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1)作者:yangxiny…文章来源:缘起点击数:777 更新时间:2007-9-28 22:25:26过渡理论前言在正式解释唯识模型之前先介绍从生活世界模型和现实世界模型到唯识模型的过渡形态。
唯识模型和前面各种模型都有本质的不同,前面的各种模型都是主客分离的,而唯识模型是唯主无客的。
从主客分离到唯主无客,中间有一个复杂的过渡。
过渡理论的基本情况是这样,各种非唯识理论按照三条线索推进形成复合空间理论、实相幻相理论和主客感应理论:统一世界理论→多世界理论→复合空间理论平滑世界理论→世界的底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理论→实相幻相理论僵化世界理论→生活世界理论→主客感应理论统一世界理论说只有一个世界;多世界理论说存在多个并行的世界;复合空间理论说不仅存在其它平行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本身也是无数平行空间重叠在一起。
平滑世界理论说世界只是科学规律所描述的这样,世界就是这些东西构成的;世界的底层和深层结构理论说在这个空间之外还有很多结构在支持着世界的运行,如果没有那些结构世界也不会这样存在;实相幻相理论说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另一些实相产生的幻相。
僵化世界理论说世界严格按照规律运行;生活世界模型说世界不那么僵化,可以有突破规律的现象;主客感应模型说这个不那么僵化的世界可以受意识影响而变化。
细说起来,实相幻相理论分为两层。
实相变现幻相理论和深层结构理论很接近,深层结构理论说有一些深层结构支持着物质世界,实相变现幻相理论说有一些实相变现出幻相,实相类似于深层结构,物质世界是幻相。
知觉幻相理论说,只有实相向感官传输信息,物质世界仅仅存在于知觉中。
主客感应理论也分为两层,基本的主客感应思想是认为意识和环境之间存在感应,这种感应也有一定规律,可以利用这种规律达到某种目的。
在气功、道家和西方新时代运动中都有这类思想。
另一层主客感应是轮回观念和三世因果,可以理解为把感应的主体和时间都进行了扩展的主客感应理论。
复合空间理论、实相幻相理论和主客感应理论构成了过渡到唯识学的撑平台,细分平台则有复合空间、实相变现幻相、实相知觉为幻相、主客感应、三世因果等五种理论。
其中的关键是主客感应现象,以此为中心吸收其它思想就形成了唯识学。
主客感应理论 + 复合空间理论→个人世界理论→心识变现外境理论因果轮回理论 + 实相变现幻相理论→业力理论→阿赖耶识和种子理论心识变现外境理论 + 阿赖耶识和种子理论 = 唯识学把主客感应现象和复合空间理论结合产生个人世界理论,个人世界理论对直接的主客感应现象解释得最清楚。
道家和唐望体系中都有个人世界模型的内容,认为没有统一的外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人化的世界里,只不过由于众多个人世界之间相互感应而表现同步,看起来好象有统一的世界。
而在一定条件下,个人世界也会打破同步。
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主客感应的问题,比各种存在统一世界的理论更合理。
个人世界对应于各个众生心识各自变现外境,相互独立而相互感应的理论。
再向前走一步,个人世界又是什么呢?应该是心识变现出个人世界,这就是唯识理论了。
因果轮回理论也属于主客感应的范畴。
为了解释三世因果轮回,必须解释过去的行为怎样影响到现在,于是提出业力理论。
过去乃至前生意识活动留下的业力在影响现在的环境。
业力与世界的关系相当于深层结构与表层世界的关系,或实相与幻相的关系。
业力理论把三世因果和实相变现幻相理论结合起来了。
业力理论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平台,佛教对很多现象都用业力解释。
但如果追问业力为什么和主体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则发现这个平台还有漏洞。
一般的业力仍然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业力则属于是这世界之外的一个更大的统一世界。
但这样难以解释业力和主体的相关性。
更合理的是认为业力就是主体的一部分,是深层心识记录的。
但这样一来就不是业力理论,而是阿赖耶识和种子理论了。
心识变现外境理论 + 阿赖耶识理论 + 实相知觉为幻相理论→有外境的唯识学阿赖耶识理论 + 实相知觉为幻相理论→无外境的唯识学→个人世界解释成种子聚合状态完整的唯识学包括心识变现外境和心识摄藏种子两部分内容,但二者的关系在唯识学中并没有解释。
吸收知觉幻相理论的思想,可以说外境是心识根据业力或种子信息建构的知觉模型,模型既有外部信息也有建构过程的创造。
但到这里仍然有两种解释。
如果认为有一个独立的心识接收种子信息建构外境,意识再感知这个外境,这是有外境唯识学。
如果认为没有独立变现外境的心识,阿赖耶识直接向意识发送信息,则是无外境唯识学。
无外境唯识学不排除可以有一些类似外境的结构向意识传输信息,但这结构不是独立的心识,只是种子的某种聚合状态。
这样也可以解释心识如何变现个人世界。
过渡理论平台1.复合空间理论1.1.复合空间理论从平行世界理论再向前走一步就是复合空间理论。
平行世界理论说存在不同空间,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各空间中的情况都不相同,因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复合空间理论则是说,有一些平行空间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因而其中的情况是非常近似的。
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单一空间,而是由很多相似的平行空间重叠在一起形成的。
就象一叠纸叠在一起,从远处看象是一张纸,细看是分开一张一张的。
每张纸上画着相似的图案,并且对好,一张纸完了接上另一张,这样图形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不会中断。
