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文献的分类标引
标引方法
• 1.中医现代化研究 • 2.关于“R2-031中西医结合”文献的分类 • 3.关于“R21中医预防卫生学”文献的分类。 • 4.关于“R22中医基础理论”文献的分类 • 5.关于“R24中医临床学”文献的分类 • 6.关于“R25中医内科”文献的分类 • 7.关于“R26中医外科”文献的分类。 • 8.关于“R271中医妇产科”文献的分类 • 9.关于“R272中医儿科”文献的分类 • 10.关于“R273中医肿瘤科”文献的分类 • 11.关于“R28中药学”文献的分类 • 12.关于“R289方剂学”文献的分类 • 13.少数民族医学文献入R29
• 例:1.《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入 R221.2。 2.《黄帝内经太素》/全无起著/入R221.3。 3.《伤寒论七字经》/黄荣话编著/入R222.2。 4.《图注八十一难经译》/王树权著/入?。 5.《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入? 6.《金匾要略译释》/李克光主编/入?
4.关于“R22中医基础理论”文献的分类(2)
第二节 中国医学文献的分类标引
• 内容范围:
(1)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临床知识和技能; (3)中药方剂理论和知识; (4)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
• 体系结构: • 标引方法:
中 国 医 学 类 体 系 结 构
R2 中国医学 21 中医预防、卫生学 22 中医基础理论 24 中医临床学 25 中医内科学 26 中医外科学 271 中医妇产科学 272 中医儿科学 273 中医肿瘤科学 274 中医骨伤科学 275 中医皮肤科学 276 中医五官科学 277 中医其他学科 278 中医急症学 28 中药学 289 方剂学 29 中国少数民族医学
– 例:1.《中国传统预防医学》入R211。
4.关于“R22中医基础理论”文献的分类(1)
• 关于“R221内经”的分类 – 总论入此,专论《素问》、《灵枢》入各论。
• 关于“R221.9难经”的分类 – 有关《难经》刊本和注本都应归入“R221.9难经”。
• 关于“R222伤寒金匮(伤寒杂病论)”的分类 – 有关伤寒金匮本文合编的著作,归入“R222.1本文合 编”; – 有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著作则分别归入 “R222.2伤寒论”和“R222.3金匮要略”。
• 关于“R228中医病理”文献的分类
– 病因:指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原
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 失宜、劳逸过度、痰饮、瘀血、寄生虫、外伤、虫兽所伤 等。
– 病机:就是人体在内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病变
机理。中医学将病机的一般规律归纳为邪正斗争、阴阳失 调及升降失常三方面。
– 分类方法:总论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文献归入 R2-031,专论入中医有关各类;中西医结
合治疗中医各种疾病的文献入R24/278; 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各种疾病的文献入R4/ 78。
– 例:1.《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入R2-
031. 2. 《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入R272
• 3.关于“R21中医预防卫生学”文献的分 类
• 关于“R223中医生理”文献的分类 – 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 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学说。脏腑是中 医学对内脏的总称。 – 例:1.重新认识脑为中心的五脏整体体现,郭向勤,入 R223.11。 2.肾的精气阴阳探析,张超群,入R223.14。
• 关于“R224经络、孔穴”文献的分类
– 例1: “血瘀症”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赖世隆, 入R228。
例2:从流行病学探讨瘦人多阳虚,张超群,入R228。 • 有关中医心理学、中医免疫学等文献分入R229
– 例: 试谈中医体质学说与现代免疫,张瑛,入R229 。
脏腑学说即藏象学说
• 五脏:即心、肝、肺、脾、肾;五脏的生理功 能主要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神。
– 例:1.经络实质研究刍论,杨俊生,入R224.1。 2.阿是穴的源流、实质及应用价值,邓春雷,入224.2。
4.关于“R22中医基础理论”文献的分类 (3)
• 关于“R226中医阴阳五行、运气学说”文献的分类 – 阴阳五行学说: 是用以认识和概括说明人体一切 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理论。 – 运气学说: 是中医学探讨气象运动规律及其与人体 生理,病变的关系的科学理论。 – 例: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太极图解,潘毅,入 R226。
•1.中医现代化研究
– 分类方法:采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中
医的总论性文献,归入“R2-03中医现代化 研究”;专论现代医学各科疾病等文献分别 归入中医临床各科。 – 例:1.《中医现代化》入R2-03. 2.《中医治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病毒性肝炎》入R259.126。
•2.关于“R2-031中西医结合”文献的分类
•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六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纳和消化饮食,泌别 清浊,排泄废物,以通为顺。
•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子宫);
• 藏象学说:内容有三部分:一是脏腑的生理和 病理;二是脏腑、组织、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 三是津液、气血、精髓的生理和病理及其与脏 腑的关系。
• 中医预防学是系统研究中医预防疾病的基本理论、一般原则、方法和临床各科疾 病具体预防措施的一门学科。中医预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总论与分论两部分。总 论部分主要包括中医预防学的发展概况,基本思想和预防法则,例如:“未病先 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原则和方法。
– 分类方法:“R211预防、卫生”收纳中医预防学 总论性文献,各论入临床有关各类;“R212养生” 收纳综合性养生文献,食养、食疗入R247.1;
–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和。经络学说主要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的相互关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针炙学的理论核心。
– 孔穴:又称“腧(shù)穴”。腧穴是各条经脉气血聚会、出入流注的处所,
这些处所也称“穴位”。针炙疗法就是用针刺或艾炙腧穴,腧穴分为经 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