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户籍制度

中国户籍制度


总体而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带来的经济后果,城 市物资短缺条件下的被动选择,以及农村推进合作化 运动的需要,都是促使中国户籍制度在50年代中期发 生一次强制性变迁的重要原因。 这种政策转变的直接后果,一方面改变了城镇人口在 建国后迅速膨胀的局面,减缓城市人口增长,但矫枉 过正的后果是迟滞中国城市化的步伐;另一方面,户 籍制度阻碍城乡之间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阻隔了经典 的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的实现,虽然适应了当时短缺、 计划的经济环境,但也使得中国的比较优势长期不能 发挥。
这一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入镇农民转变身份,成为新 的城镇居民并与原有的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二 是农民入镇时要支付一定的建镇费、开发费等,即城镇户 口成为商品,农民要转变身份就必须购买或变相购买城镇 户口;三是城镇户口不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农转非指标,但 只在当地有效,迁往其它城镇时不予承认。这一措施也在 全国各地掀起了买卖户口热潮农民每人可以4000元到数万 元不等的价格购买小城镇户口。 1992年5月4日经国务院办公厅同意,以公安部名义下发了 《关于坚决制止公开出卖非农业户口的错误做法的紧急通 知)),对各地卖户口行为进行制止。尽管如此各地并未停止 上述行为,最突出的是将户口同购房、投资、学历等不同 限制性条件相关联。
பைடு நூலகம்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推行了一系列关于户籍制 度的改革措施。首先,要求户口登记范围广泛,据 《商君书·境内》记载,国内的男女户口全部登记在册; 其次,要求出生的登记入册,死亡的注销户口,这是 中国最早的人口出生和死亡的动态登记。此外,还将 全国的人口进行身份和职业的划分。 (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时期 到秦朝建立时,户籍制度已略有规模。户口册上除了 写明户主的姓名、籍贯、身份及家内人口的情况外, 籍册中所有成员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也必须在户口册中 标明,便于官府区分不同身份和不同地位,以此来控 制社会秩序。
(四)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徭役征发的重要参考 (五)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治安管理的 重要手段 中国基层乡里组织作为古代户籍管理的基层组织来行使国 家行政职能。秦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 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 来负责所在区段的治安事宜。另外,族有族长、家有家长, 他们都承担着相应的治安任务,这种类似于军事化的社区 管理体制,便于中央统一管理。 中国古代户籍管理模式成为封建社会治安管理的有效手段。 如清代的保甲制取代了明朝的里甲制,主要职责是警卫、 察看人员的出入情况。
1964年《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 案)》和1977年《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 定》两项制度的出台,明确提出了“严格控制” 和“适当限制”两个原则,基本堵住了从农村迁 往城镇的大门; 1975年的宪法修订中,则干脆取消了公民“居住 和迁徙自由”的条款。从此,公民的自由迁徙权 利受到严格限制,而城市准入资格也顺理成章地 成为一种紧缺的社会资源。
户籍管理制度出现根本变化是在1958年。当年1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 例》对公民从农村迁往城市做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 “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 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否 则将无法办理迁出手续。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根本变 迁体现了制度的外生刚性,昭示了强大无比的国家意 志,并在后续出台的政策规定中一再强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具有“准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以及在195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新中国首部《宪法》里, 都明确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一)统治阶级通过户籍管理维护其利益 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力落后,生产效 益的高低只能依赖于劳动力数量的多寡。是否清 楚地掌握国家控制下的国土面积和农民数量的多 少,成为一个国家盛衰的晴雨表。中国古代的君 王正是通过户籍制度达到对土地、臣民拥有无上 的统治权的。 通过户籍手段强制分户,鼓励以自耕农小家庭为 社会单位组织生产活动,既便于户口登记和统计 也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1949-1978的中国户籍制度演变
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建立,肇始于城市,以1951年7月 公安部颁布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为标志。当 时从巩固新中国政权出发,中央政府把“维护社会治 安,保障人民之安全”作为城市户口管理的首要任务, 规定了立户、迁入、迁出、出生、死亡、临时居住以 及其他相关事项必须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原则。 1953年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为建立全国范围的户 口登记制度奠立了基础。195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 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时,开始把农村纳入到 户口登记管理的范围之内。
