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大 正 天 皇
战后60年来日本政党政治大体经历4个 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
战后政党政治的恢复与重组
1945年10月,美国占领当局颁布"人权指令",解除党禁, 迎来了政党复兴的高潮。至1946年初,日本政治舞台 上出现了多党林立的纷繁局面。但是,战后初期政党 蜂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便开始消散。各种政治 势力经过分化、组合后开始向两极集聚,一个是维护 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党和自由党,一个是代表劳工利 益的共产党和社会党。社会党选择的是合法议会斗争 的道路,而共产党则与当局对抗,曾一度处于"非法" 地位。在战后首次选举中,社会党成为第一大党并联 合其他政党组阁,此时两大阵营间已经显露出"保革对 立"的态势。
一、日本的政治文化 二、日本政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三、日本的政党制度
日本的政治文化
• 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 的东亚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构成多 样、内容丰富的政治文化。
从文化源流的角度看,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 有三大方面:一、本土生成的传统文化;二、源 自中国的儒家文化;三、吸收从西方传来的基督 教文化。这种文化源流的多源性导致了日本文化 结构的多重性与复合性。 从文化发展演变的阶段看,上述三个文化源 流在日本文化发展史上又先后占据主导性地位, 使日本文化的发展演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 特征。 从内容构成上看,日本政治文化有以下几大 要素:神国思想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与和平主 义。这几大要素虽然不足以涵盖日本政治文化的 全部内容,但却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最具特色和 基础性的
• 1884年10月,自由党宣告解散。1890年 1月,大井宪太郎等重组 自由党,河野广中等组成大同俱乐部,板垣退助等组成爱国公 党。同年9月,三党联合组成立宪自由党,1891年改称自由党。 1896年,立宪改进党吸收几个小党改组成进步党。1898年6月,自 由党与进步党合并为宪政党,组成以大隈重信为首相、板垣退 助为内务大臣的“隈板内阁”,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政党内 阁。宪政党执政约4个月,即因旧自由党系和旧进步党系争夺内阁 官位而发生分裂。旧自由党系继续使用宪政党的名称;旧进步 党系则改称宪政本党,后来又改组为宪政会。经过多次改组, 这两个政党分别嬗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两大资产阶级 保守党──立宪政友会和立宪民政党。 随着隈板内阁的倒台, 日本政党政治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在二战以后的在民主改革中,日本的神道思想 和民族主义的被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也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天皇集权、军部擅权的法西斯专政体制 被废除,政教分离,神道与国家政治分离,民主、 和平思想的传播,议会内阁制的政权体制的建立, 普选制的实行,这一切都有助于民主和平的政治文 化在日本的形成。至少在国家政治外交的层面,神 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影响已经大为削弱,不再发挥 主导性的作用。
大正民主运动
米骚动
• 第三阶段: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崩溃 阶段(1918—1932)
• 1918原敬内阁成立至1932年犬养毅内阁垮台是 日本进入所谓的”宪政之常道”的政党政治 阶段.随着1932年陆海军法西斯分子的枪声, 日本政党政治被轻而易举的取代,政党政治 的历史进程被法西斯专制政治所中断。
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作为复合型的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 思潮,对日本民族的发展和国家和民族的近代化、统一国家 的形成以及中央政权的建立,无疑产生了巨大的、不失为积 极的作用。但但日本近代历史告诉我们,作为一把“双刃 剑”,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过分张扬和推崇,尤其是在国 家政治生活和政策理念的全面又使之自我异化,走向极端化、 沙文化,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实行扩张主义政策、对外发动侵 略战争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理念,成为法西斯军国主义蒙蔽国 民,驱使国民为其侵略战争卖命的意识形态工具。由此可见, 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与日本对外扩张的力量和政策有着密不 可分的联系
众议员选举方法:全国分300个小选区,产生 300个席位,计算方法实行简单多数当选制;全 国划11个比例选区,产生180个议席,按政党得 票比例和候选人名单顺序分配议席。
参议员选举方法:全国按照行政区划分47个地 方选区产生146议席,剩余96席不分选区按得票 比进行分配。
c、两院关系
绝大部分议案需要两院表决一致才能形成国会决 议。 众议院拥有一定的优越权,体现在: 1、众院通过但参院否决的法案,如果众院再以三 分之二以上的票数通过,发、法案即可成立。 2、在预算审议、条约批准、首相选举中,两院不 一致且协议会协商无果后,众议院的选举结果即 作为国会的表决结果; 3、内阁不信任决议只有众院可以行使。
板 垣 退 助
后腾象二郎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1900的“桂圆时代”— 1918年一战结束)
