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3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
第13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
• 4.4.5 海盆潮控三角洲
• 4.4.6 坳陷湖盆三角洲 • 4.4.7 断陷湖盆三角洲 • 4.4.8 扇三角洲 • 4.4.9 辫状河三角洲
• 4.4.10 海底扇
• 4.4.11 生物礁
• 冲积扇发育在盆地边缘的陆上沉积环境中,其标志主要是: • (1)与盆地边缘大断裂相伴生。 • (2)多数冲积扇都具有前积构型,在纵剖面上以杂乱前积构型 和帚状前积构型最为常见,亦有下超型前积构型和斜交型前积构 型。在横剖面上可发育双向前积反射构型或丘形反射构型。其前 积构型的共同特点是底积层很不发育,前积层与下伏地层呈下超 接触。这是由于在冲积扇上所沉积的碎屑物质粒度很粗,在山口 处的局部沉积速率特别高所造成的。在辫状河发育的冲积扇上, 由于河流在扇体上的侵蚀和般运作用强烈,使得扇体坡度减小、 长度增加,进积速率减低,从而前积构型不发育,而是表现为波 状构型。 • (3)其反射结构主要为杂乱反射结构或无反射结构,前者常出 现在以泥石流为主的冲积扇上,后者则以在辫状河发育的冲积扇 上为常见。一般说来从扇根向扇端方向振幅有所增强、连续性有 所变好。 • (4)在横剖面上沉积体为丘状,在纵剖在上为楔状,向盆地内 部厚度减薄,总体上表现为明显的锥状外形。其规模一般较小, 但横向上多个冲积扇往往沿着断层呈串珠状排列,形成扇裙。
4.4.6 拗陷湖盆三角洲
• 拗陷湖盆三角洲是在较平缓的地形背景下,在河流的作用下所形 成的沉积体。其基本特征是: • (1)离盆地边界较远,不受盆缘边界断层活动的控制。 • (2)以叠瓦状前积构型最为普遍,规模小,与海盆三角洲形成 显著差别。 • (3)一般在顶积层部位主要为中振幅中连续性结构;在前积层 部位振幅和连续性有所增强;至底积层部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三角洲进积速率高,前缘斜坡的坡度较陡,这时容易诱发浊流, 以三高结构为特征;另一种是三角洲进积速率较低,浊流不发 育,以弱振幅甚至无反射结构为特征。一般说来以前一种情况为 多.从振幅在三角洲层序中的垂向变化上看,在前缘浊积扇发育的 三角洲中一般表现为向上减弱反射结构;而在前三角洲为稳定泥 岩的沉积体中则一般表现为向上增强反射结构。 • (4)地震相单元具伸长锥状外形。由于其规模一般较大,长、 宽可在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因此受视野的限制,其外形特征 在地震剖面上可能不很明显,这时应注意从沉积体的等厚图上分 析其外形特征。
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积反射不发育的主要原因
• 湖盆中的水动力比海盆微弱得多,以河控建设性三角洲为主。但 是湖盆与海盆在形状、水深、坡度和容纳沉积物的能力上有很大 差别,从而与海盆河控三角洲有很大不同。 • (1)海盆深而湖盆浅,陆架三角洲的水深通常可达上百米,陆 架边缘三角洲的水深可达数百米,而拗陷湖盆的水深则通常仅几 十米,因此三角洲前积反射的高差差别大。 • (2)海盆是开敞性的的盆地,湖盆则基本上是封闭的盆地,其 水深亦比较浅,容纳沉积物的能力有限。因此当河流携带的粗碎 屑沉积物在河口卸载时,往往同时有大量的泥质沉积物在湖盆中 间沉积下来,从而使河口部位与湖盆中间部位的沉积速率相差不 很大,三角洲的进积速率减小,不利于前积构型的发育。 • (3)海盆中海平面相对变化的速率和频率要比陆盆中慢得多, 因此三角洲往往能持续性地向盆地内推进,形成规模巨大的沉积 体,发育各种大型的前积构型,而湖盆的水平而相对升隆变化要 比海盆中强烈得多,岸线的频繁进退使得三角洲的位置经常改 变,同样不利于前积构型的发育。
