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中的气候变化
人类的进化史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兴起与跌落、战争和浩劫,以及重大科学发现和文化成就的取得,除了我们看得见的人为因素以外,冥冥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有气候的变化。
科学家们认为,自然环境变化对人来文明的影响是很大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土地的产量,从而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影响。
这种影响在古代人口高密度的农业社会当土地产量减少时会带来饥荒、移民和国家力量的减弱,从而引起战争、动乱和朝代更替的严重后果。
对古代中国而言,气候在温暖期和寒冷期的转换,往往决定着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实力的强弱对比和农牧分界线的南北飘移,由此引发或加剧民族冲突,进而决定中原王朝的兴替。
秦汉是一个气候相对温暖的时期,虽然其间也出现了多次年代尺度的冷暖波动,但冬半年均气温较今约高℃,最暖30年出现在西汉初年(前210~前180年),冬半年平均气温较现代高℃左右。
与之相应,秦汉时期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种植北界向北推进至河套以北地区。
继秦汉暖期之后,中国气候进入了一个长达近400年的寒冷时期,即魏晋南北朝冷期。
当时我国东中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低℃以上,其中,最冷30年出现在南北朝中期(481~510年),冬半年平均气温较现代低1 .2℃。
在这个寒冷期中,匈奴、鲜卑、羯、氐和羌等游牧民族纷纷内迁,割据中原,北方农区因此大幅度向南退缩,牧业甚至进到华北平原。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复以河阳为牧场,恆置戎马十万匹,以拟京师军警之备”。
当时大片农区已转变为牧区,其农牧分界线自碣石至上谷居庸关,折向西南常山关,沿太行山东麓直达黄河。
虽然这条界线并非完全是气候的产物,但是与气候寒冷导致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密切相关。
隋唐(特别是唐代中前期)气候总体温暖,我国东中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高℃以上,其中,最暖30年(691~720年)较今高℃。
唐中叶“安史之乱”后,我国气候再次转冷,并持续至五代时期。
当时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约低℃,虽然其间也有短暂回暖(如850年前后),但幅度不大,气温仍较今约低℃。
在此期间,中国再次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动乱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如吐蕃、契丹、党项等)伺机南扩东进,
畜牧业由此得以再次发展。
北宋至元中叶为气候温暖期,这与欧洲及大西洋周边地区出现的 中世纪暖期相一致。
这一时期我国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约高℃,最温暖阶段出现在1201~1290年,较今约高℃,但温暖气候并不持续稳定,其中也有相对寒冷的阶段,如两宋之际。
这种温暖的气候条件在北方农业上的反映,即农区向北扩展。
明清时期气候以寒冷为特征,这与欧洲及大西洋周边地区曾经出现的“小冰期”状况一致,我国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约低℃,其中最冷时段出现在清后期(1861~1890年),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约低℃。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从850年起有7次国家大动乱都发生在冷期中。
在24次王朝的建立和灭亡的事件中,只有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以及西夏王朝的建立发生在暖期中,元亡明立两次事件是冷期时冷期时元末农民起义延续的结果,仅仅发生在冷期结束后8年。
结合历史与冷、暖期的大致划分,可得出一个规律:当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当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例如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等乱世都出现在冷期。
然而,不是所有的气候降温期的社会动荡都会引发改朝换代,气候降温期也曾有东汉初期、光武中兴等社会繁荣和稳定。
气候持续增温期也不总对应社会繁荣和稳定,如清朝后期和混乱的民国时期等。
因此,气候变化不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唯一因子。
对于千年前的世界而言,四千多年以来,在人类文明出现的地球上,经过了四次比较大的寒冷期,也叫“小冰期”,还有四次比较大的温暖期。
第一个寒冷期,时间发生在大约公元前2200年至前1900年。
气候变迁造
成很大的灾害。
欧洲北部的畜牧民族在寒冷的夏季无法取得足够的饲料,以
便在冬天喂养牲口。
农耕民族则因生长季节太短而歉收。
粮食需求无法满足。
人类遭遇饥荒,必须离开家乡。
迁徙行动刚开始规模很小,印欧人随之大规
模出走,向外扩散。
美索不达米亚一向是流着牛奶与蜜的富饶之地。
由于气
候最适期结束,人类不得不放弃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农耕居住地长达300年。
早期青铜器时代文明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开始消失,农耕民族一直到公元前1900年才回到此地。
印度的印度河河谷民族也必须离开,向东迁徙到季风降
雨较多的地区。
撒哈拉地区的游牧民族必须向南迁徙到非洲西部的草原地带,或是向东迁徙到尼罗河河谷,最后撒哈拉湖泊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干涸。
而第二个寒冷期出现在公元前1250年至前650年。
青铜器时代的北欧人
在遥远的北方享有干燥温暖的气候。
但是气候变得寒冷潮湿后,村民便需要
离开居住地。
有些人到达法国与西班牙或定居在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
其中
一个部落色雷斯到达保加利亚,引发一连串效应,最后造成多利安人入侵。
迈锡尼帝国灭亡,残存的阿卡迪亚人迁徙到爱琴海沿岸和塞浦路斯。
在旱灾、饥荒为害和入侵者压迫下,欧洲和亚洲西部进入了地中海区的“黑暗时代”。
第三个寒冷期出现在公元纪年开始至600年左右。
希腊罗马温暖期结束后,全球冷化再度降临。
气候于公元2世纪变得更加恶化。
日本学者田家康
认为,欧洲内陆的气候一旦变得寒冷,包括里海在内,中亚的内陆地区就会
变得气候干燥,降水减少。
从公元205年到295年,挪威西部的冰河规模扩大,里海的水位下降,亚洲内陆地区的气候变得干燥。
这次干旱不仅让商路
衰退,还引起草原沙漠化,夺走了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
公元650年至1280年,新的温暖时期开始,在西方被称为“中世纪温暖期”。
1280至1860年,第四个寒冷期来到了。
很多西方学者用“小冰川期”特指这一个离我们最近的寒冷期。
1400年,气候明显变得更加不可预测,风暴更频繁。
气候变化之频繁和气温之低,在16世纪晚期数十年的寒冷期达到顶峰。
随着城镇和城市的扩张,食物供应紧张,鱼类便成为极其重要的商品。
而从1860年至今,新的温暖时代开始了。
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这是一个科技进步和繁荣的时代。
然而新的问题也在
产生,正如现在的人们熟知的,随着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温室气体水平持
续上扬,气温升高变得更为迅猛。
近些年来,历史上气温最高的夏季和最温
和的冬季的纪录在不断刷新。
台风、暴雨、极端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等极端
气候也变得日益频繁。
现在人们担心的是,全球气温是不是上升得太快了如
果这样的趋势持续下去,人类会面临什么样灾难的挑战这并非杞人忧天。
从历史演变和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我们看到气候的影子;面对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又可以从历史中获取应对的经验和教训。
纵然不必对全球变暖忧心不已,也不能疏忽其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