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除法的初步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课例研究
《除法的初步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课例研究
2、应用“平均分”,总结不同的分法。 教学例 2: 老师这里有 15 个橘子,我要把这 15 个橘子平均分成 5 份,你们 能做到吗? 那就拿出你的圆片代替橘子来分一分吧。分好后和同组的同学说 一说你的分法,看你们分的方法一样不一样? (指名演示不同分法) 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 份分一个、两个或多个,只要最后使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就叫平均 分。 同学们可真聪明。那你们再和同组的同学研究一下,你还可以把 15 个橘子平均分成几份呢?该怎么分呢?一定要分一分,试一试。再 把你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引导学生说出:把 15 个橘子平均分成 3 份, 每份是 5 个)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 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而知识逐步加深的层次性,更利于学生理解和 接受。“你还可以把 15 个橘子平均分成几份呢?该怎么分呢?”这个 问题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要,同 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 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2.层次清晰,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无论是整节课的设计,还是 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设计者都特别注意教学进程的层次性。如,从 整节课看先是感知“平均分”,接着实践操作平均分,总结不同分法, 最后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进行平均分。再如,在教学例 2 时,先是指名演示把 15 个橘子平均分成 5 份的不同分法,之后又让学 生进行与前面不同份数分法的思考。层层深入的设计,将使学生的数 学思维逐步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自主发现的习惯会逐步养成和优化。
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了。
三、教学策略选择 与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两大特点: 1.重视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教者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
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 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充分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 了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出了“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之后突出了学生三次实际操作。第一次,分面包,在直观感知平均分 之后重视学生分的结果。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第二次,分橘 子。在理解了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重视不同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 概念。第三次,自主分橘子。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 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
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特质的同时,引
导学生在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只有
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
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今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
均分) 做一做:那你们会平均分吗?好,把你学具袋里的面包图准备好,
试着分一分,把这 10 个面包,平均分成 5 分,每份有几个呢?(分后 汇报分法)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太好看明白,但其直观的实物图 对学生理解“平均分”又是很好的素材,因此我利用主题图,但是加 进自己的理解,12 页的图主要是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平均分”,并 通过分析几个小朋友手里的东西该放在哪里,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 谈话: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课件演示关于故事 内容的动画)猴妈妈在果园里摘了 6 个桃子回来,要分给她的两个儿 子明明和亮亮,明明手快,一下子拿走了 4 个,亮亮拿到了两个。亮 亮可不高兴了,嘴撅得老高,说:“妈妈,这不公平。我要和明明分 的一样多。”猴妈妈说:“那你说说,你分到几个桃子你俩分的才一 样多呢?”亮亮想了想说:“一共有 6 个桃子,他分 3 个,我也分 3 个,我俩分的就一样多了。”猴子妈妈说:“亮亮还真聪明,明明, 你觉得呢?”明明听了,仰起头大声说:“妈妈,我是想,这几个桃 子不能只是我们俩吃,我们要和妈妈一起分,而且,每个人分到的都 要一样多,所以,我这两个是要给妈妈的。一共有 6 个桃子,妈妈两 个,我两个,亮亮两个,我们三个分的就一样多了。”明明说着,就 把手里的两个桃子递给了妈妈。听了明明的话,亮亮也不生气了,还
课题研修人 教学课例名称:
除法的初步认识
任教学科
小学数学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 12 页至 13 页“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 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因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 学习
大声说:这样分我同意!妈妈看着两个又聪明又懂事的孩子,高兴地 笑了。
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想说点什么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有可能学生的回答会偏离教学目 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只要学生能说出平均分桃子比较公平 这个主题就可以了),其实,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平时在分物品的时 候,往往也会像故事里一样,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故事让学生感知平均分,符合二年级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 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教师对于“一共有 6 个桃子,他分 3 个,我也分 3 个,我俩分的就一样多了。”这类语 句的完整示范,给学生后面回答问题时的叙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听过故事之后问他们想说点什么,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体现知识的学科整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在数 学故事里搜集数学资源的能力。 二、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通过主题图,再次感知平均分。 教学例 1: 你们看,(电脑出示 12 页主题图)二(1)班要去春游,同学们 正在忙着分食物呢。仔细看一看,你知道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分到哪些 食物吗?这样分有什么好处?你知道这几个小朋友手中的物品该放在 哪里吗?为什么呢?(电脑逐个显示圈出小朋友拿着物品的手。引导 学生完整回答:应该放在……,因为只有放在那儿每份分得的××才 同样多) (电脑出示 13 页上边主题图)你们看,这个小朋友对桌子上食 物分配的情况不满意,你能猜到她在说什么吗? 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在分物品的时候,都做到了每份分得同样 多。在数学上,通常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平均分”吗?(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 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三、学生学习能力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