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教师语言的有效性

幼儿教师语言的有效性


3 .提问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进行提问
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由浅入 深,从具体到抽象。如在《聪明的小鸡》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小鸡出门遇 到了谁?”、“小鸡遇到狐狸之后,它是怎么做的?”“它们都进行了哪些 比赛?小鸡为什么要和狐狸进行那些比赛呢?”“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 鸡?”这样逐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提问,最终让幼儿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 从而总结出小鸡的性格特点。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表情 内容 心态
1 .表情: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 性。(幼儿年龄特点) 2 .什么时候说?说什么?
3 .心态:
第二部分
教师日常语言
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日常生活语言
3 --6 岁的幼儿正处在语言 敏感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腔一式甚至某种口头禅幼 儿都非常乐于模仿。因此教 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作 用。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 语言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教师语言的有效性
王霞
2016年11月3日
经验交流
极简主义 注意力更集中,更彻底地做自己; 近两年,日本流行的“极简主义”,奉行“少即是多”,通过大幅减 少所拥有的物品来减压和提高“生活质量”与效率。当然,这并非因为 贫穷,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研究语言有效性的初衷
加里宁说:“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 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 地盯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给 年轻的心灵以如此深远的影响。”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教 育对象。一位教师要给孩子以影响,除了应具备高尚的人格,渊博的 知识外,还要懂得语言艺术。
第三部分
教师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教育及传授知识产生 直接的作用,甚至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 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 师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教 育及传授知识产生直接的 作用,甚至决定着教育、 教学的效果。
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
2 、“激”化
激励性。“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 关系呀!”、“你试试看”、 “这件事应 该难不倒你的。”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 幼儿,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 说,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因为这些语言 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 表现的欲望。
4、“简”化
幼儿理解能力较弱,教师语言当避繁 求简。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简单、平白。
什么是有效提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有效提 问,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目标和 内容,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 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提问有 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 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 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二.提问 1 .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缺乏思考价值
如: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中问:“母鸡萝丝是不是去散 步?”“母鸡萝丝聪明吗?”虽然幼儿能很快做出正确回答,但不用思 考,更不需要做出思考和探索。这种缺乏启发性的问题,无助幼儿思维 发展。另外,这种封闭性问题也是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对 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无助于孩子思维的 发展。
一、使用标准规范的语言, 体现示范的特点。 二、使用婉转的语言,体现 人性化的特点。 三、应使用优美的语言,体 现艺术化的特点。 四、多种形式语言的并用
一、教师应使用标准规范的语言,体现示范的特点。 1 .使用准确规范逻辑的语言,避免随意 化
须使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使用方言。在使用语 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有的老师表扬幼 儿时喜欢说:“今天表现最好的有某某、某……”其实, 一个“最”字表达的是独一无二的意思,但教师却随意地 在“最好的”后面说出了好多个。
四、多种形式语言的并用
2 、体态语
1、书面语
比如,两组小朋友进行背儿歌比赛,在黑板 上给获胜组的幼儿画上一颗五角星远比口头表 扬的效果要好的多;教新歌时,幼儿总是记不 住歌词,如果将每一句歌词边唱边用一幅画形 象地展现在黑板上,幼儿就能根据画很快的记 住歌词等等。。 比如,教师的微笑可以缩短与幼儿之间的 距离,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内在的亲 师感;教师的手势或眼神的暗示能使幼儿在犯 错时心神领会,自觉改正;总之,恰当地使用 体态语能够使教育教学锦上添花。(喝水拿水 杯)
2 .提问缺乏目的性
好的提问,可以考察幼儿是否理解了新的内容,把握教学的进程;可 以引发幼儿思考,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保 持对教学活动的高度投入。因此,在提问之前,老师首先要明白提问的 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引发兴趣还是为了引发思考,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 提问。
3 .提问过于笼统,幼儿不知如何应答
5 .提问的形式单一,问题高度重复
