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的历史变迁

深圳的历史变迁


月 年 头建 数 蛇 施设 公 口 月 工开 里 码 日就 海 始 头 起建 岸 , 施 正成 线 蛇 工 式第年 和 口 ( 对一 良 建 外泊月 好 设 开位动 的 者 放,工 海) 就 。同, 港 抓 蛇 。年 紧条口 码件有 , 1979 8 1981 9
1 25
1979 ?
上步建设大规模铺开( 1985 )画面左下角为 原蔡屋围,图中央三座高层是红岭大厦,深 圳大剧院正在建设中,晶都酒店尚在平整地 基,而荔枝公园仍是一片黄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市时代
1979年2月,国务院发布38号文件,提出在若 干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 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建 设成为新型的边境城市。3月,中央和广东省委决定 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惠阳地区和省委双重领导。 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 的省辖市,直属省领导。1980年5月,中共中央 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 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 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全国人 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对外 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 设置经济特区”,10月,广东省委宣布恢复宝安县 建制,同时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与广州市相同。1 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 中包括财政计划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 经济管理权限。
1979年1月设立的蛇口工 业区,著名的“时间就 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的口号最早在这里提出
建市时期
现有罗湖、福田、宝安、龙岗、盐田、南山6个市 辖行政区,24个街道办事处,19个镇。 深圳各行政区位置图
深圳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春风沐浴,往 日的老城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 代之的是气势非凡的“地王”,绵密 林立的高楼大厦,大街上、商场内川 流不息的人群以及华灯初上时那绚丽 夺目的霓虹灯……一片繁华欣荣的景 象,无处不透露着勃勃生机。即便是 见证了特区的发展与成长的拓荒者们, 看到这一奇迹也感慨不已。
鸦片战争至建市前夕时代
公元1842年即清道光天化日2年7月24日, 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使新安县的香港岛 被英国占领。公元1860年即咸丰10年11日, 新安县的九龙半岛也因《北京条约》而被迫割让给英 国。公元1898年即光绪24年4月21日,清政 府又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又将新界租 给英国,为期99年。此后,新安县原有的3076 县,县治仍在南头。抗战时期,南头在日本南侵下沦 陷,宝安县政府迁往东莞县。当时的深圳虽然成为日 治区域,却有支威震南疆的东江游击纵队在山岭活动。 全国解放后的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交 通便利,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比较兴旺,便将宝安 县治东迁至深圳墟。深圳建墟是在清朝初年。由于这 一带水泽密布,田边又有一条大水沟,故取名深圳。
深圳的变迁
归附时代
距今四、五千年的夏、商年代,生活在深圳区域的百越 部族,称为“南越部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在岭南设置 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进行开发,这时 属于南海郡的深圳,便纳入中国的版式图,也融合了中原 文化。东晋咸和6年,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其范围包括 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带,郡治在宝安县。隋朝开皇10年, 东官郡被废,宝安县改属广州,到唐朝至德2年宝安县更 名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往东莞。宋朝期间,深圳不但是 中国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而且是食盐产区,香料亦 很出名。至元朝,这里出产的珍珠,已十分著名。明洪武 27年,深圳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的 防御性卫所组织。稍后,在南山半岛又设立了南头寨,是 “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为一庞大的军事机构,中 国出使南洋,舰队开航前必到深圳赤湾天后庙祭祀祷告, 方可成行。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宝安县时,深圳墟道 路两旁站立着的民众。
逃港事件
1950年代至1970代末,由于中国大陆政治、经济问题及自然 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深圳与香港的边境地区爆发了多次大规模 的逃港事件,人数达56万人次出逃人数以宝安县最为集中,并 涵盖广东其他市县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地区,被认 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对于 1960年代之前的逃港者,被官方视为“投敌叛国”的偷渡,驻 防宝安县的中国边防部队可以开枪向不听劝阻的偷渡者射击, 许多出逃者因此被打死在滩涂山岗。之后,由于出逃人数庞大, 引起中共高层的极大关注,开始反思自己政策中的问题,认为 靠武装阻止的方式不能解决逃港问题,并严令边防部队不可随 意向出逃人开枪,对出逃者不予追究。有媒体认为,大规模的 逃港事件是促成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原因之一。
建县时代 明万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危 为安”之义,在东莞守御千户所基地进行 扩建,建立新安县治。范围包括今天的深 圳市及香港地区,经济上以产盐、种植茶 叶、香料和稻米为主。清朝初期,为防郑 成功及明代遗民在沿海进行抗清活动,实 行沿海省份内迁50里的“迁界”之举, 新安县有2/3的土地曾一度纳入东莞县, 后至康熙23年始复原界。
赤湾左炮台。炮台 于1669年的清康熙 年间设立,第一次 鸦片战争时期,两 广总督林则徐曾加 以修葺,用以抵御 英军舰船从珠江口 进入广州
1911年10月,新安民众响应武昌起义,攻占清政府县 衙,新安县易主为民国政府;同年,广九铁路建成通 车,设深圳站。 民国三年(1914年),全国省市名称统查后,为避免 与河南省新安县同名,广东的“新安县”改名为“宝 安县”。 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爆发,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深 圳设香港罢工工人接待站,由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 党共同协助罢工运动,并在深圳设广九铁路深圳车务 科,受理罢工工人免费乘车,还派工人纠察队和装甲 车队进驻深圳,封锁当时的英治香港。 1925年12月,国民党宝安县党部成立,接纳中共党员 为党部常委,次年中共亦成立宝安县委和共青团支部。 1942年2月,中共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后称“东江纵队”),设宝安大队,与国民党军队 共同抗击日军。 1945年日本投降后,宝安县府由东莞迁回南头。 1947年3月,中共在宝安地区成立“惠东宝人民护乡 团”,后称“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并与国民 党军队多次交火,最终取得军事上的优势。 1949年8月中共宝安县委和县政府成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