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类题解题指要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类题解题指要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类题解题指要一、鉴赏概括小说的情节小说情节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命题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其中把握故事情节包括以下三种题型: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而鉴赏故事情节也有两种题型: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此外还有情节安排评价,如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其作用是制造悬念。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戏痴李老三书名城不大,如一大铗锅平放地上,锅沿四周是高高的山,锅底略略平缓的地方便是城。

城里人戏称为锅城。

锅城人好戏,由来已久。

城志载曰:“梨园婆婆,无日无之……举国喧阗,昼夜无间。

”早年,大凡城里庙会、祭祀或富人家红白喜事,无不搭台唱戏,热热闹闹。

当年的锅城,戏是无日不演,看戏呢,则是通宵达旦。

可自锅城人热衷于办企业挣大钱,锅城演戏几近销声匿迹。

城南李老三却是热衷依旧,不仅爱听,更爱唱。

李老三,原名李阿山,独喜潮剧《柴房会》,因钦敬戏里正直、善良、诙谐、幽默的李老三而改名。

《柴房会》是一出经典潮剧,讲的是小商人李老三夜宿客栈柴房,半夜遇鬼魂莫二娘,正直善良的李老三同情莫二娘的悲惨遭遇,毅然助其复仇的故事。

戏里李老三唱《柴房会》身兼二角,一会是声音宏亮朴实、字正腔圆的男声念白,一会又是悲戚戚、哭啼啼的女声唱。

台下的李老三早年听遍了四邻八乡《柴房会》,每每听完看完,回家又学又评,十足一个戏痴。

戏痴李老三足足等了30年,找了一个同样是戏痴的女人。

女人喜听喜看却不会唱。

闲暇时,李老三一字一句教女人学念学唱。

低矮的泥砖房里,常常传出《柴房会》精彩片段。

清汤寡水的日子里,女人和李老三夫唱妇随,常引来邻居伫足听戏。

夫妻俩纵然艰辛,生活却因戏而精彩。

日子就在这一唱一和中悄悄流逝。

一日,农闲在家的李老三夫妇又在家拉开架势。

女声:不怕,奴自藏于大哥伞下,便能去得。

男声:天地不公,世道崎岖,恶人自在,屈死无事,我老三越思越想,就是身无盘缠,一路上我求爹爹拜奶奶,忍饥受饿当化子,哪怕是剥破脸皮风霜苦,定教冤魂吐气把贼诛。

女声:大哥仗义恩德难忘,等候来生做马报还。

夫妻二人边走边唱。

走着,唱着,女人忽然软绵绵地靠在了李老三的肩臂上。

女人走了。

李老三右手持着一把红伞,一直为女人撑着。

送走了女人,李老三收藏了红伞和黑戏包。

伞是女人先前买的道具,戏包是李老三和女人手牵手逛街时一起看中买的。

李老三相信,女人自藏于伞下。

李老三自此只听戏不唱戏。

在锅城,李老三靠着录音机,一个人孤零零地听了几年戏后,经不住儿子劝说进城了。

那是一个锅城根本无法比拟的真正的城。

在城里,李老三先是靠录音机听《柴房会》。

录音带换成了光盘,李老三不仅有得听,还有得看。

莫二娘:(入室,见室中有异,又闻蚊帐内鼾声,揭帐探视)啊!是何方狂汉,酣睡在帐中?(莫用手一拂,老三翻身下床)。

李老三:哎呀!怎么静静跌落眠床下?(老三坐地搔首狐疑)看着电视里李老三初遇鬼魂莫二娘,在二丈高的竹梯上蹿下跳,欲逃无路,惊恐万状,李老三目不斜视,想唱又不张口,一动不动,呆呆坐上半天,恍若隔世。