长。
沙流运动,因此,砂质纯, 分选好,厚度稳定。
4.4.3 海盆河控三角洲
• 三角洲是在较平缓的地形背景下,在河水和海(湖)水的共同作 用下所形成的复合沉积体。其基本特征是: • (1)离盆地边界较远,不受盆缘边界断层活动的控制。 • (2)以S型、顶超型和复合型前积构型最为普遍。共同特征是 底积层较发育,反映陆源物质较细、这与前述的冲积扇和近岸水 下扇形成显著差别。 • (3)一般在顶积层部位主要为中振幅中连续性结构;在前积层 部位振幅和连续性有所增强;至底积层部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三角洲进积速率高,前缘斜坡的坡度较陡,这时容易诱发浊流, 以三高结构为特征;另一种是三角洲进积速率较低,浊流不发 育,以弱振幅甚至无反射结构为特征。一般说来以前一种情况为 多.从振幅在三角洲层序中的垂向变化上看,在前缘浊积扇发育的 三角洲中一般表现为向上减弱反射结构;而在前三角洲为稳定泥 岩的沉积体中则一般表现为向上增强反射结构。 • (4)地震相单元具伸长锥状外形。由于其规模一般较大,长、 宽可在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因此受视野的限制,其外形特征 在地震剖面上可能不很明显,这时应注意从沉积体的等厚图上分 析其外形特征。
4.4.7 扇三角洲
吴崇筠(1989)
• 扇三角洲是由河流在盆缘大断层之下形成冲积扇后很快就转入 水下形成三角洲而产生的一种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复合体。其中 缺失在正常情况下冲积扇与之三角洲之间应当发育的冲积平原 相带。
4.4.8 扇三角洲
• 扇三角洲兼有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地震相特征 • (1)发育在盆缘边界断层之下。湖盆边缘临近高差 大、坡度陡的隆起区。 • (2)在纵剖面上,地震反射构型在沉积体的前半部与 后半部有显著差别。在后半部(相当于冲积扇部位, 一般较短)主要表现为杂乱前积构型或波状构型;而 在前半部(相当于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部位,一般 较长)则各种前积构型均可能出现,尤其以下超型前 积构型和斜交型前积构型较为常见。在横剖面上可出 现双向型前积构型或波状构型。 • (3)从冲积扇部位向三角洲部位,振幅和连续性逐渐 增强。 • (4)具锥状外形,规模一般比冲积扇大,长度可达几 公里至几十公里。
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第一种三角洲主要由河口砂坝组 成,砂体的走向与海岸正交 的厚度不等,局部增厚,呈豆荚状。 第三种三角洲由垂直海岸的 指状砂坝和平行海岸的滨外 主。 堤组成。与前二类比较,波 浪作用显著增强, 用使河口砂坝 潮 接成一体,指状砂 第二种砂体的分布模式与第 一种比较,河 潮流增强,河口砂坝形态仍 为指状,但在河口砂坝之外 有顺潮流展布的潮成砂体。 第六种三角洲由多列平行海岸 的滨岸堤组成,堤间为废弃河 似,波浪作用特别强烈,但区 别在于沿岸运动的泥沙数量很 大,所形成的砂体迫使河流沿 岸流动。
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辫状河三角洲的地震相特征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范围很大,表现为波状-亚平行,弱振 幅反射相,前缘为叠瓦状前积,发育在斜坡带上,距离盆 缘断层很远或无盆缘断层。
辫状河三角洲的类型(McPherson et al.,1987)
a. 物源来自远距离山区高地的辫状河三角洲;
b. 在冲积扇前方发育辫状分流平原的辫状河三角洲
c. 与冰川冲积平原有关的辫状河三角洲