这一时期是日本从官僚专制体制向政党内阁体制过渡 的时期。1901年6月至1913年2月伊藤派的西园寺公望 与山县派的桂太郎轮流执政,对此人们称之为“桂圆 时代”。大正民主运动是战前日本政党政治形成的主 要推动力,大正时期连续出现三次民主运动高潮,每 一次都把日本政治发展推到新高度,也把“桂圆时代” 推向坟墓。1918年爆发的“米骚动”事件推动了日本 近代政党内阁制的建立
5、政党与人事、司法及军队的关系 A、政党与国家人事制度的关系 B、政党与司法机构的关系 C、政党与军队的关系 6、政党与社会的关系 A、政党与社会利益集团或利益群体的关系 B、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C、政党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1、日本政党基本概况
a. 革新政党和保守政党在1955年发生过一次突变。 b. 苏东解体以后呢,形成了一个政党泡沫化的一 个“井喷期” c. 自民党夺权三部曲 d. 009年大选,自民党彻底丢掉了政权 e. 日本向多党联合轮流执政方向发展已成为大势 所趋
• 日本政党政治中保守势力增强 • 民主化衰落 • 日本以政党政治来维护政治稳定
日本政党制度
1、日本政党基本概况 2、政党制度基本情况 3、政党与代议机构的关系 A、政党在代议机构中的地位及其确定方式 B、政党在代议机构中的组织及其活动方式 C、政党在议会机构立法程序中的作用 4、政党与政府的关系 A、执政党地位的确立及组阁方式 B、执政党执掌行政权的方式 C、在野党、参政党对政府的影响和作用
从这几个角度入手,也许还不能准确而全面 地把握日本政治文化的整体框架和丰富内涵, 但至少揭示了日本政治文化最主要的构成要 素和基本特征,多少可以提供一个分析平台, 用于解读日本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行为特征、 日本政府政治运营的核心理念及其对外政策 的决策思想等政治行为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日本的传统文化形成于农耕社会确立和统一民族 国家成立的弥生时代至大化改新时期。随着统一 国家政权的建立,日本开始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 因为日本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是在受外来文化影响 较少的情况下,自成一体地发生和成长起来的, 相对于其他许多大陆国家而言,日本的早期传统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国产文化”,具有相当强 的“原生性”。这既是日本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 也是日本文化的源流和组成部分之一。
两院均内设议长、副议长、常任委员长、秘书 长等领导职务;下设多个委员会分别负责特定 领域的事务; 另外设立两院协议会作为两院协调结构(各选 10名议员组成) 两院均设事务局和法制局作为辅助机构; 法官起诉委员会(两院各出10名议员组成) 法官弹劾法院(两院各出7名议员担任法官)
两院议员均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任 期4年,到期全部重选,但首相有权提前解散 众院,议员任期随之结束,此规定被认为较能 忠实地反映民意,因而众院在国会中拥有较高 地位(众议院优越制);参议员任期6年,每3 年选一半议员; 议员参选资格:参选众议员须年满25岁,参选 参议员须年满30岁。 选举规则:小选区制、地方选区制度与比例代 表制并立制度
• 日本是亚洲近代史上最早出现政党的国 家之一。现行政党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随着以天皇为象征的资产阶级议会 制国家的建立而形成的。日本实行多党 制,但长期由一党执政。
近代日本政党政治的历史
•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875“爱国会”成立—1900藩阀与官僚 共同执政) • 日本政党最早出现于明治维新后的自由民权运动时期。1874年1 月,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顺应新兴中小资产阶级反对藩阀专 政、要求政府设立民选议院的潮流,发起组织了爱国公党,但不久 解散。同年4月,板垣、片冈健吉等成立立志社。1875年 2月又以 该社为基础成立爱国社(1880年 3月改称国会期成同盟)。19世纪 80年代初,随着自由民权运动的衰落,中小资产阶级从宣传请 愿活动转入组党活动,以准备在开设国会后参政。1881年10月, 国会期成同盟等组织改组成为自由党,板垣退助任总理(即主 席)。1882年4月,以大隈重信为总理的立宪改进党宣告成立。这 两个政党的成立标志着日本正式出现了组织形态较完备的政党。
。
"一党优位制"的重塑
• 2005年9月13日,日本举行43届众议院选举, 自民党赢得了296个席位,而执政联盟的席位 为327席,超过议席总数的2/3。这是自民党 时隔15年以后,重新赢得超过众议院半数的 席位,这将有助于自民党一系列的方针、政 策,预示着日本政党政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段。
未来走向
•
前日本首相西园寺(1849-1940)
•
裕仁天皇(1926-1989)
五五年体制时期
• 1955年10月,社会党左右两派实现政治统一,一个月后,保守 的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成立自民党。在1958年5月众议院选举 中,自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而社会党成为最大的在野党。 以此为开端,进入了"保革对立"的"五五年体制"阶段,形成了具 有日本特色的"一党优位制"。它既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多党制, 也不同于各种一党制,而是在多党制的条件下,自民党长期单 独掌握政权。自民党终能拥有超过半数的席位,社会党很难与 之抗衡。 •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张走中间路线的公明党出现后,形成了 自民党对垒社会党、共产党、民社党、公明党的"一强四弱"的 模式,争夺无党派阶层的"浮动票",逐渐成为各政党的"角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