一日,李老三在报上看到城里大戏院请了一著名潮剧团,连演三天,戏目有《柴房会》。

看到《柴房会》三个字时,李老三的眼直了。

《柴房会》开演那晚,李老三收拾齐整,带着收藏多年的红伞和黑戏包,一人持两票早早到大戏院。

“还有一位呢?”李老三进场时,服务员问。

李老三看了看年轻的服务员,笑笑没吭声,径直入场。

偌大的戏院,李老三第一个进场。

走到8排正中1、2号位置,李老三在1号位坐下,把红伞和黑戏包小心翼翼地放在2号位置。

红伞和黑包在空无一人的大戏院里格外显眼。

戏开演了。

“为生计,走四方……”,戏里李老三朗朗上口的开場白震慑了满满一戏院的“潮粉”。

李老三在座位上身体微微前倾,聚精会神,竖耳聆听,右手却不忘抚着2号座位的红伞黑包。

莫二娘:尊一声,我的我的……大恩人!李老三:叫一句,我的我的……冤鬼魂。

台上,李老三和莫二娘边走边唱。

台下,李老三听着看着身子忽然一软,斜靠在了2号位上。

戏痴李老三走了。

他是伴着带来的红伞和黑包里自己画的一张工笔老妇人像,安详地走了。

戏还在唱……(节选自2017年2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小说中三处戏文的呈现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设置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主题、情节本身的手法、效果等角度回答。

本题“小说中三处戏文的呈现有哪些作用”,对人物和主题的作用,李老三夫妻因戏结缘,婚后夫唱妇随,写戏文表现夫妻志同道合、情感深厚;对情节的作用,李老三进城后仍然痴迷于听戏看戏,引出下文去城里大戏院看戏,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三处戏文本身的作用是增强文化韵味。

题干中有“赏析”关键词,意谓是以表达技巧为重点的综合性赏析活动。

这里的表达技巧主要是描写艺术,重点是写人艺术。

做这种题型,关键有二:一是细读所给语句,抓住关键词,把握内容;同时注意把它放在上下文中解读。

小说中的语句赏析一般首先切入的是人物描写的方法,即一般要判定它属于哪种描写技巧。

当然,在人物描写角度已明晰的情况下从修辞角度切入是首选。

而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

一般从景物、人物大类上判定。

判定好后,如是人物描写,则需进一步判定它属于哪一小类,如肖像描写或语言描写等。

细节描写是常考的重点。

侧面描写较特殊,须结合主体材料来判定。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寂寞尼玛路叶广芩窗外景色单调而无聊,我在颠簸的车里铺开地图,寻找下车地点。

我不想随着这一车人到拉萨去,那样太没有意思。

我的目光向人迹稀疏处流动,终于停在一个我认为很美丽的点上,那里叫尼玛。

在阿多下车的只有我一个,几个来旅游的大学生惊讶地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内心充满着怜悯。

我背后夕阳里那些零乱苍茫的远山,那扬起的硕大风尘,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悲壮的气氛。

