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肌肉收缩实验报告图文稿

肌肉收缩实验报告图文稿

肌肉收缩实验报告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骨骼肌收缩实验一.实验目的1.肌肉标本收缩现象的描记及单收缩的分析,获得该肌肉收缩的阈值。

2.了解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3.学习掌握刺激器和张力换能器的使用。

4.加强对神经和肌肉了解,熟练解剖。

、二.实验原理1.肌肉标本收缩现象的描记利用刺激器可诱发蛙的离体神经肌肉标本发生兴奋收缩现象,可利用适当的参数和图形,客观、详细、准确地描述收缩的生理过程与现象。

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的阈上刺激时,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出现一次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

收缩的全过程可分为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在一次单收缩中,肌峰电位的时程(相当于绝对不应期)仅1~2毫秒,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上百毫秒(蛙的腓肠肌可达100毫秒以上)。

2. 张力换能器换能器是一种能将机械能、化学能、光能等非电量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器件或装置,并线性相关。

利用物理性质和物理效应制成的物理换能器种类繁多,原理各异。

张力换能器是一种能把非电量的生理参数如力、位移等转换为电阻变化的间接型传感器,属于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通常由弹性元件、电阻应变片和其他附件组成。

弹性元件采用金属弹性悬梁,可根据机械力的大小选用不同厚度的弹性金属。

弹性悬梁的厚度不同,张力换能器的量程亦不同。

两组应变片r1、r4及r2、r3分别贴于梁的两面。

两组应变片中间接一只调零电位器,并用5~6v直流电源供电,组成差动式的惠斯登桥式电路(非平衡式电桥)输出电压值与应变片所受力的大小成正比,即力的变化转换成电桥输出电压的变化。

此电信号经过记录仪器的放大处理,就能描记出肌肉收缩变化的过程。

实验时,根据测量方向将换能器用“双凹夹”固定在合适的支架上。

但由于双凹夹在支架上移位不方便,很难在小范围内做出精细的移位;移位不当,可能引起标本的损伤和换能器的损坏。

故现多采用“一维微调固定器”,由上下位置调节钮控制,可在小范围内(上下)精细的移位。

这不仅方便了实验操作,也有利于前负荷的控制。

测量的方向,即力与位移的方向,要与张力换能器弹性悬梁的前端上下移动的方向保持一致。

使能量转换和线性关系良好,符合张力换能器设计与使用上的要求。

一般张力换能器的调零电位器设计为暗调节,为了方便使用,其暗调节孔朝上,故张力换能器有暗调节孔的一面为上。

3. 影响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因素肌细胞最本质的功能是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功,产生张力和缩短。

肌肉收缩效能表现为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或缩短程度以及产生张力或缩短的速度。

横纹肌的收缩效能由收缩前或收缩时承受的负荷、自身的收缩能力和总和效应等因素决定的。

(所谓总和指骨骼肌收缩的叠加效应)通过收缩的总和,骨骼肌可快速调节其收缩强度,而心肌则不会发生总和。

由于在体的骨骼肌的收缩是受神经控制的,故收缩的总和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它有两种形式,即运动单位数量的总和与频率效应的总和。

4. 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利用电脉冲刺激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可观察到收缩总和的现象。

实验证明刺激增加,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增加,收缩的强度亦增加。

刺激支配腓肠肌的坐骨神经或直接刺激腓肠肌时,不同的刺激强度会引起肌肉的不同反应。

当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时,则出现最大的收缩反应。

这时,即使再增大刺激强度,肌肉收缩的力量也不再随之加大。

可以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

三.实验设备1.实验材料:青蛙一只。

2.实验试剂:任氏液。

3.实验器材:张力换能器(双凹夹和肌动器)、支架、玻璃针、镊子、手术剪、普通剪、神经剪、绳子、蜡盘、培养皿、胶头滴管、铜锌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电脑、电极线。

四.方法与步骤1.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将探针在枕骨大孔处垂直插入,先是左右摆动探针以横断脑和脊髓的联系,再将探针向前方插入颅腔,旋转并摆动探针以捣毁青蛙的脑组织。

将探针转向后方并插入脊椎管内。

将动物腹位放在蜡盘上。

在两前肢的下方将皮肤做环周切开。

用带齿镊或手撕去前肢以下的全部皮肤。

剪开腹壁,在尾杆骨上方2~3节脊椎处,拦腰剪断脊柱和上半段蛙体。

弃掉蛙体上半段后的标本置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取一腿放于蛙板上,将标本背侧向上放置。

