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肖邦作品赏析

肖邦作品赏析

肖邦《革命练习曲》赏析
肖邦共写了二十七首练习曲,此作品是10号作品《十二首练习曲》中最后一首。

1831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去往巴黎的途中抵达德国斯图加特时,知沙俄侵略华沙,波兰华沙人民起义失败,肖邦在义愤填膺中写下了这首作品。

全曲采用了c小调、快板、四拍子,运用肖邦早期波罗涅兹和马祖卡体裁中常用的三部曲式写作而成。

虽采用小调色彩,左手快速跑动十六分音符让作品从始至终无不充满了悲情愤怒、受压迫人民的必胜信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右手沉重的八度和弦体现了波兰人民对抗战信心的坚毅。

引子开始是一个在c小调上建立的属七和弦,,好似战士们战场上的呐喊。

紧接暴雨骤雨般的高音至低音的音阶跑动,象征着波兰战士在战场上义勇奋发冲向敌阵的紧急脚步。

第一段分为二部分,第二部分材料是第一部分的引申。

第一部分以附点节奏呈现的主题,丰满的八度织体,虽是小调却铿锵有力。

每一个动机后都有相应的回应,这种回应用了不稳定的和弦,从而引出下句。

下句从高音区至低音区的应答,再次表现了失落心情。

左手快速音阶流动为第二部分的出现作了准备。

先是微弱的主题再现,紧接以切分的节奏与渐强的和弦,以及由慢至快向上的半音进行,自然地将乐曲情绪更为激动和高涨。

第二段没有明显的乐句,是一、三段的连接,带有间奏的性质。

左手快速音阶跑动与右手歌唱性的和弦完美结合,前半部分都用了相同的节奏型。

由深情变为坚毅,心潮澎湃转为细腻的安抚,最后经由这层层至上的转调手段把把戏剧性矛盾冲突的气氛烘托到了最高点。

由第一部分的最后经过如果说第一段是战士们的呐喊声、号角声的相互助威,那么这段则是人民群众内心的悲伤和强烈的愤怒。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加进了三连音等装饰性新织体形式的动机进一步加强了心潮愤怒之感和求胜之心的急迫,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矛盾戏剧的冲突,更富有激情。

这种原旋律加花的形式是肖邦很擅长的作曲手法。

尾声部分开始部分是很弱的,没有大幅度的跳进,显得平静从容。

虽然战败,我们会平静的接受,但这并不能削垮我们的意志。

平静是再次激情的准备,最后,又是在一阵狂有力的犹如洪钟响彻环宇的大主和弦中,再次激起人们的热情,又是一次从高至低的音节下行,那般激情再次走入人的心里。

结尾的两个和弦短暂,代表波兰人民不怕挫折、对抗战充满必胜的信念。

斗争没有结束,未来会属于我们,属于正义!
在多处运用了相同的附点节奏,自始至终强调渲染了悲情、愤怒的主题。

左手描画出暴风骤雨般的环境,右手犹如响彻环宇般的钟声敲打战士们的心田。

相信这首作品在当时一定是波兰人民鼓舞军心的精神武器,体现了肖邦浓烈的爱国情怀,且具有高超的创作技巧和艺术价值。

舒曼说:肖邦的作品是掩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肖邦的艺术是爱国主义的艺术,更是人道主义的艺术。

它的音乐是波兰人民义血奋战的宏伟篇章,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抗战的的精神武器!作品的悲情与作曲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再次验证了那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