他们朝我热烈地挥手,我冷冷地看了他们一眼,转身去走我的路。

不远处有小饭铺,只卖拉条子。

我问有没有到尼玛的车,有谁说老王的车今天好像要去吉瓦乡,说他要赶过去给丈母娘祝寿,临时加跑一趟。

我立即提起包去赶。

老王的车是个体大客,比我来时坐的车还破烂。

朝外看,太阳已经向西滑落。

天还很亮,街上不见一个行人,几只脏兮兮的狗在风里迈着蹒跚的步子。

我把头抵在玻璃上,茫然地看着那陌生的街道发呆……过了许久,车停了,我无精打采地睁开眼睛。

外面天已黑透,头顶繁星闪烁。

凉意从窗缝里沁入。

老王没像我上车时那样跟上车的要票,门开了,门关了,老王像没看见这个人。

来人在黑暗里摸索,皮袍子发出很大声响,沉重的身体砸在我旁边的座位上。

我将身体尽量缩小,向窗口靠拢。

隔壁在哼,继而发出鼾声,蓬乱的脑袋朝我的肩上歪过来。

我粗暴地用身子扛他,他全不在乎。

对面有车开过,借助车灯的瞬息闪烁,我看见了那张俗不可耐的脏脸。

这是我千遍万遍看过的、时刻在逃避的脸,这样的脸已经领教得太多太多……天渐渐发亮,可以看清草梢上满是白霜。

这时,皮袍子突然醒来了,站起身使劲抠玻璃。

她向我叽里咕噜说了什么,我才听出这是个女人,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女人。

我帮她把窗户打开了。

一股冷风呼地灌了进来,让我打了个冷战。

皮袍子不怕风,她那蓬乱的头发在风里太阳神一样飘舞,那黝黑的满是皱纹的脸如同锋利的刀,将扑上来的风划破。

老女人探出半个身子,挥手尖叫。

声音细而尖,活泼欢快得像个小姑娘。

东边的天际出现了淡粉。

车上的人们都醒了,加入到她的呼叫之中。

一车的人都挤在一边,兴奋地朝外面望,还有人吹口哨。

很快,我发现那茫茫的原野上,有个人正骑马向着汽车奔驰而来。

我看清了,那是一匹枣红色的马,那马在东方朝霞的照耀下正如一束霞光,奔腾跳跃,好像从天而降的天神,驾驭着风轻轻掠过地面。

司机老王把车停下,眯着眼看越来越近的“一骑红尘”,嘴里喃喃地嘟囔着:四兔,简直就是一只野兔子……被叫做四兔的骑马人越来越近,越近越真切。

不少人已经跑下车,手舞足蹈。

车上的老女人仍在挥手尖叫,精神十分饱满。

那边的四兔也在向人们打招呼。

吆吆喝喝的喊声在空旷的原野向四面八方扩散。

我没见过这样热烈的相见方式,不过是一次简单的路遇,彼此竟显露出如此真挚的欢愉。

我想,我为什么不是四兔,我为什么不是车里的任何一个人,我应该真诚地欢迎和被欢迎,这该是不难。

四免骑着马来了,四兔是个军人。

人们围着四兔说话,有汉语有藏语,四兔一律撇着河南腔回答,也没有谁说听不懂。

四兔交给老王三封信,让他在吉瓦乡给发了。

老王指着我说,让她在尼玛发吧,何必多转乡里那一道手。

四兔说也好,就把信给了我。

连我是从哪儿来的,姓甚叫甚也没问。

四兔好像也再没什么要紧的事情。

他是昨晚十一点从哨所出发往这里赶的,从十一点到现在,整整跑了七个小时。

七个小时是多少公里,我算不来。

我很想和四兔说说话,可四兔有点忙不过来。

老王催大伙上车,说再晚了他就赶不上丈母娘的酒宴了。

四兔跑到我邻座的窗下,老女人俯下身去,将四兔要的东西递了出去,把脏脸在四兔脸上挨了换,四兔在老女人的耳边叽叽咕咕说了许多。

老女人开心地笑了……我说,四兔,你怎么叫四兔呢?四兔说,俺姓司徒,在这儿就被叫成了四兔,四兔就四兔,大家的理解就是四兔,其实叫啥都一样,顺嘴就中。

四兔骑上马要回去了。

汽车继续向西开,四兔打着马往北走,很快就看不见了。

东面脚下的太阳已经喷薄而出,那是大地与苍穹的美丽衔接,万道霞光衬托出高原清晨独有的辉煌,一下变得很美好。

我转过脸去看那老女人,不知什么时候她又进入了梦乡,窗外吹进的风,替她梳理着那头蓬乱的发。

一時,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

如何理解小说结尾“一时,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这句话的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从表层义和深层义着手。

表层义就从字面意思分析即可,深层义就从常见主旨角度思考。

如何理解小说结尾“一时,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这句话的含意?首先要问个为什么,即“我为什么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

通过联系情节来看,我来是想去尼玛排遣郁愤的,那为啥忘记了呢?日出的瞬间,让我感到了大自然的光辉;所给句子在结尾段,应该是故事情节之后,即路遇让我有了更多的美好的体会;我忘了郁愤,是因为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多思考与主旨有关的内容。

让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分点逐一作答即可。

【答案】:在日出的瞬间,“我”被大自然与人性的光辉照亮心灵,忘记了想去尼玛排遣郁愤的初衷;路遇让“我”体味到世间的真情与温暖、生命的乐观与坚强;“我”顿悟到应当怀着真挚的爱融入社会,拥抱生活,才能收获幸福,不再寂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