每次教学活动提问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变化。有些教师凡是故事 教学都是这“三部”曲,即讲完故事后便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 故事中有谁?它们在干什么?每次的形式、程序、内容几乎都一 样,这清一色的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6 .提问单向,缺乏双向提问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不打破自己已有的思路和教 学进程,而敷衍或压制幼儿的提问与质疑。3 ~6 岁的幼儿开始步入 问题意识的发展关键期。如果只有老师的提问,没有幼儿的提问, 很难收到启迪效果。
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坐好”、“请你跟我这样做” 等等。《纲要》中对教师角色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 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求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 伴。应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 的探索。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帮老师收玩具时,我们可以说: “你可以帮我一下吗?”以此来得到幼儿的帮助,锻炼幼儿,而 不能以命令的口气说:“快点,帮老师收玩具!”所以,我们应 常说,“你好”、“请”、“没关系”、“我们一起来好 吗?”“你说应该怎样呢?”、“你先试试看,如果需要帮忙就
三、幼儿教师应使用优美的语言,体现艺术化的特点。
1 、“趣”化
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善于从 幼儿活动的实际出发,抓住幼儿的特点, 使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具有感染 力、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有效的激发 幼儿活动的兴趣。
3 、“诗”化
诗意、有韵律美、节奏明快的语言 可以使教学出神入化,起到画龙点睛 的作用。如,绘画教学中的儿歌及常 规儿歌。
2 .教师应使用纯洁的语言,避免粗俗化
应避免使用“滚出去”、“笨死了”等等不文明的粗 俗语言。要尽量使用正面的语言去触动幼儿。
二、教师应使用婉转的语言,体现人性化的特点。
1 、尊重幼儿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都有很强的自 尊心。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 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我们平 时与幼儿说话是应尽量注意保护孩子 的“面子”。
教师语言的有效性
第一部分
语言的分类 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
教师教学语言
第二部分
教师日常语言
第四部分
与家长交流语言
第一部分
语言的分类 影响因素
❤语言的分类 外部语言 书面语言 内部语言 口头语言
语言的前提思考 1 .是不是需要用到语言? (教师生病孩子乖) 2 .教师的特殊语言 ——肢体语言 (一 幼 )
回应
当幼儿回答正确时:
教师应肯定正确的观点, 进一步诱导追问激发幼儿再 思考。可以进一步询问幼儿 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样 想?除此之外还可以怎么办 等。
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教师应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 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度、化 难为易” 、 “转换角度、另辟蹊径” 、 “适当提示、给予线索”等方法。而不是 采用干巴巴的语言让幼儿“继续”或你再 想想、你再想想 遍一遍地“逼”问, 这样做不但不能有效的支持幼儿反而可能 让幼儿觉得老师在给自己施加压力。
提问的内容概括而不分明,难以表达确切的意思。 如问到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 一提问的内容包括范围比较广,幼儿感到无边无际,结果重复提问 几次,幼儿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答非所问。
4 .提问缺乏层次性,难以形成系统思考
在提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 的过程。例如在多数语言活动中,老师讲完故事后,会就故事的 内容进行提问,如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里有谁?结果 怎么样?他们都做了什么等等。让孩子思维跳跃,一会思考开 头一会思考结尾。教师缺乏对故事进行系统的梳理,没有形成 问题层层递进的意识,也无法养成幼儿由分到总的思考脉络。
4 .提问应具启发性,激励幼儿的思维
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 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身边有这样的事吗?结果如何?”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 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认真思考,拓展思维。如 《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他们都经历了哪些事?最后母鸡萝 丝成功摆脱狐狸了吗?”改为“母鸡螺丝是怎样摆脱掉狐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如果你是母鸡萝丝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经过分析、推理,将故事中的角色经历和生 活中的自我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 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怎么样做到有效提问?
2 .提问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进行提问
一是针对同一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提问。难度和灵活性较大 的——能力较强的幼儿;基础及综合性的——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 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力较弱的幼儿——难度 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 学习兴趣。 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提问。 如小班的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比较弱,可以分几个步骤提 问: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中班的孩子则可以慢慢开始从简单的提问引 导到概括性的提问,如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大班的孩子经验 丰富,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直接问: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