同年,为规范流动人口的管理,公安部又颁发了《关于城镇暂住人 口管理的暂行规定》。规定明确:对暂住时间拟超过三个月的16周 岁以上人员,可申领《暂住证》;对外来开店、办厂、从事建筑安 装、联营运输、服务行业的暂住时间较长的人员,采取雇用单位和 常住户口所在地主管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由这些单位的负责人 登记造册,及时报送派出所或户籍办公室,登记为寄住户口,发给 《寄住证》。 1992年8月,公安部拟制了《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 的通知》,决定在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涉及对象为外商亲属、投资办 厂人员、被征地的农民。执行办法是实行“蓝印户口”(由于“当 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的户口簿印鉴为蓝色,故也称作“蓝印户 口”),即允许他们以“蓝印户口”形式在城镇入户,享受与城镇 常住户口同等待遇。
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民 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也就是要求公安 部门准予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 农民及其家属转为非农业人口,落常住户口等。 但是,户籍制度的改革仅局限在县以下小集镇 层面,县城和城市的户籍制度依然未有丝毫松 动。
第二阶段(1985年一1992年):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 “农转非”政策引发的矛盾不断凸显 198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居 民身份证制度。根据此项条例的规定,凡16周岁以上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要申领身份证;居民在办理 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权益事务时,可以出示 身份证,证明其身份。 身份证携带方便,突破了传统“一户一簿”的局限性, 不记载农业、非农业户口类型,转变了户口簿在证明 身份时可能隐含的公民地位的不平等,有利于构建平 等的公民文化和公民社会。
中国户籍制度
户籍与户籍制度
户籍,依《辞源》的解释是指登记居民户口的簿册。 《维基百科》中的解释为:户籍,又称户口,是一种主 要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方法。 户籍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户籍制度仅指以 反映人口基本信息为核心的户籍登记、统计、档案、 证件等内容的行政法律制度;广义的户籍制度则包括与 户籍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制度,不仅是提供人 口统计的基本信息资料,而且包括与公民的身份、职 业、迁徙等权利相关的一系列的社会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
源于三代、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建立于秦朝,此后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社会中影响最久、意 义最深远、历史作用最大的社会制度。 (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产生的雏形 我国古代最早实行的是人口登记制度,考古发现早在商代, 就有关于人口清查统计的记载。在甲骨文中如“八日辛亥 允,灾伐二千六百五十人。”“以人八千,在驭。”等数 字比比皆是。 随着奴隶制度的不断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奴隶主为了能 牢固控制奴隶、扩大耕地,必须对奴隶数量及具体情况有 所了解,人口登记制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周设有 “司民”这一官职,掌理户籍、计点民数;三年进行一次 人口调查,数字上报周王,以辅佐其施行政治。
(三)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最终作为体系而确立 清初沿袭明制,直到光绪年间,对户籍制度进行 了彻底的改革,效仿日本警察户口编审制度,成 立了警察局,发布巡警清查户口条规,并制定户 籍法,进行户口调查。户数调查按照民政部所定 的门牌号码来编订,门牌号一旦确定,若要迁移, 户主3日内需报巡警机构注册。 自此,中国户口统计日渐形成规模,户籍管理制 度渐入正常轨道。清宣统三年(1911年)颁布了户 籍法,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户籍法。
第三阶段(1993年一2001年):小城镇户籍制度改 革由试点到全面实施
1995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试点方案》。1997年7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 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方案允许已经在小 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乡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 城镇常住户口。同时,继续严格控制大中城市人口数量的 增长。 但仍然在制度上做出一定限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进入 的仅仅是小城镇,大中城市仍然门槛高筑;二是农民进入小 城镇必须购买商品房或有合法的自建房,实际上是以货币 形式在农民面前筑起了一道门槛,将大批低收入的农民拒 之门外;三是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必须首先将承包地和自留 地无偿上交,增加了农民入城的风险和机会成本,许多人 也因此而放弃了进城的努力和尝试。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户口登记内容要求非常详细, 并且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时期 “三长制”的基础上,加强基层管理,整顿入户编制,用 “三长”这个基层组织实行“大索貌阅”。到唐朝时户籍 管理已相当完备,实行“团貌”和“输籍定样”,一年一 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管理较为缜密。 户籍制度经过宋朝和元朝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明朝推行了 户帖制度。为防假冒、伪造,每份户帖上有编号,加盖官 印,一式两份,一份交于百姓留执、一份上交户部。明政 府还在里甲制的基础上编造黄册(即户口总册)。
(二)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和随意迁徙 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带动了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发 展,大面积的土地需要开垦,需要控制人口流动, 将农民长期固定在一定的区域内。 从秦朝的“什伍连坐”到汉朝的“案比”都实行 十分严厉的互相监督、互相检举的连坐制度, “脱籍”不仅本人要治罪,而且亲属乡邻以及执 掌户籍的官吏都要治罪,以此将劳动人民强制地 束缚在土地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