这就是复合空间理论对世界的解释。
复合空间理论和多世界理论不同。
多世界理论是说有不同的空间,而且不同空间的事物都是不同的。
而复合空间理论说,这其中的每一个世界也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一组复合空间叠加形成的。
这比多世界理论更进了一步。
而且,既然每个世界都是由众多复合空间组成的,则存在另一些情况完全不同的空间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形成世界的众多平行空间的结构相似,但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可以有些和别的空间差异较大的空间存在,只要其数量不多,就不会影响其它空间的正常运行。
如果有一组差异足够大的空间相互之间形成较强联系,并保持同步,则这一组空间就构成了另一个世界。
换言之,无数个空间各自可以有自己的结构,而相互作用使某些空间同步成一群,这样一群同步空间就构成了一个世界。
同步群不止有一个,群体中的空间数量也或多或少,不同群就构成了不同世界。
而在众多同步的空间群之外,还可以有不与任何群体同步的空间,或虽然受某个同步群影响但同步性较弱的空间,这些空间或单独存在,或几个空间聚在一起保持同步。
所以不同世界之间也不是截然分离的,两个世界之间可以有一系列中间状态存在,并且可能有一些小空间实际的处于这些状态。
这样从复合空间角度理解多世界就更清晰了。
1.2.复合空间理论的实证如果复合空间永远保持同步,则复合空间理论完全是多余的,只有在某些条件下复合空间之间出现不同步的现象才能说明复合空间的存在。
某些特异现象能说明这一点。
比如有这样的照片,某佛教代表团在陕西法门寺礼拜出土的佛舍利时,有人拍到照片,透过法师的身体能看到身后的地面,地上的砖缝清晰可辩。
如果不考虑人工造假的可能,假定确实拍出了这种照片,对这类现象该怎么解释呢?用复合空间理论可以这么解释,在正常情况下,一组叠在一起的复合空间总是有着相同的结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不同结构。
在拍摄这些照片时,由于某种原因,现场的复合空间系统出现了变异,只有一部分空间中有法师身体,而在另一些空间中没有,身后物体的反射光就是通过这些空间到达相机而被拍摄到的。
类似的,还有某气功师在发功时透过其身体看到背后的黑板或桌子的照片,都可以这样解释。
再如药片穿瓶实验,特异功能人发功后可以让药片从瓶底穿出,而瓶底不破。
对此可解释为复合空间发生变异,有的空间中没有瓶子了,药片通过这些空间漏了出来。
这种复合空间的变异和特异功能人发功有关。
再如,气功中的远距离发功现象。
这类现象古已有之, 在《抱朴子内篇·释滞》中说:“闻有为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遥为嘘祝我之手,男嘘我左,女嘘我右,而彼人虽在百里之外,即时皆愈矣。
”现代气功中远距离发功的例子很多。
较著名的如清华大学陆祖荫等人与严新合作进行的远距离发功实验,气功师在几公里乃至1900公里以外发功改变实验样品。
这类现象用以上气凝体、气场之类的理论是很难解释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远距离发功时, 气功师所发的气并没有经过两千公里的物理空间, 而是复合空间发生变异,有些空间象物理学所说的虫洞一样直接把相距很远的气功师和样品连接了起来,气经过这个空间直接到达了样品。
这个解释也符合气功师的主观感觉,他们主观上就是直接观想到发功对象并发功,与发功对象就在隔壁没什么两样,遥远的距离在他们主观上并不存在。
1.3.复合空间理论与科学律复合空间理论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提出的和科学关系最密切的理论。
复合空间之间的同步关系可能决定了事物只能以某种最容易同步的形式变化,对此可以建立一些数学模型,并可解释一些物理规律。
可以这样理解,两个空间是两个系统,它们通过交换信息而保持同步,交换信息就是感应。
就象英语26个字母,但由于字母出现的频率不是均匀的,在电报编码时可用较短的编码代表常用字母,用较长编码编不常用的字母,这样传输同样一篇文章可以少发很多电报码。
信息理论可以对此做出解释,并计算出这种优化办法能达到的压缩极限。
如果26个字母按等概率出现,则编码需要比特的信息。
如果出现频率不同,则可以根据字母出现频率计算每个字母的信息量,常用字母的信息量少,不常用字母的信息量多,这样一篇文章的总信息量比26个字母等概率的情况少,这个信息量就是利用字母出现频率不同进行信息压缩可能达到的极限。
此外还可以利用别的规律进行信息压缩,比如,在前面一个字母是A的情况下,下面一个字母出现的频率比不加条件的情况确定,因而信息量少。
也就是说,文章中可用的规律越多,这种信息压缩比就越大。
两个空间同步时也有类似问题,需要交换最少的信息使两个系统达到最大限度的同步。
用最少信息达到最大限度的同步需要系统具有一定确定性,确定性越大则需要沟通的信息越少。
极端情况是系统永远不变化,这样从开始能永远预测未来。
或者按精确的规律变化,也可以从一个初始点开始精确的运行下去,永远不需要校准。
比如,在决定论时代人们认为物理世界就是这样的,那时人们认为一切事物只有唯一的变化方向,如果是这样则两个系统完全不需要互通信息,只要都按这样一套规律运行,并在起点处精确校准,以后永远会保持同步。
但系统确定性的增加也是有代价的,让系统按无限精确的规律运行是不可能的,实际系统只能具有有限的确定性,如果不同空间之间不进行信息沟通和校准则不能持续保持同步。
在量子力学时代,人们对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
于是问题进一步转化为在同样确定性条件下,怎样安排能够达到交换最少信息而达到最大限度同步,或者说,怎样在同样确定性的条件下让系统有最大限度的易同步性。
比如令空间中一个物体永远保持不动也增加了系统的确定性,但要和这个系统保持同步几乎和这个物体不稳定的情况下一样,这样增加的确定性对整个系统的易同步性提高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