60万吨(含铜量,下同)上下,2007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冶炼能力,远远超过届时全中国铜精矿资源的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可能提供的铜精矿量。

在中国铜矿山的生产能力也只能满足冶炼能力的40%。

“资源自给率下降,将导致中国内大型企业丧失在产业链上游的话语权和支配权,慢慢沦为国际铜矿和冶炼商在中国内的代理加工基地,危及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对国家战略和经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章世界铜市场概况2.1 铜资源主要分布世界铜矿资源较为丰富。

根据2009 年美国矿业局统计,世界金属的可开采储量为5.5 亿吨,储量基础为10 亿吨。

可开采铜储量最多的国家是智利和美国。

从地区分布来看,全球铜蕴藏最丰富的地区共有五个:(1) 南美洲秘鲁和智利境内的安第斯山脉西麓;(2) 美国西部的洛矶和大坪谷地区;(3) 非洲的刚果和赞比亚;(4)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5) 加拿大东部和中部。

从国家分布看,世界铜资源主要集中在智利、美国、中国、秘鲁、墨西哥、印度尼西亚、赞比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波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上述国家的铜矿资源量占到了全球铜资源总量的87.23%。

其中智利是世界上铜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铜金属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9.09%。

2.2 铜的全球流动铜精矿主要出口国智利、秘鲁、美国、印尼、葡萄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铜精矿主要进口国有中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度等。

精铜主要出口国智利、俄罗斯、日本、哈萨克斯坦、赞比亚、秘鲁、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精铜主要进口国中国、美国、日本、欧共体、韩国、中国台湾等。

2.3 我国铜资源主要分布我国铜矿资源储量位居世界第7 位。

铜资源特点是中小型矿床多,分布广泛,工业类型齐全。

其中最主要的有:斑岩型、矽卡岩型、层状性(包括变质岩层状行和含铜砂页岩型)、火山沉积型和铜镍硫化物性。

这五类型的铜储量占全国铜矿产量的90%以上。

斑岩型铜矿探明储量在我国各类铜矿中居首位,约占全国总储量的41%。

著名大型矿区,如江西的德兴铜厂、附加坞,山西中条山的铜矿峪,黑龙江的多宝山。

西藏的江达玉龙等,主要属于三个成矿带:中亚——蒙古成矿带(包括我国新疆、甘肃、黑龙江)、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成矿带(包括我国滇臧地区)、环太平洋成矿带(包括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我国新进发现的一批铜矿产地和探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并初步形成了东天山、三江(澜沧江——怒江——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3 条大型铜矿带,有望形成2—3 处国家级铜矿勘查开发基地。

2008年10 月17 日,位于三江地区的西藏玉龙铜矿第一批阴极铜下线,这意味着初步探明铜金属资源储量650 万吨以上、远景储量达1000 万吨以上的又一个世界级铜矿的诞生,然而总体上看,我国铜资源无论在矿床规模、矿石品位还是利用率上与其他国家相比,都还处于劣势。

至2008 年11 月20 号,我国已探明的铜矿区多达910 处,主要为:黑龙江省的多宝山,内蒙古自治区乌奴格吐山、霍各气,辽宁省红透山,安徽省铜陵铜矿集中区,江西省德兴、城门山、武山、水平,湖北省大冶一阳新铜矿集中区,广东省石菉,山西省中条山地区,云南省东川、易门、大洪山,西藏自治区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舍勒等矿区。

第二章我国铜市场概况阴极铜产量从十六大到十八大阴,国内极铜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2005 年铜价开始其高速膨胀,与此同时,中国阴极铜的产量增幅也高达18%。

2006、2007 年产量增幅所有所放缓,但与前期相比依然处于高位。

2008年,金融危机后冶炼企业库存压力巨大,减产限产情况较多,2008年的产量增幅为6 年来的唯一低于10%的一年。

进入2009 年,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后复苏,中国在政府出台一系列救市、扶持政策下,铜消费出现了良好的增长,加之废铜进口的缺口需要大量阴极铜来弥补,因此阴极铜产量大幅上升,增幅回升至12%的高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