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种群生物学与保护解析

第五章种群生物学与保护解析


幼年库有较大的库量;幼苗较高的死亡率;环境筛的选择强度很 高;从第2龄到第7龄死亡率降低;第8龄级出现不受环境筛的影响; 幼苗期环境选择压力kx较大;每隔45年左右受到环境筛选一次, 180年、225年、 270年、 330年受到的威胁最大。
根据对格氏栲生命表的分析,采取积极
的保护措施:
1、在不影响格氏栲种群发展和环境破坏前提下,采取人 工更新,以保证幼苗以较大概率发育成小树; 2、在干扰比较敏感的时期采取谨慎保护,对各种影响其 种群存活的随机因素进行预估与检测; 3、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其最脆弱时期的保 护上; 4、建立定位观测站,观测种群受危的环境因素等等。
四、性比与多样性保护
• 性比—是一种生物某一层次中雄性 单位数与雌性单位数之比。
种群性比的研究是反映种群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种 群生态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与现存种群的 研究有关,对于种群进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植物种群性比的因素
生物种群性比趋向于1:1 • 光对花的性别有很大的影响
光强度和光照时间(例如菠菜在长日 照条件下雌株较多)
• 温度对种群的性比也有一定的影响
低温可促进雌性花的形成,高温可促 进雄性花的形成。
• 水分状况对种群性比的影响也很大
对不同物种,水分状况影响种群性比 的偏向是不同的。
• 种群密度对种群性比的影响也很大
• 此外,肥料、海拔高度、病害、寄 生、机械损伤等也会影响植物的性 别,进而影响种群的性比。
• 因此,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调节影响 性比的因素,来调节种群格局,使 种群性比达到最佳状态,促进种群 的健康
放牧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地群落植物 茎叶生物量资源分配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1)在个体水平上,植物在 放牧干扰下表现出明显的小型 化现象。 (2)过度放牧显著改变了物 种的资源分配策略,使生物量 向叶的分配比例增加, 向茎的 分配比例减少。
任海彦等,2009
• 表明资源分配的权衡(Trade-off)是存 在的
第二节 物种生活史与生物多样 性保护 一、生活史对策
生活史——是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 的全部过程。 个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寿命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 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可以理解为生活史的各种 。 成分或整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响应
例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体型大小对策等。
• 空间特征 • 遗传特征基因库 • 系统特征包括种群——环境因子在内的自组
织自调节的系统。
三、年龄结构与多样性保护
• 生命表—研究种群数量动态的核心 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年龄为顺序, 系统记述种群的死亡、生殖及死亡原 因的表格。
系统性:整个世代 阶段性:各发育阶段的生存和繁殖 综合性:各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作用 关键性:主要因素及其作用的主要阶段
• 植物的资源分配模式反映了对环境的生 态适应对策
(二)生殖对策
1、r选择与k选择 r-选择: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种群增 长率最大;
(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爆发和猛烈的破产”可通过 迅速增值恢复到较高水平)
K-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种群竞争 能力最大。
(保守主义者,当生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 有竞争者抑制,就可能趋向灭绝。 )
是在不利环境到来之前,由某些季节信号,尤其
如光周期变化的诱导而引起。
• 柞蚕四、五龄幼虫 • 小麦红吸浆虫幼虫 • 家蚕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 • 舞毒蛾发生在胚胎发育已完成的阶段 • 松毛虫发生于幼虫的某一龄期 • 玉米螟发生在幼虫晚期阶段 • 七星瓢虫发生于成虫期
第五章 种群生物学 与保护
第一节 种群特征的多样性保护 一、种群的概念
种内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繁殖群。
如:淡水鲤鱼,各个湖泊河流的隔
离(鲤鱼的种类很多,约有2900种)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四种基本特征: • 数量特征 最基本特征
数量大小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四个 种群参数影响,继而又受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 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一)资源配置与权衡(trade-off)
理想的高度适应性生物(达尔文魔鬼)
能量的限制导致必须进行能量的权衡(生
存和繁殖)
能量分配—单次生殖或多次生殖(大量
小型后代或少量大型后代)
达尔文魔鬼(Darwinian demons):一种理想的假想中的 生物体。它具备可使繁殖力达到最大的一切特征:在出 生后短期内达到大型的成体大小,生产许多大个体后代 并长寿。
吊皮锥:又名格氏
栲,青钩栲
活化石植物,由于坚
果大,富含淀粉,味甜美, 果熟时,大多被鸟、鼠搬食, 因此林中幼苗稀少,天然更 新困难。目前除福建三明苇 口有一小片近于衰老的天然 林及少量人工林外,即使在 森林保存较好的山区吊皮锥 也罕见。
X:单位时间内年龄等级的中值;ax:各龄级存活数;Lx:各龄级 开始存活数;qx:各龄级死亡率;kx:消失率
度在K值临近。
常不紧张
种内种间斗争 选择有利于
快速发育 高值
提早生育 体型小
单次生殖
缓慢发育 高竞争力 生殖开始迟
体型大
多次生殖
寿命 最终结果
短,通常少于1年 高生育力的
长,通常大于1年 高存活率的
(三)滞育和休眠
1、滞育:是动物受环境条件的诱导所产生的静止 状态的一种类型,发生于个体发育的一定阶段,
影响动物种群性比的因素
• 季节、年间、地理变化、环境条件 (如气温降水量的变化)、捕食风 险、环境选择压力。
• 2013年S ONE
研究发现选择优生优育繁殖策略的个体或物种,如老虎、 人类等,环境选择压力的增大将会导致其后代雌性比例 增大。而选择多生少管这样粗放繁殖策略的个体或物种, 如老鼠、蚊子等多数昆虫,环境选择压力的增大将会导 致其后代雄性比例增大。
特征 气候 死亡率 存活
种群大小
r-选择
k-选择
多变,难以预测和不确定
稳定,可预测,较确定
常是灾难性的,无一定规律性,非 比较具有规律性,密度制约
密度制约的

幼体存活率很低,
幼体存活率高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通常低于
环境容纳K值,群落不饱和,生态上 时间上稳定,种群平衡,密
真空,每年有再移植变动性大,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