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习题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2)

习题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2)

第5章水泥1、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 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得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硅酸盐水泥。

不掺混合材料的称为Ⅰ型硅酸盐水泥(P·Ⅰ)、掺混合材料的称为Ⅱ型硅酸盐水泥(P·Ⅱ)。

2、主要矿物成分有硅酸三钙C3S、硅酸二钙C2S、铝酸三钙C3A、铁铝酸四钙C4AF。

3、由甲组硅酸盐水泥熟料配制的硅酸盐水泥的强度发展速度、水化热、28天时的强度均高于由乙组硅酸盐水泥熟料配制的硅酸盐水泥,但耐腐蚀性则低于由乙组硅酸盐水泥熟料配制的硅酸盐水泥。

出现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甲组熟料中C3S和C3A的含量均高于乙组熟料,因而出现了上述性能上的差异。

4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有水化硅酸钙C3S2H3、水化铁酸钙CFH、氢氧化钙CH、水化铝酸钙C3AH6或C4AH12、水化硫铝酸钙C3AS3H12或C3ASH12。

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铁酸钙为凝胶体,其余为晶体。

5、掺适量石膏的目的是为了延缓水泥(C3A)的凝结时间,即为了缓凝。

掺量少,不足以抵制C3A的水化速度,起不到缓凝的作用;但掺量过多,一是石膏的促凝、二是影响到水泥的体积安定性。

所以掺量要适量。

6、一是内在因素:(1)熟料矿物组成。

C3A、C3S含量高,则凝结硬化快。

(2)石膏掺量。

要适量,要在熟料充分冷却后掺入。

(3)水泥细度。

细,水化快、水化程度高,凝结硬化快。

二是外界条件的影响:(1)养护时间(龄期)。

时间越长,水泥水化越充分、硬化程度越高、强度越高。

硬化速度尤以早期为快。

(2)温度、湿度。

温度升高,水泥水化反应加速,凝结硬化加快、强度增长快。

温度的影响主要对水化的初始阶段影响达,对后期影响不大,但温度过高时,对后期水化不利。

湿度越大,水泥的水化越易进行、凝结硬化越充分、强度越高。

7、水泥石是硬化后的水泥浆体,是由凝胶体(凝胶和晶体)、未水化颗粒内核、毛细孔隙等组成的。

随时间的增长,水泥石中凝胶体的数量增加,未水化颗粒内核和毛细孔的数量减少,即水泥石的强度增加。

8、硅酸盐水泥与水拌合后,熟料颗粒与水产生水化反应。

在拌合的初期,即硬化初期,由于熟料与水的接触充分,且水化产物的浓度较小,数量也较少,故水化速度迅速,单位时间内生成的水化产物数量多,因而凝结硬化快、水化热多。

在硬化的后期,由于水化产物数量多,且浓度高从而对未水化颗粒内核与水的接触、反应及水化产物的扩散均起到阻碍作用,因而水化的速度慢,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水化产物的数量减少,即水化放热量减小、硬化速度减慢。

所以,在保证有适宜的温度、湿度的情况下,水泥的强度发展为早期增长快,主要集中在28天以内,特别是3天或7天以内,而后期增长慢。

在几年、甚至十几年或几十年后,强度仍有缓慢的增长。

9、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是指水泥浆在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均匀程度。

若体积变化不均匀(出现部分组成膨胀),出现了膨胀裂纹或翘曲变形则称为体积安定性不良。

体积安定性不良的原因是:(1)水泥中含有过多的游离氧化钙或游离氧化镁;(2)石膏掺量过多。

游离氧化钙或游离氧化镁属严重过火石灰,熟化速度相当慢,它们在水泥硬化后,慢慢吸水进行熟化反应,体积膨胀,从而使水泥石或混凝土破坏。

过多的石膏会在水泥石硬化后,继续与水泥的水化产物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水化硫铝酸钙,此晶体在形成时体积会膨胀1.5倍,从而导致水泥石的破坏。

