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三.位置与区位——城市地理学
三.位置与区位——城市地理学
2、铁路交通地理位置 、
铁路对城市发展影响的两面性: 铁路对城市发展影响的两面性:铁路是现代快速大运量运 输的主要方式。铁路的修筑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 盛,又可能抑制另一些城市的发展。 铁路枢纽:若有几条铁路线在城市衔接或交汇,则城市在 铁路枢纽: 铁路网中处于枢纽位置。一般来说,铁路枢纽通达性好, 城市腹地范围比较广大,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有利于城市 发展。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这是中国城市形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区域地形类型。 山前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有坡度,水源丰富又 排灌条件良好,为古代陆路交通线开辟和古代城市发育提 供了优良环境,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的城市分布。 这类城市在中国北方分布十分广泛,尤以华北平原外侧沿 着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南丘陵山 地外缘的一连串城市数量最多。在祁连山北麓、天山南北 麓、川西山地东麓等也很典型。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这类城市处在窄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带。城市 本体虽是平原地形,并都临河,但因平原狭窄,间有残丘 起伏或周围一侧地形破碎。最典型的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 游平原边缘的城市。在古代它们都具有城市建设所必备的 良好防卫、交通、农业基础等条件。
中国主要城市地形分类( 中国主要城市地形分类(1983) )
地形类型 1. 2. 3. 4. 5. 6. 7. 8. 9. 滨海平原/丘陵 滨海平原 丘陵 三角洲平原 平原中腹 山前洪积冲积扇平原 平原与低山丘陵邻接地带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 高平原 高原山间盘地或谷地 中山谷地 城市数 21 17 29 63 20 76 6 41 15 1 289 分布频数 分布频数 7.3 5.9 10.0 21.8 6.9 26.3 2.1 12.2 5.2 0.3 100
我们可以把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 我们可以把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简单 概括为城市地理位置及其所反映的各类地理条件。 概括为城市地理位置及其所反映的各类地理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各种影响城市 发展的区域条件在地理空间上的折射, 发展的区域条件在地理空间上的折射,区域地理条件是城 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那里的城市发展 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1、宏观尺度 、
与宏观尺度相对应的是城市的大位置,大位置是城 市对较远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 析的。
2、中观尺度 、
与中观尺度相对应的是城市的中位置,中位置是城 市与所在影响区域的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
3、微观尺度 、
与微观尺度相对应的是城市的小位置,小位置是城 市对它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 图上进行分析的。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低山丘陵地貌在中国有大面积分布,这里的城市多位 于河谷,临河是共同特点。当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平原较宽 阔时,如湘江平原,城市地形较平坦;当河谷平原比较窄 小时,城市则有山城特点,如重庆。当河谷平原成盆地状 时,如“金衢盆地”,则城市均靠盆地边缘。不论位处哪 一种河谷平原,城市周围多地形破碎,起伏较大。这类城 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平原中腹的城市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 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相 对较差。同在华北平原,但平原中腹,城市发展相对稀而 小的状况与平原外围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多而密恰成鲜明 对照。华北平原中部较大而且历史上著名的城市几乎都沿 纵贯平原南北的大运河一线分布。
三、地理位置与空间关 系
1、中心地理位置 、
这是根据城市和它腹地 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 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 则城市与它以外各个方向的联 系距离都比较近。这一种有利 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 交通线向这里会聚,也促进从 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从 而促使城市的发育。
2、重心地理位置 、
2、区域劳动力资源条件 、 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质量
年龄结构、 身体素质 文化程度、 技术水平、 思想观念
3、交通网络状况 、
铁路 公路(高速公路、主干公路、县乡村公路、路网结构) 公路 航道 机场
4、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供水 排水 电力 通讯 供气 供热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置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与区域若干要素的空间关系;区域条 件是城市与区域各要素关系的总和; 城市的地理位置在区域背景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 区域条件则从总体上影响了一国或一个区域的城市群体的 面貌; 从更小尺度来看,为什么一个城市会在某一地点形成发展 起来?为什么这个城市发展得很大,那个城市却很小?为 什么有的城市长盛不衰,即使城市毁于天灾人祸,往往又 在原地重建,而有些城市却在历史上昙花一现?揭示某个 城市形成、发展的特性,首先必须深入到城市所处地理位 地理位 置的研究。
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城市群 鲁
浙闽赣三省交界地区
四、交通地理位置
