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

第六章+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


潜隐期(年)
20~24 50~54 15~18 20~24 25~48 20~30 15~23 11~17 10~15 25~40 20~40 10~24 40~50 11~15
2. 致癌阈值
大多数毒物来说其毒性作用存在阈值或阈剂量,即超过这个 剂量时才可引起健康损害。 在预防工作中,阈剂量可作为安全接触剂量的依据。 职业性致癌物来说,是否存在阈值尚有争论。
一般为2年);
(1)动物实验
4)在实验组中,施加的剂量至少有2个,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 剂量应接近最大耐受剂量;如条件允许最好设3个剂量组;
5)结果的确定要有足够量的病理学检查; 6)用恰当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将动物致癌实验外推到人的时候要考虑: ①是否已证明对动物致癌的该化学物质也能引起人类癌症。 ②引起动物致癌的剂量是否对人也同样致癌。 满足以上2点,表明动物实验结果与人类致癌有较好的相关性。 如砷已在人类证明可致皮肤癌和肺癌,但动物实验未能成功。 如联苯胺可使大鼠、苍鼠及小鼠发生肝肿瘤,但对人和狗则发生膀 胱癌。
3.剂量-反应关系
• 大多致癌物都明显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即暴露于同一致癌物总剂量大(累加上 非职业途径接触剂量)的人群比接触剂量小的人群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
• 接触二甲基氨基偶氮苯(奶油黄)30mg/d,34天诱发肝癌,接触总量为 1020mg;若1mg/d,700天发生肝癌,接触总量为700mg,说明职业肿瘤发生 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第一节 概述
职业性肿瘤(occupational tumor),又称职业癌(occupational cancer),是在工作环境中接触致癌因素(carcinogen),经过较 长的潜隐期而罹患的某种特定肿瘤。
职业性致癌因素(occupational carcinogen):在一定条件下能使 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且能发展为可检出肿瘤的与职业有关的 致病因素。
①肿瘤的临床诊断明确。 ②职业暴露史明确。 ③潜隐期符合要求。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2010版 职业病名单中可引起职业性肿瘤的因素
①石棉;②联苯胺及其盐类;③二氯甲醚(BCME);④六价铬化合物; ⑤煤焦油,煤焦油沥青或烟;⑥β-萘胺;⑦氯乙烯;⑧苯;⑨苯或苯同系 物的硝基和氨基衍生物;⑩电离辐射;⑪焦油、沥青、矿物油、蒽或这些 物质的化合物、产品或残留物;⑫焦炉逸散物;⑬镍的化合物;⑭木尘; ⑮砷及其化合物;⑯铍及其化合物;⑰镉及其化合物;⑱毛佛石;⑲乙 烯氧化物;⑳乙肝和丙肝病毒。
目前多主张用一组短期试验来测试化学物的致突变性,其选择原则应包 括低等动物、高等动物实验,体内、体外试验,体细胞、生殖细胞试验。
常用的体外试验
短期体外试验中大量致DNA突变的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并不显示致癌性, 目前尚无法解释这些假阳性结果。
大多数研究者提出,判断某一化学物质是否有致癌性时,如果短期试验 阳性,应在动物实验和接触人群中作进一步详细研究;当短期试验和动物 实验都获得阳性结果,就可提供该物质为可疑致癌物的证据。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2010版 职业病名单中可引起职业性肿瘤的因素
• 上述条目中没有提到的其他因素所致的任何癌,条件是有科学 证据证明或根据国家条件和实践以适当方法确定工作活动中这 些有害因素的接触和工人罹患的癌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
3. 流行病学调查
(1)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可能存在某种致癌因素的风险: 1)出现非正常集群肿瘤病例(abnormal cluster cases of cancer), 即出现较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第六章 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
姚武 张荣 田琳 郝长付
郑州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郑州大学
目录
01 02
03 04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职业性致癌因素 第三节 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第四节 职业性肿瘤的预防原则
重点难点
※ 职业致癌因素 ※ 我国职业性肿瘤的种类 ※ 职业性肿瘤的预防原则
活方式等有关。
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确认
预防职业性肿瘤,首先要识别、鉴定职业致癌因素,以便采取预防措 施。识别和判定职业因素的致癌作用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 临床观察 • 实验研究 • 流行病学调查
1. 临床观察
• 临床观察和诊断是发现职业肿瘤的重要途径,分析和探索肿瘤发生的 环境因素,是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的重要方法。
截至2016年6月,IARC已公布的116卷评价专著共定性分类990 种因素,其中与工农业生产有关的人类确认化学致癌物或生产 过程有40多种。
