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需要实现的几点突破
一、首先要实现教育理念的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首先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据统计,”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理念在整个文本中前后出现了十次。
那么,以”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究竟有何意义?”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理念如何才能变成实实在在、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行动呢?《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
在语文教育改革,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双基训练”;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能力,发展能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打牢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很明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素养”这一理念,丰富并扩展了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说是语文课程的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和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素养”有这样一段阐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
德修养和审美情感,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很明确,”语文素养”体现了对培养对象在语文方面的要求;”语文素养”中的核心是语文能力,与”三维目标”是完全一致: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对应知识、能力目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对应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对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可以说”语文素养”是上述诸方面的有机融合。
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更加具体形象地说,就是语文课程既要求教师要教学生做人,又要教学生学习语文;学生既要学习做人,又要学习语文。
二、其次要改造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突破
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突破,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模式。
1、自主尝试预习:预习新知识过程中采取同化和迁移的策略,搭建自我认知结构。
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新思维的基础。
实验教师通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课前主动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整体感知课文,提出一定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号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
2、自主研读:自主研读是把学生的自主需要作为根本依据,注重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学生钻研精神和创新品质的建树发挥。
在”自主研读”过程中,学生是充分的主体,从目标设定一直到教学效果评价,他们全程参与所有教学活动。
而教师则
是孩子们学习研究的合作伙伴,在必要的时候能给孩子们渴望的辅导、引领和指点。
因此”自主研读”的本质在于充分发掘学生语文学习潜能,从而实现学生语文个性的充分发展。
尝试研读,自主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带着自己确定的研究主题,深入细致地读书,反复地品味,有序地思考。
通过点、圈、画、注、读等不同方式去感受、体验、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对言语形式的特点不断有所觉察,进而发现一些规律、方式,发掘出深蕴的内质:如情感、思想、表达效果及其艺术性。
同时在尝试研读的过程中,也积极关注着别人提出的问题,并力求有新的发现。
三、突破语文课程传统评价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为克服语文课程评价领域长期存在的弊端,尤其是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
语文课程评价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包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语文应用
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评价建议”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能力的评价方面注意了不同类型的差别。
这种思想体现在阅读领域,便形成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即独立(理解)阅读--鉴赏阅读--探究(研究)阅读,标志着阅读能力的发展由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探究(研究)能力逐层递进。
独立阅读,主要立足于理解能力的培养,包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相感情”。
鉴赏阅读,特指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旨在”注重审美体验”和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中”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探究(研究)阅读,包括通过学习探究性阅读、开展”文化论著研读”、鉴赏研读”诗歌与散文”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研究)能力,发展批判能力。
语文新课程改革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我们要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敢于探索,不断实践。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