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施; 不要忽视对城市自然地理位置的关注,并要赋予它经济 意义,这种经济意义往往体现于城市的交通条件; 对外交通运输是城市与外部联系的主要手段,是实现社 会劳动地域分工的重要杠杆,因此城市地理位置的核心 城市地理位置的核心 是城市交通地理位置; 是城市交通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 地理位置 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 城市的地理位置 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 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二、空间尺度与地理位置
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可以从大位置 中位置 小位置 大位置、中位置 大位置 中位置和小位置 三个方面来考察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 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状态。
世界百万级城市的纬度分布(1920~1970 年)
2、地形条件分类 、
滨海城市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城市建成区直接面海(如大连、 青岛);一种是城市位于短小河流的河口,距海很近(如 椒江、温州)。它们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 形成发展,这类城市所在的滨海平原极为狭窄,背靠着低 山丘陵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角洲平原城市 城市距海远近与三角洲大小有关,但一般说距海较近。 与滨海城市的差异在于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 众,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优势。以南方长 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密集城市群最为典型。北方的河 口三角洲开发尚不充分。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地理位置与地理条件; 地理位置与地理条件; 城市的地理位置; 城市的地理位置; 城市区位与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与区位分析。
将城市与其周边的资源、环境加以综 合研究,用城市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的作 用来解释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是科学地理学 建立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地理条件
中部 280 215 10 15 65 125
29.2 37.72 31.25 41.67 40.37 36.65
西部 544 107 7 1 25 74
56.6 18.77 21.88 2.78 15.53 21.70
2. 水平(纬度)分布 水平(纬度)
世界人口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面分布很广泛,不 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几乎已不复存在,但世界的城 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集中在气温适中的 中纬度地带。
一、地理位置的概念
数理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方相对于赤道和本初子午 数理地理位置 线的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方相对于江河湖海和山脉 自然地理位置 的位置。 经济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方相对于具有经济意义的 经济地理位置 资源地、产业区的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方在一定国际形势下,与 政治地理位置 它的敌人和朋友的相对位置。
10.高山谷在不同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下,城市建设的投资费用可以 差别很大。这也是城市选址需要考虑自然条件的重要原因。
二、经济地理条件
1、区域自然资源丰饶度及组合状况 、
矿产资源 淡水资源 水热资源 动植物资源 资源组合状况
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 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这些条件有 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 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还有的是未来的发 展可能性。 展可能性。
一、自然地理条件
1、城市空间分布 、
城市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城市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
指标 国土面积 城市数(1994)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全国 960 570 32 36 161 341 东部 136 248 15 20 71 142
14.2 43.51 46.88 55.56 44.10 41.64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与区位分析
2008.3.19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通过地理位置及区位相关概念的学习, 通过地理位置及区位相关概念的学习,要求 了解城市的地理条件与地理位置类型, 了解城市的地理条件与地理位置类型,熟悉区位 要素与区位优势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要素与区位优势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掌握城 市地理位置、地理条件、 市地理位置、地理条件、区位优势分析的基本方 法。
高平原上的城市 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 米上下 的蒙古高原面上。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在中国地形二级阶梯的高原上,绝大多数城市均集中 在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并滨临河流。典型的如位 于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黄土高原上河谷盆地里 的城市。 中山谷地城市 在海拔500~3 000 米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 城市一定位于狭窄的河谷平原,如南平、三明、汉中、十 堰、攀枝花、西昌。 高山谷地城市 在3 000 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谷 之中,如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