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辩证法第一节联系与发展一、相关概念1、联系:作为哲学范畴,包括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整体: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4、部分: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5、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6、发展: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反映着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从总体上概括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有方向的运动。
7、新事物:合乎历史发展方向,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二、普遍联系原理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1、联系的客观性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观点。
2、联系的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和其它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3)整个世界及每个事物都是由无数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3、联系的多样性(1)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2)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4、联系的条件性任何具体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改变了,联系的性质、方向也随之改变。
(1)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3)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点才是无条件的。
5、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系统论(整体和部分)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整体: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2、相互区别(1)概念不同(2)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3)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3、相互联系(1)二者不可分割。
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2)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
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4、方法论意义(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前进的变化或进化。
(1)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包括: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的新陈代谢,是事物的质变;2、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由简单向复杂的前进上升运动;3、发展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推动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2)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这是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
①就新旧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来说,新事物之所以是新,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或历史条件;而旧事物之所以旧,在于旧事物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已经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②就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说,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孕育成熟的。
对于旧事物来说,新事物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它是旧事物无法克服、无法消除的因素;对于新事物来说,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却吸取、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然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东西,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式上比旧事物高级和复杂,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阶级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应着社会进步的要求,因而最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因而,凡是符合社会历史规律、顺应社会进步潮流的新生事物,不管经过怎样艰难曲折的道路,终究是不可战胜的。
第二节辩证法的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1、质是一事物成为他自身,并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量是同质事物相区别的外在规定性。
量变是事物存在期间的变化,是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意味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质变是事物产生和灭亡的变化,是间接的显著的变化,意味着事物的非存在和转化。
2、质量互变规律:(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是新的量变发生的前提。
(2)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质变的情况;在事物质变的过程中存在着量变的扩张现象。
(3)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产生新的量变。
如此循环,形成不断的新陈代谢过程,质量互变规律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中。
3、质量互变规律说明,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临界点超出了度,就导致质变,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又引起了新的量变,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无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
4、方法论意义(1)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就是这样的错误观点。
(2)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既要反对“左倾”冒险主义,又要反对右倾保守主义。
二、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
1、矛盾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1)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性质;(2)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除、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趋势;(3)关系:矛盾斗争性寓于矛盾同一性之中,矛盾同一性以矛盾斗争性为前提。
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绝对斗争性,或陷入抽象同一性。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为: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③掌握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学会用“一分为二”或“两点论”的方法分析问题。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认为:①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点;②事物发展过程的每一阶段上的矛盾也都有其特点;③简单事物中矛盾双方各自的地位不同,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④复杂事物有两个以上矛盾,由于矛盾地位不同,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别,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⑤由于每个事物的性质不同,因此,解决事物矛盾的方法就必须不同。
(3)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被矛盾的普遍性所规定,二者不可分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方法论意义: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依据,也是我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
4、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我们把占统治地位,决定事物性质的矛盾方面称为肯定;否定:我们把处于被统治地位,且同事物性质相反的矛盾方面叫做否定。
2、辩证的否定观:(1)唯物辩证法对否定的理解是辩证的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否定。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处理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
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3、否定之否定规律(1)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由于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必然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否定之否定就是概括这个过程的哲学范畴。
这个过程具有规律性,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周期性。
内容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①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趋势,即事物发展的方向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②指明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路径,即事物的发展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曲折过程;③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是辩证统一的。
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曲折性道路,才能实现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前进上升运动;事物的发展只有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过程中的道路才能被称为曲折性道路。
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错误观点。
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掌握否定之否定规律,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
在对待社会发展和人生道路问题时,才能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树立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才能相信道路是曲折的,磨练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第三节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1、含义(1)原因:在事物的因果联系中,我们把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叫原因;(2)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称为结果。
2、辩证关系(1)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2)原因和结果相互包含,因中有果,果中有因;(3)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既要反对否认因果联系客观普遍性的主观唯心主义,也要反对把因果关系神秘化而宣言神学目的论的客观唯心主义。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把握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预见未来,正确地提出行动目标。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1、含义(1)必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出现的确定不移的趋势;(2)偶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辩证关系(1)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路;(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方法论意义割裂二者关系必然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它要求我们既要发现必然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善于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1、含义(1)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尚未实际存在,但能实际存在的种种趋势;(2)现实性是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存在性。
2、辩证关系(1)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没有可能性就没有现实性;(2)可能性是孕育在现实中的发展趋势,没有现实性就没有可能性;(3)可能性可以变为现实性,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
3、方法论意义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一定要立足于现实,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同时还要放眼未来,树立理想,争取把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