体积安定性不良的水泥,会出现膨胀性裂纹使混凝土或水泥制品开裂、甚至完全破坏;使混凝土或水泥制品产生翘曲变形,从而造成结构破坏。

因而体积安定性不良的水泥为废品,工程中严禁使用。

利用沸煮法来检验,分有试饼沸煮法和雷氏夹法二种。

沸煮法的试饼如没有出现弯曲或开裂,则体积安定性合格,反之,为不合格。

沸煮法仅能检验游离氧化钙的危害。

游离氧化镁和过量石膏往往不进行检验,而由生产厂控制二者的含量,并低于标准规定的数量。

某些体积安定性轻度不合格或略有些不合格的水泥(特别是刚出厂的立窑生产的水泥),在空气中放置时,水泥中的部分游离氧化钙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而水化(或消解),即在空气中存放一段时间后,由于游离氧化钙的膨胀作用被减小或消除,因而水泥的体积安定性可能由轻度不合格变为合格。

一般放置时间至少需在2~4周以上。

必须指出,在重新检验并在体积安定性合格时方可使用,若在放置一段时间后体积安定性仍不合格,则仍然不得使用。

安定性合格的水泥也必须重新标定水泥的标号,按规定的标号值使用。

10、影响硅酸盐水泥水化热的因素主要有硅酸三钙C3S、铝酸三钙C3A的含量以及水泥的细度。

C3S和C3A的含量越高,水泥的水化热越高;水泥的细度越大(即筛余或粒径越小),放热速度越快。

水化热高的水泥不得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使用,否则会使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大大超过外部(体积大,内部水化热不易扩散,使内部温度升高,温度高使水泥的水化速度加快,从而放出更多的水化热),从而引起较大的温度应力,使混凝土产生众多裂纹,严重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其它性能。

但水化热对冬季施工的混凝土工程较为有利,能加快早起强度增长,使抵御初期受冻的能力提高。

11、硅酸盐水泥的标号是采用规定的胶砂比(水泥:标准砂为1:3)、水灰比(0.5),在规定的成型条件下制得标准尺寸(40mm×40mm×160mm)的试件,以标养条件下(边模在20±2℃,相对湿度大于90﹪的空气中养护一天,一天以后脱模,在温度是20±1℃的水中)养护3天、28天时的抗压和抗折强度来确定的。

12、因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Ca(OH)2可以微溶于水(在静止的水中,水溶液会很快饱和,氢氧化钙不再溶解,影响不大),但当水泥石遇到流水或具有压力的软水时,水泥石中的Ca(OH)2可以被流水或压力水不断地溶解并随水流失,从而引起水泥石孔隙率增加,并且Ca(OH)2浓度的降低会造成某些水化产物分解,即引起水泥石强度下降。

所以流动的软水或具有压力的软水,对水泥石有腐蚀作用。

当水泥石与含有CO2的水接触时,会发生下述反应:Ca(OH)2+CO2+H2O→CaCO3+H2O当CO2的浓度较低时,CaCO3为稳定相,反应到此结束,即CO2浓度低时对水泥石无腐蚀作用。

当CO2的浓度较高时,上述反应生成的CaCO3为不稳定相,还可发生下述反应:CaCO3+CO2+H2O−−→←−−Ca(HCO3)2即当CO2浓度较高,超过平衡浓度时,则CaCO3转变为易溶的Ca(HCO3)2,从而使水泥石中的Ca(OH)2不断溶失掉,引起孔隙率增加。

同时由于Ca(OH)2的减少会引起水化产物分解。

故CO2的浓度高的流水对水泥石有腐蚀作用。

含有重碳酸盐Ca(HCO3)2或Mg(HCO3)2的硬水对水泥石无腐蚀作用,反而对水泥石有保护作用。

硬水与水泥石接触时,会发生下述反应:Ca(HCO3)2+Ca(OH)2+H2O→CaCO3+H2OMg(HCO3)2+Ca(OH)2+H2O→CaCO3+MgCO3+H2O生成的CaCO3和MgCO3几乎不溶于水,且强度远大于Ca(OH)2,故对水泥石无腐蚀作用。

沉淀在水泥石标美孔隙中的MgCO3和CaCO3对水泥石起到了提高密实度,尤其是堵塞毛细孔的作用,从而对水泥石有保护作用。

13、当水泥石与硫酸或硫酸盐(只要含有2SO-)时,水泥石中Ca(OH)2会与之反4应形成CaSO4, CaSO4会继续与水泥石中的水化铝酸钙C3AH6反应形成膨胀性水化产物高流型水化硫铝酸钙,即钙矾石,从而使水泥石开裂、强度下降。