无论在断陷湖盆长轴或短轴 缓坡侧都可能发育这种辫状河三 角洲砂体,其岩性、形态和分布 位置介于河流三角洲与扇三角洲 之间,短轴陡侧经过靠山型扇三 角洲向靠扇型扇三角洲的发育演 化,岸上斜坡增长变缓,也会演 变成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在 拉张盆地中可发生时空转换:在 断陷湖盆演化早期,扇三角洲的 发育与盆缘活动断裂关系密切, 随着源区高地的不断剥蚀,盆地 部分充填,冲积扇被冲积平原与 稳定水体隔开,扇三角洲转化为 辫状河三角洲。
• 扇三角洲是扇与三角洲的复合体,兼具二者的 特点。一般与盆地边缘断层相伴生
巴音都兰凹陷都乎木组与赛汉塔拉组层序及沉积相
巴9 巴19 巴21 巴2
河流域
T3
湖盆收缩体系域
湖进域
湖进域 高位扇三角洲
T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位域
低位域
湖进域 T8 高位域
低位域洪积扇、 水下扇
Tg
4.4.9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为由辫状河体系(包括河 流控制的潮湿气候冲积扇和冰水冲积扇)前 积到停滞水体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 洲(McPherson,1987),辫状河和辫状平 原与冲积扇不存在必然联系,其发育受季节 性洪水流量或山区河流流量的控制。冲积扇 末端和山顶侧缘的冲积平原或山区直接发育 的辫状河道经短距离或较长距离搬运后都可 直接进入海(湖)而形成辫状河三角洲。辫 状河三角洲距源区距离介于扇三角洲和正常 三角洲之间,在远离无断裂带的古隆起、古 构造高地的斜坡带,沉积盆地的长轴和短轴 方向均可发育。
法 国 的 罗 纳 河 三 角 洲
叠瓦型前积构型
4.4.5 海盆潮控三角洲
• 当河口潮流的能量很强时,会将河口湾处的 沉积物强烈淘洗,只留下潮汐砂脊,形成潮 控三角洲,这种强烈改造破坏的结构是使三 角洲的长度减小、宽度增大,进而使三角洲 的向前推进作用大大减弱。因此在浪控三角 洲上一般找不出较大规模的前积构型,而是 以叠瓦状前积构型为基本特征。 • 在南黄海古长江三角洲表现得最为明显。
型的前积反射构型。
• (3)地震反射结构在三角洲平原处振幅相对较弱, 而在三角洲前缘出振幅相对较强。 • (4)地震相单元具伸长锥状外形。由于其规模一 般较小,长、宽可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 断陷湖盆三角洲
东营三角洲
发散型S型前积反射构型,或为 帚状反射构型,收敛点指向扇 根物源处;在垂直水流方向呈 丘形,内部反射可见双向下超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13课
王英民 2012年
4. 区域地震相分析
• 4.1 • 4.2 概述 地震相参数
• 4.3
• 4.4
地震相编图及其沉积相解释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
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识别
• 4.4.1 冲积扇
• 4.4.2 近岸水下扇 • 4.4.3 海盆河控三角洲 • 4.4.4 海盆浪控三角洲
• S型-斜交型复合前积构型
海底扇地震解释剖面
4.4.4 海盆浪控三角洲
• 当波浪和沿岸流的能量很强,将河口处的沉 积物再搬运至河口两侧沉积时,则形成浪控 三角洲。这种强烈改造破坏的结构是使三角 洲的长度减小、宽度增大,进而使三角洲的 向前推进作用大大减弱。 • 因此在浪控三角洲上一般找不出较大规模的 前积构型,而是以叠瓦状前积构型为基本特 征。同时三角洲的平面形态也不再是一伸长 的朵状体,而是成为宽度远大于长度的裾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