顺神经走向剪去沿途的小分支,将神经从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缝中分离出来。

再使标本腹面向上,沿神经向腰部的走向,用玻璃针小心剥离,剪去神经干上的所有分支,然后从脊柱根部将坐骨神经剪下(连一小块脊椎骨)。

将游离的坐骨神经搭于腓肠肌上;在膝关节周围剪掉大腿的全部肌肉;用粗剪刀将股骨刮干净,然后在股骨中部剪断,保留一小段股骨。

在膝上约2cm 处剪断股骨。

认清小腿上的腓肠肌,并在其跟腱下方穿线打方结,保留结线8厘米长。

提起结线剪断跟腱,游离腓肠肌。

游离腓肠肌至膝关节处,在膝下剪断胫骨。

标本制备完成,将其放在任氏液中浸泡待用。

用锌铜弓(电极)检查标本的活性正常与否。

2.连接装置和仪器设备将电脑和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打开,并将其连接。

将支架和双凹夹、肌动器及张力换能器连接,用电极线将张力换能器连接。

拿出泡在任氏液中的标本,使神经放在肌动器电极上,肌肉一端的绳子结在换能器的小孔上,使线垂直,肌肉处于合适的松紧度。

3.实验观察① 选定实验项目后,在弹出的刺激器参数设置菜单中,首先将“强度递增刺激”模式改为“单刺激”,刺激波宽设为1ms,并将默认的刺激幅度适当调高。

② 点“开始采集”快捷键,查看显示屏上是否出现扫描线,进一步“调零”和调节“扫描速度”。

③ 在连线扫描的基础上,点“刺激”键,给予标本单刺激,观察标本有无反应,显示屏上是否有收缩波出现。

如果标本没有收缩反应,在确定标本活性正常的情况下,这时应一边增强刺激方波的电压(刺激强度),一边再刺激观察,同时要注意,仪器有无正常的刺激输出,刺激电极是否与标本接触良好。

如果有收缩反应,却记录不出收缩波形,则应检查换能器、采集系统、信号输入连线等,并调节仪器灵敏度等参数,直到显示出收缩波形。

④ 在确定仪器、标本、装置等均无问题,能记录到肌收缩波形的前提下,实验条件不变,进一步改变(减小)刺激电压,测出刺激的“阈值”0.17v。

⑤ 将刺激参数调回“强度递增单刺激”的模式(组内刺激脉冲数为篇二: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实验一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了解阈刺激、阈上刺激、最大阈刺激的概念和意义。

3、了解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的概念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由许多肌纤维组成的腓肠肌在受到不同强度的刺激时引起不同反应。

刺激强度过小时发生阈下刺激(subthreshold stimulus),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

使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

肌肉组织对阈上刺激发生的单收缩的过程分为: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同一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根据刺激间隔与单收缩时程的关系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当同一强度的阈上刺激连续作用于标本时,根据后一收缩与前一收缩发生的时期关系可出现:强直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三实验器材蟾蜍,粗剪刀,玻璃分针,探针,木锤,镊子,培养皿,任氏液,娃板,保护电极,肌槽,张力转换器(100g),锌铜弓,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四实验步骤制作标本(观看视频):毁脑脊髓、下肢标本制备、腓肠肌标本制备、连接仪器。

(一)1打开计算机软件中的模拟实验。

2打开电源,对蟾蜍腓肠肌进行单刺激,频率为1hz,电压由0.1v逐渐增大到1.5v,记录下每次增大电压后的收缩力。

每个电压下刺激3次,记录数据。

3将图表截下来并画出数据表格进行分析。

(二)1打开计算机软件中的模拟实验。

2打开电源,对腓肠肌进行连续刺激,即使腓肠肌进行完全强直收缩。

电压1.4v不变,频率由1hz逐渐增加到12hz,记录下每次增大频率之后的收缩力。

3将图表截下来并画出数据表格进行分析。

五结果图1蟾蜍腓肠肌连续刺激时刺激频率和收缩力的关系表1 蟾蜍腓肠肌单刺激时刺激强度和收缩力的关系阈值0.5v 最大收缩力8.0g图2 蟾蜍腓肠肌连续刺激时刺激频率和收缩力的关系表2 蟾蜍腓肠肌连续刺激时频率和收缩力的关系实验分析与讨论:1从图1和表1看出:a.每一个具有一定持续时间的刺激,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水平,才能引起组织的兴奋。

实验中,低于0.5v的强度不能引起肌肉的兴奋;0.5v时刚刚引起兴奋,所以此肌肉的阈值为0.5v。

此时,肌肉的收缩力为1.4g。

收缩力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大,收缩越大。

b.随着刺激强度的不断增加,肌肉收缩强度增大;但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后,肌肉收缩强度不再增强,即达到最大刺激强度,曲线不再变化。

此时,肌肉的收缩力为8.0g.篇三:肌肉收缩实验英文实验报告2014年春季学期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篇四:不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实验不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摘要利用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并学会使用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换能器。

刺激神经会引起肌肉收缩,而肌肉收缩的形式,不仅与刺激本身有关,而且还与刺激频率有关。

当刺激频率较小,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时,肌肉表现为一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是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是刺激的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收缩时间,则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关键词: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引言:此实验所用的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广泛,而且目前关于神经肌肉刺激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双通道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的发明也给广大的瘫痪病人带来了福音。

这种以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肌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

对病变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进行电刺激可以引起肌肉节律性收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静脉与淋巴回流,延缓病肌的萎缩,有助于肌纤维的代偿性增生,促进神经兴奋和传导功能的恢复。

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1.2.3.4.实验对象:蟾蜍实验工具:蛙板、锌铜弓、探针、粗剪刀、细剪刀、瓷碗、培养皿,尖镊子、玻璃分针实验试剂:任氏液实验仪器:铁支架、微调固定器、刺激输出线、肌动槽、张力换能器、rm6240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实验方法1.2.离体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实验系统连接和参数设置:(1)(2)3.4.5.实验菜单中选择“刺激频率对谷歌肌收缩的影响” 选择菜单中选择“强度/频率”显示刺激参数肌动槽—坐骨神经腓肠肌,张力换能器—rm6240前负荷调至4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