此腐蚀速度快、危害严重,故工程上将此产物称为“水泥杆菌”。

水泥石遇强碱NaOH溶液时,除强碱NaOH对C3A有腐蚀作用外,NaOH与空气中的CO2按反应:NaOH﹢CO2﹢H2O→Na2CO3﹢H2O生成的Na2CO3在毛细孔中结晶析出,使水泥石被胀裂。

14、生产水泥时掺入的适量石膏也会和水化产物C3AH6反应生成膨胀性产物高流型水化硫铝酸钙C3AS3H31,但该水化产物主要在水泥浆体凝结前产生,凝结后产生的较少,但此时由于水泥浆还未凝结,尚具有流动性或可塑性,因而对水泥浆体的结构无破坏作用。

并且硬化初期的水泥石中毛细孔含量较高,可以容纳少量膨胀的钙矾石,而不会使水泥石开裂,因而无破坏作用,只起到了缓凝的作用。

若生产时掺入的石膏过多,则膨胀性水化产物C3AS3H31在水泥凝结硬化后还继续产生,此时对水泥石将有破坏作用。

15、酸类对水泥石均有较大的破坏作用,破坏形式是离子交换型侵蚀和硫酸的膨胀型侵蚀,酸性越强,破坏作用越大;强碱在浓度较大时对水泥石也有破坏作用;糖类对水泥石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且会延缓水泥的凝结;动物脂肪、含环烷酸的石油产品对水泥石也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其它油类虽无腐蚀,但会影响水泥石与骨料的粘结力或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力。

17、易受腐蚀的基本原因有二个。

一是水泥石中含有易受腐蚀的成分,主要是:Ca(OH)2、C3AH6(或C4AH12)等;二是水泥石本身不密实,内部含有大量毛细孔隙,使腐蚀介质易渗入到水泥石内部,造成水泥石内部也受到腐蚀。

防止腐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措施:(1)减少易受腐蚀成分的含量,即需选择C3S和C3A含量少的水泥如:掺混合材料的水泥、抗硫酸盐水泥。

或在使用水泥时掺入部分活性混合材料;(2)减少孔隙率,应采用各种措施来降低水灰比W/C,使水泥石密实度增加;(3)腐蚀作用强烈时,可采用贴面材料或涂料等做保护层。

18、具有潜在活性即在激发剂(常用的激发剂有碱性激发剂如Ca(OH)2、硫酸盐激发剂如石膏、硫酸钠等)作用下,常温条件下也可发生水化反应,形成水化产物,并可产生凝结硬化,最终产生强度的混合材料称为活性混合材料。

常用的活性混合材料主要有粒化高炉矿渣,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常用的有火山灰、硅藻土、烧粘土等)和粉煤灰。

活性混合材料的活性主要来自它们所含的玻璃态的氧化硅和氧化铝,即所谓活性SiO2和Al2O3(也有含Fe2O3的,粉煤灰常含有少量CaO,故具有弱火山灰性)。

常温下(有激发剂作用)不参与水化反应的混合材料称为非活性混合材料。

活性混合材料在水泥中可以起到调节标号、降低水化热、增加水泥产量,同时还可改善水泥的耐腐蚀性和增进水泥的后期强度等作用。

而非活性混合材料在水泥中仅起到调节标号、增加水泥产量、降低成本的作用。

此外,二种混合材料在水泥中均有填充和分散作用。

填充作用是填充水泥的颗粒空隙,以减少拌和需水量;分散作用是分散水泥颗粒,利于提高水泥的水化程度。

19、三种水泥中均掺入了大量活性混合材料。

虽然粒化高炉矿渣、火山灰质混合材料、粉煤灰的来源不同,表面的物理状态不同,但三者均具有化学活性,且活性均来自于各自所含的大量的活性SiO2和Al2O3。

即这三种水泥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

由此,这三种水泥的许多性质都基本相同,仅个别性质不同而已(三种活性材料的形状和表面的物理状态不同所致)共性:(1)早期强度低,后期强度发展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