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液及其应用
胶团向微乳液转变过程,许多物理性质并无明显转折点
认为:增溶作用是微乳相自发形 成的原因之一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0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液的结构类型
微乳液结构分类
organic molecules (oil)
90年代以来微乳液的应用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4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液的性质和特点
微乳液定义[3]:
微乳液是两种不互溶液体形成的热力学稳 定的、各向同性的、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 分散体系,微观上由表面活性剂界面膜所 稳定的一种或两种液体的微滴所构成。 微乳液的组成: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6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负界面张力理论(Schulman和Prince)[4]
surfactant
油
cosurfactant
普通乳状液
水
微乳液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醇增加
W/O微乳液形成过程
缺点:缺乏实验基础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9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溶胀的胶团理论(Shinoda)
微乳液在很多方面类似于胶团溶液
电解质、摩尔体积小的油或高芳 香性油、升高温度(对于非离子 ),促进W/O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AOT:二(2-乙基己基)磺化琥珀酸钠
单链离子表活
双链离子表活如AOT
Slide 15
© 2003 By Default!
Slide 23
© 2003 By Default!
已成功制得的纳米粒子
热点
金属,如Pt,Pd,Rh,Ir,Au,Ag,Cu等 硫化物CdS,PbS,CuS等 Ni, Co, Fe等与B的化合物 氯化物AgCl,AuCl3等 碱土金属碳酸盐,如CaCO3,BaCO3,SrCO3
Slide 1
Seminar Ⅱ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液及其应用
赵玉军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能源工程研究室 2005.11.03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2
© 2003 By Default!
在讨论相行为和配方设计时,R比被当作一个基本的工具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7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液的结构类型
小结
O/W型微乳液需要较少的助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界面张力,而大量时可改善 界面的曲率,有利于形成W/O型微乳液
结论: 微乳法的洗涤效果优势明显 环境友好 选用更高效的表活和助表活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22
© 2003 By Default!
纳米粒子的制备[7]
反应介质:反相微乳液W/O 水相:反应物 控制参数:反应物浓度、pH 值、温度、油水比等 ZrO2颗粒
γ—油/水界面张力 Гi—i组分在界面的吸附量 μi—i组分的化学位 Ci—i组分在体相中的浓度
加入另一种能够吸附在界面 (Гi>0)上的组分,将使界 面张力进一步降低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8
© 2003 By Default!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20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法三次采油
30% 的石油被一次和二次 采油采出 20% 的石油可以通过三次 采油的方式实现
表活 与助 表活
微乳相的形成: 降低原油的粘度 增加原油的流动性 提高驱油率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是影响微乳液类型的重要因素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8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液的制备
schulman 法: 油、水、表面活性剂 shah 法: 油、醇、表面活性剂
微乳液水核大小稳定均一,故可得到均匀纳米级的反应产物
Cli!ord Y., Control of zirconia particle size by using two-emulsion precipitation technique.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56 (2001) 2389-2398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O/W型
W/O型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油水双连续型
Slide 11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液的结构类型
相关理论
双重膜理论(Schulman和Bowcott)
几何排列理论(Robbins等)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21
© 2003 By Default!
洗涤过程的应用[5,6]
传统洗涤剂:肥皂、洗衣粉和液体洗涤剂 微乳型洗涤剂(浸泡型): 超低的界面张力, 渗透能力强, 增溶能力强
环境不 友好
滴加醇
滴加水
通常采用相图法确定微乳形成的区域,从而获得最佳的三 相配比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9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液的应用
三次采油的应用 萃取中的应用 洗涤过程的应用 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药剂和化妆品中的应用 润滑切削油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方面的应用-合成新材料
稀溶液中为球形 浓溶液中可呈各种形 状
质
不稳定,用离心机 稳定,用离心机不 稳定,不分层 易于分层 能使之分层 浓度大于cmc即可, 少,一般无需助表 多,一般需加助表 表面活性剂用量 增溶油量或水量 面剂 面活性剂 多时要适当多加 与油水混溶性 O/W型与水混溶, 与油、水在一定范 能增溶油或水直至达 W/O型与油混溶 围内可混溶 到饱和
H2O相, 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5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液的性质和特点
普通乳状液、微乳液和胶团溶液的性质比较
普通乳状液 外观 质点大小 性 质点形状 热力学稳定性 微乳液 胶团溶液 一般透明 小于0.01μm 不透明 透明或近乎透明 大于0.1μm,多分散 0.01-0.1μm,单分散 体系 体系 一般为球形 球形
双亲区C
Slide 16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液的结构类型
根据R比理论,油水表活多相体系 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R<1):S1与过量的油成 平衡,也称下相微乳液; 第二类(R>1):S2与过量的水达 平衡,也称上相微乳液;
第三类(R=1):为含有大量水、油 、和表活的表面活性剂相与过量水 相和过量油相(均有表面活性剂分 散)成平衡,即所谓中相微乳液
油 双重膜 水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表活
Slide 13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液的结构类型
醇:提高混合膜的柔性
油
水
0.5
微乳液界面膜弯曲示意图
油水渗入程度不同导致膨胀程度不同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R比理论(Winsor)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2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液的结构类型
双重膜理论(Schulman和Bowcott)
作为中间相的混合膜具有两个面,分别与水和油相接触。 其作用的强弱决定界面的弯曲及方向,从而决定微乳体 系的类型
2nm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易形成W/O型微乳液
Slide 14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液的结构类型
几何排列理论(Robbins等)
在双重膜理论基础上,认为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几何填充,填 充系数为υ/α0lc (烷基链最佳截面积/极性头最佳截面积)
υ――表面活性剂中的烷基链的体积 α0――表面活性剂中极性头的最佳截面积 lc――烷基链的长度 油水双连续相
界面 0.03-0.05 Nm
瞬间负界面张力是形成微乳液的主要原因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7
© 2003 By Default!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多组分体系的Gibbs公式 -dγ=∑Гidμi=∑ГiRTdlnCi
ITRC (Interstate Technology & Regulatory Council). 2003. Technical and Regulatory Guidance for Surfactant/Cosolvent Flushing of DNAPL Source Zones. DNAPLs-3. Washington, 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