我国2013年修订颁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规定的 职业性肿瘤包括
• 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 • 联苯胺所致膀胱癌 • 苯所致白血病 • 氯甲醚、双氯甲醚所致肺癌 • 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皮肤癌 • 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如细胞损伤的修复能力 肿瘤发生的内、外源促进因子 免疫系统的有效性等。
不同的致癌因素有不同的潜隐期。
致癌因素
沥青、煤焦油 矿物油 粗石蜡油 无机砷酸盐
电离辐射
石棉
氯甲醚 切削油 芳香胺
职业性肿瘤的潜隐期
肿瘤部位
皮肤 皮肤 皮肤 皮肤 肺 皮肤 肺 骨髓(白血病) 骨骼(骨肉瘤) 肺 胸腹膜 肺 阴囊 膀胱
职业性肿瘤的历史可追溯到1775年,英国外科医生 Pott发现扫烟囱工人阴囊癌的高发病率,并认为可能与接触 烟囱中的烟尘有关。首次提出了化学物与癌症以及职业与 癌症的关系。
1895年,德国外科医生Rehn首次报告染料厂工人(芳香胺类)发生职 业性膀胱癌。
1922年,英国化学家Kennway从煤焦油中分离出多种多环芳烃,诱 发出动物的皮肤癌。
• 但也有例外,如石棉有小剂量的接触史即可致癌。
4.致癌部位
职业性肿瘤有比较固定的好发部位或范围,多在致癌因素作用最强烈、最经 常接触的部位发生。 • 由于皮肤和肺是职业致癌物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和直接作用的器官,故职
业性肿瘤多见于呼吸系统和皮肤,并可能累及同一系统的邻近器官,亦可 发生在远膈部位。 • 同一致癌物也可能引起不同部位的肿瘤,如砷可诱发肺癌和皮肤癌。 • 此外,还有少数致癌物引起大范围的肿瘤,如电离辐射可引起白血病、肺 癌、皮肤癌、骨肉瘤等。
第二节 职业性致癌因素
一般个体罹患的肿瘤往往病因难以确定,而职业性肿瘤则病因明 确,都有职业性致癌因素的接触史。
职业性致癌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最多 见的是化学性因素。
若控制或消除了职业性致癌因素,相应职业性肿瘤的发病率就会 明显下降或不发生。
一、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 目前实验研究主要以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为主。
(1)动物实验
设计良好的动物实验能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用以判定某种因素是否对被 试动物具有致癌性。IARC对动物实验设计的要求:
1)2种动物(一般为小鼠和大鼠),每组雌雄各半; 2)每个实验组和相应对照组要有足够的动物数,每种性别至少50只; 3)投药和观察时间必须能够超过该种动物期望寿命的大部分(大鼠和小鼠
触的强度有关。
6.致癌条件
• 职业性肿瘤的特征之一是病因明确,都有明确的致癌因素接触史,但 人体接触职业性致癌因素后不一定都发生职业性肿瘤,职业性肿瘤要 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
• 主要与职业性致癌因素的理化特性、强度、作用方式等有关。 • 职业性肿瘤是否发生还与接触者的健康状况、个体易感性、行为与生
1.致癌潜隐期 2.致癌阈值 3.剂量-反应关系 4. 致癌部位 5. 致癌病理类型 6. 致癌条件
1.致癌潜隐期
一般将机体自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至出现确认的健康损 害效应(最早临床表现)所需的时间称为潜伏期,亦可 将从接触致癌物到到出现确认的职业性肿瘤的间隔时间 称为潜隐期。
1.致癌潜隐期
肿瘤是从DNA一个碱基对发生突变的非正常细胞引发的,但最终是否 发展或何时发展成为肿瘤,受一系列因素影响:
• 阴囊癌与扫烟囱工作;家具制造与鼻窦癌;品红染料与膀胱癌等;煤 焦油与皮肤癌;氯乙烯与肝血管肉瘤;放射性物质与肺癌、白血病。
• 临床病例观察和分析是识别职业癌的第一线索,但往往带有偶然性, 因此不能成为确定病因的依据,尚需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一步证实。
2. 实验研究
• 用可疑致癌物作动物诱癌试验或体外试验,观察能否诱发与 人类相似的肿瘤或判定是否具有致突变或诱导染色体损伤的 能力,从而推断其致癌性。但动物与人有种属差异。
转基因技术构建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s)和基因敲除动 物(gene knock out animal)。 • 转基因技术在职业肿瘤方面的应用主要用于生产某些实际上缺乏某
种遗传调控机制或特异性细胞亚群小鼠,使其接触职业致癌物来研 究具体致癌机制。 • 转基因技术可从动物整体水平、组织器官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宏观 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是一个四维的研究体系,也是当前最高层次 的实验体系。目前已经正式应用于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转基因技术构建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s)和基因敲除动物 (gene knock out animal)。 • 转基因动物是指所有细胞均整合有外源基因并具有将外源基因遗传给
子代的能力的动物;对动物基因组中某一确定的基因进行人工定点突 变,或用基因工程方法去除动物的某种特定基因,可导致某种基因功 能缺失,通常称此动物为基因敲除动物。
3.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于识别和判定某种因素对人的致 癌性可提供最强有力的证据。
肿瘤流行病学是研究肿瘤自然流行规律的学科,探索肿瘤的人群分 布与某些致癌因素间的关系,从群体角度寻找肿瘤发生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